APP下载

上海市民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3-08-27王佳怡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1期
关键词:长护险养老服务

王佳怡

一、前言

人口老龄化在我国日益严峻,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有2.6亿人,占总人口的18.7%。我国目前失能、半失能老人也已超过4500万人,占总人口的20%。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已是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上海60岁以上人口达581.55万人,占总人口的23.4%,位居全国第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抚养系数40.9%,比上年度增加2.9%。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海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人比例高达75%,慢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困扰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导致其自理能力下降。老年疾病的增多及庞大的失能老年人口基数使得未来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的需求增加。

二、政策分析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沿革

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将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经济困难的老人根据失能等级给予护理服务和经济补贴。同年,山东青岛就在全国率先建立并实施了保障失能人员的长期医疗护理制度。2013年,国务院提出要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模式;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该制度的构想;2016年 6月,人社部开展长护险的试点,上海、重庆、青岛作为15个首批试点城市,标志着国家层面推进全民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规划,指出要鼓励开发商业性长护险业务。截至2020年我国已经在49个城市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

(二)国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个涵盖养老和医疗相互交叉的社会保障领域,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各国学者对其研究逐步深入。国内学者对长期护理保险开始研究较晚,积累的文献较少,因此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仍然较大。相对于国外从制度研究到经费测算,从定性到定量等多方面系统研究;我国主要集中于运行模式的探讨、筹资问题的研究和从需求者角度出发提出对政策的建议和意见。目前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确立统一的制度模式,因此国内的文献综述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运行模式的探讨

荆涛(2014)提出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纯粹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具有可行性但是推行需要考虑通货膨胀、风险降低、质量控制的3要素。全民强制社会保险的模式基于我国的情况不适合,长期护理产品价格属于较高水平且我国实行现收现付制,对于普通民众和国家会产生较重的负担,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因此以社会保险为基础、商业保险为补充的保险模式对于我国目前现阶段的情况具有可行性,满足公平又兼顾效率,同时减轻政府的负担。

2.长期护理保险筹资问题的研究

李长远、张会萍(2018)借鉴发达国家的3种筹资模式的经验,遵循我国社会保险的原则“广覆盖、保基本”提出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需要建立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主,护理津贴和商业保险为辅的筹资模式。对于资金的筹集,不能单纯的依赖单一渠道,应该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共担的资金筹集模式。对于企业和员工的收费比例不能制定过高,增添负担,而政府作为筹资方继续严把资金关,对长期护理保险给予资金的支持。

3.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研究

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因素、健康原因、经济原因、认知观念等因素。

曹信邦、陈强(2014)以27个省份作为调查数据的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样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区、不同年龄层次、健康状况、工作性质、收入、对制度的认可程度都具有显著性影响。提出应关注失能老人的经济风险,建立以政府为主题的强制性制度模式,通过财政补贴和广泛宣传吸引更多公众参与。

陈冬梅、袁艺豪(2015)将上海市作为案例,利用logit/probit模型探究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因子,研究发现年龄、工作、保险替代品、医疗需求、养老意愿与需求显著相关。提出建议是加强对政策的引导发展,吸引保险公司的加入激发创新的动力。对于保险公司首先应改善声誉,发挥在金融市场正面积极的作用。对于提供的服务应该更具有针对性的涉及,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

(三)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况

1.概况

2012年上海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开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工作,主要采取居家护理的方式对需要服务的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员和服务器具。2015年底开始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全面推行“医养结合”制度。2016年结合市政府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制定出台了《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明确长护险的定义,适用人群,资金的筹集、服务形式分别在徐汇、普陀、金山三个区先行试点。2018年正式确立评估管理办法并在全市范围开展长护险的运行。

2.主要内容

上海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选择通过社会保险的模式进行。实行分步走的战略,先从上海有代表性的区域:徐汇、金山、普陀,进行先试点工作。再根据试点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将有用的经验推广至全市范围。目前上海全市已经进入服务阶段。政策内容的梳理如下;

(1)参保对象:根据试点办法规定,必须年满60周岁及以上,参加本市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还须已按照规定办理申请基本养老金手续的,经专业机构统一评估,失能程度达到二至六级的参保人员。

(2)服务形式:共包括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床位养老3类。其中社区居家照护和养老机构有具体的服务清单涵盖42项护理服务内容,其中基本生活照料27项(如头面部清洁梳理、协助进食)和常用临床护理15项由专业护士完成(如鼻饲和药物喂食)。

(3)资金的筹资与支付:试点办法规定上海长护险的资金来源于医保统筹基金。对本市在职员工按照职工医保缴费基数1%的比例,从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中按季调剂资金,作为长护险的筹资。对城乡居民,根据60周岁以上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员人数、按照略低于本市职工的人均筹资水平,从居民医保统筹基金中按季调剂资金,作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目前基金支出方面,社区居家支出34.79亿元,养老机构支出5.94亿元

(4)待遇给付:根据专业机构评估的失能等级确定每周服务的次数。原则上接受的服务根据不同的评估等级享受不同时间的服务时长。二至三级的每周服务时长3小时,每周不低于3次。四级的每周服务时长为5小时,频次不低于5次,五至六级的服务时长必须达到每周7小时,服务频次大于7小时。社区居家照护的时长一般不少于半小时,养老机构是提供持续性的护理服务,按照入住天数计算服务时长。

