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教化视角的高校钢琴教学课程思政研究
2023-08-27杨兰
杨兰
摘 要:音乐是一种心灵互动和情感互通的艺术,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音乐教育通过以情触动心灵、以美感化心灵、以善引导心灵,在心性教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高校钢琴教学中,通过将思政元素贯穿作品的选择、作品的分析、情感的表达及教师自我提升等教学环节,能够在提升学生钢琴演奏技能的同时,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做到育人育才有机统一。
关键词:音乐教化;高校钢琴教学;思政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从“思政课程”拓展至“课程思政”,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体系,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其他课程相比,钢琴教学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功能。
一、音乐的教化功能
音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音乐教育通过把音乐与社会万物进行联系,使反映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乐教元素渗透进人的内心,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内在心灵的洗礼与外在礼节的教化。
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時期,《论语·乡党》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乐论》中也曾论及:“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认为音乐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教化形式。儒家认为音乐所具有的强大教化功能源于其本身的特点,即《礼记·乐记》中所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在儒家看来,音乐是人的内心感应外物所产生的情感,是一种使人愉悦的艺术。与此同时,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也认为音乐能够给人带来最大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炼炉。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具有接受音乐影响的本能,音乐特质与人的灵魂特质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音乐能够自然地作用于人的心灵,能够天然地承担教化灵魂的责任。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认为音乐是一种与生存相关的艺术,是道德教育、消遣闲暇和精神享受等三个方面的统一体,能够使受众在消遣闲暇和精神享受中接受道德教育。
总之,音乐是一种心灵互动和情感互通的艺术,通过以情触动心灵、以美感化心灵、以善引导心灵,使音乐教育在心性教化方面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进而使思政教育的成效更加显著。
二、钢琴教学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钢琴教学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在思政教育方面,钢琴教学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校钢琴教师应在训练学生钢琴弹奏技法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提升学生钢琴演奏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做到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
(一)在作品选择中融入思政元素
选用能够体现正确价值观的乐曲。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由于环境差异所形成和创作的乐曲趋向各异,但是人类也有普适的文化价值观,那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排斥,对自由、平等、公正的渴望和对邪恶、强权、压迫的反抗。比如,贝多芬的《命运》反映的价值观是人不应该屈服于命运,要与命运抗争。肖邦的《波兰舞曲》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弹奏这些乐曲,使乐曲所承载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融入学生的内心。在此基础上,应重点选择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钢琴作品,特别是歌颂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作品。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虽然钢琴是一种西洋乐器,中国传统的乐曲并没有专门的钢琴曲,但自从西学东渐以来,国内作曲家为弘扬中华音乐文化,精心选取了一些中国传统乐曲改编成钢琴曲,或者汲取中华文化元素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钢琴作品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展现中华民族整体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诠释,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弹奏,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在争取翻身得到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改革开放后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涌现出众多反映和歌颂时代成就的钢琴作品。比如,殷承宗等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以恢宏的结构和壮阔的意境表达出了中华儿女强烈的救国之心。谭露茜改编的《白毛女》,借助于喜儿的家庭遭际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歌颂了新社会的光明。此外,诸如《红旗颂》《社会主义好》《走向复兴》等钢琴作品,都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充满了正能量。选取这些钢琴作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弹奏的过程中,增强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能让他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在作品分析中融入思政元素
要弹奏好一首音乐作品,必须对作品进行分析。音乐作品的分析内容包括乐曲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曲作者的个人素养、价值观和乐曲创作的动机,乐曲表达的情感和内容,乐曲的曲式、调式、织体和乐句的快慢强弱等。只有对音乐作品有了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才能真正理解和诠释好乐曲表达的内涵。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时,挖掘音乐作品中思政元素的过程,也是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通过心灵的沟通,学生更易认同作品的价值内涵。比如,通过分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品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点,让学生了解作品内容是歌颂黄土高原的自然美和生态美,蕴含着我国西北黄土高原浓郁的民族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在黄土地上艰辛生存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对作品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在作品情感表达中融入思政元素
音乐作品的核心功能是表情达意。在钢琴弹奏教学中,引导学生诠释好作品情感内涵的过程,也是融入思政元素的契机。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情由心生,欲达情必先有情。教导学生要带着爱心体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情感。其次,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引导他们逐渐进入情景和融入角色,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化于心。比如,在教授学生弹奏由歌曲《那就是我》改编的钢琴独奏曲《思恋》时,可以从词曲作者背景及人生经历出发,让学生理解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是海外游子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融入角色,把海外游子对母亲和家乡的惦念内化于心,再融入优美的旋律之中。在引导学生表情达意和酝酿情感的过程中,能够让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心灵洗礼,培养他们对故乡和国家的挚爱情怀。
(四)在任课教师自我提升中融入思政元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要做好思政教育,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这要求授课教师在钢琴弹奏的授课过程中,要能够娴熟地将作品涉及的文化知识与历史背景讲授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學赏析能力。其次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要认识到传道者必先明道,育德者必先立德。要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政治站位,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高雅的音乐教育方式,钢琴教学在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使学生在钢琴弹奏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使他们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焱.高校音乐教化作用与教学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
[2]郭一涟,单晓涵.教化灵魂的音乐:试论柏拉图的乐教观念[J].音乐生活,2022(6).
[3]郑由敏.发挥音乐艺术社会教化的陶冶作用[J].现代交际,2014(7).
[4]孙凯.音乐教育与人的德性教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3).
[5]周民.高校钢琴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7).
[6]高翔.钢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路径探究[J].艺术评鉴,2022(16).
责编:司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