(5)申请流程:由本人或监护人自愿提出申请,通过街镇社区事务办理中心填写申请,选择评估的时间和需要照护的类型。评估机构会在预定的时间安排2名及以上的专业人员上门进行统一的评估。确定评估结果后,达到失能等级的2—6级就可以享受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

3.实施效果

截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已有42.5万老人参加长护险,其中居家老人35.5万,养老机构老人7.0万。全市享受长护险居家照护和机构照护的失能老人平均年龄分别为80.1岁和85岁。本市现有长护险定点评估机构34家,有评估人员0.9万人。本市现有纳入长护险登记的各类养老护理服务人员6.3万人。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达1173家。上海长护险试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公平性、可持续性、基金安全性的原则,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绣花般功夫推进长护险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长护险试点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让市民有更多获得感。

三、实证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为线上问卷星平台和实地方便抽样的方式收集数据,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1.问卷调查概况

基于上海市民参与长期护理保险意愿的调查分析,研究目前市民对长期护理保险的了解程度以及实际的参与意愿。本次调查问卷在宝山和普陀所属社区发放,调查对象涵盖了各类人群,年龄层次在20—70岁之间,包含各类职业和退休人员。共发放117份问卷,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83.7%,调研过程从2021年2月开始至4月结束,持续时间为2个月。

2.问卷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兄弟姐妹数、子女数、身体状况、参与医保情况、经济水平、年医药费支出水平,共计9小题;第二部分关于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与需求,包括对老年服务的认可度、是否了解长护险、是否了解申请流程、参与意愿及原因、愿意承担的保费、及对目前制度的满意度,共计11小题。

3.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98位调查者中,女性比男性多,年龄分布较为均匀,其中30-45岁的人数较多占比36.7%。文化程度是本科/大专水平的人数居多,占比38.8%,硕士及以上水平的市民较少,总体样本特征属于学历较高水平。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文化程度平均水平也会逐渐增加。在家庭结构方面,没有兄弟姐妹的和只有1个子女的占比最多,说明目前上海市绝大多数都是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全面开放的二胎政策效果并不显著。本次调研对象的收入水平集中在10万元以下,大多都是工薪阶层,收入水平较低。

(二)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与意愿

如表1所示,在98位被访者中,其中有参与长期护理保险意愿的市民共50位,占比51.0%;不愿意参加的共有48位,占比49.0%。

由于参与的原因是开始式的多选回答,对得到的数据整理归纳后以百分率的形式描述。愿意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市民有29%的认为可以保障晚年的生活质量,有26%的认为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减少老年护理费的支出,仅有19%的市民选择保护资产留给后代。不愿意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受访者共计48位,详细分析了原因。其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已参与社保/商保的原因占比为27.3%,有26%的认为自己较年轻暂不考虑,仅有6%的认为申请的流程较为复杂。详见表2:

四、 政策建议

通过对上海市民长期护理保险参与意愿的具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年龄、经济水平、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对制度的了解程度都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因此为更好的发展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提高市民的风险意识

根据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上海市民对长护险的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统计数据显示不愿意参与制度的人数占比49%,其中多数认为自己还年轻暂不需要该保险。说明目前市民长期风险规划的意识较为薄弱,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于乐观,不了解老年存在的风险隐患,因此不能接受新型保险种类的出现。要想全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工作,必须得到市民的认同,增强全民的风险规划意识。主动普及保险知识,引导人们了解长期护理保险,使得每个人真正感受到普惠性政策。

(二)提升对政策的知晓度

分析发现,市民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不了解、不信任是不愿意参与长护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问卷的调查非常了解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只占13%,作为第一批试点的城市上海开展的时间已不短,但反馈结果却不容乐观,说明政策宣传力度还不够,宣传措施需要改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通过街道居委的宣传了解到长期护理保险,市民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和信任度会直接影响居民的需求。

(三)设置多样化服务项目

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现了大批的独生子女家庭,“4-2-1模式”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特别是随着父母身体年迈患病住院的次数增多,护理问题、老人的贍养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严峻。根据此次的实证调查,发现占70%的市民认为目前上海市的老年服务实施的还不够充足。随着人们养老观念和养老需求不断的变化,正式的护理服务模式迫切需要政府、社会给予支持让其能顺利推出。

(四)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服务体系

现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已经入发展期,但根据民政部门数据可知受益人群在失能人群中的占比仍不足1%。加快试点推广,为了让更多失能失智老人受益,需要加快完善“长护险”的制度体系以及相关的市场服务体系。

五、结语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可以缓解社会医疗资源使用的压力,同时也扩大专业护理人员的就业岗位和养老机构的开办,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未来随着老龄化的持续加深,长期护理的需求将不断扩大,上海作为先行者排头兵应以绣花般功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的精细化管理,让照护者和被照护者都可以从中受益,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相信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引用

[1]陈阳.河南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的构建——基于参保意愿及需求的调研[D].郑州大学,2019.

[2]成秋娴.重庆市中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

[3]孙瑞肖.不同年龄群体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长护险养老服务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文献综述
孝文化对长护险推广的影响因素探析
上海市长护险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长护险亟待激发创新活力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