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3-08-27吕文玲
吕文玲
摘 要:红色文化是青年大学生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养分。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至关重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发展和完善路径,对于实现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红色文化传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关键词: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多元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各国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加剧。这给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带来了选择上的迷茫与困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流文化的影响。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具有跨越时空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文化价值,对于运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一)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百年发展历程证明,正是坚定的信仰锻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信仰坚定是熔铸于百年大党内在血脉的精神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安身立命的意义。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动力源泉。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任务,但始终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在信仰这面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在信仰这面旗帜下,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如夏明翰一样喊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誓言。中国共产党人在与时代前行的征途中,一步步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在全球化、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不断输入进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出现,网络舆论乱象频生,严重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个别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动摇。高校应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矢志不渝的信念,帮助青年大学生追溯信仰源头,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为青年大学生做出正确选择提供方向指引。
(二)锤炼斗争意志
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敢于牺牲,能够为理想、为事业、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敢于同一切强大的敌人和困难进行坚决英勇的斗争。“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能丢”“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些慷慨激昂的话语,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奋笔书写的铿锵口号。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在日本侵华后,为拯救日寇铁蹄下的中国人民,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救万民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铸就了中华民族之魂,扛起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责任,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中华民族的顶梁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百折不挠、敢于牺牲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在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背后,有人以血肉之躯迎战来犯者,有人路见不平出手相助,有人与病毒作殊死的无声斗争。他们以百折不挠、敢于牺牲的精神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无论挑战如何严峻,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惧困难、决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折不挠的牺牲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特质。
当前,新时代大学生受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攻坚克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气神被削弱了。新征程上,让新时代大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立场感悟红色文化中百折不挠的牺牲精神,激励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深刻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红船精神中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延安精神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中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焦裕禄精神中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杨善洲精神中的“牢记宗旨,一心为民”,脱贫攻坚精神中的“不负人民”,伟大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等,都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利益不怕牺牲、不怕吃苦,舍小家为大家的品格;体现了共产党人想人民之所想、解人民之所困的责任担当。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理念贯穿党的全部奋斗历程之中。全心全意的为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伟业的宝贵品格。
当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部分学生养成了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甚至个别大學生由于父母对自己的骄纵变得自私自利。因此,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中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教育青年大学生迫在眉睫。这对于培养有担当、有责任、有奉献、有爱心的大学生至关重要。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理论研究缺乏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是反映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是否取得真正实效的重要指标。目前,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比如雕像塑造、景观设计、实物展览等,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有所提高,但大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受也只局限于观感,对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具体内容认识比较模糊。这就导致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很难深入学生内心,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流于表面。所以,各高校应加大对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引领作用,夯实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基础,帮助大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从源头上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二)紅色文化教育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创新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教育是一个包含教育目标的设定、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教育成果考核的系统工程,红色文化的传承依赖于这个系统工程。当前红色文化教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在传播,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主观性,具体表现在红色文化教育职能定位不清晰、缺少专业化的教学资源、尚未纳入教学大纲。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主要来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座等,红色文化的传播教育还是运动式的,很少有高校将红色文化教育当作固定考核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只是依靠不定期的宣讲活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通过文化氛围进行教育熏陶。可以说,红色文化教育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红色文化教育吸引力有待增强
当前,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
目前,各高校根据国家推进课程思政的要求,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根据调查得知,红色文化与各类课程融合不足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这表现在红色文化教学内容的诠释较为浅显,缺少对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提炼和升华,红色文化育人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少,难以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红色文化课堂教学缺少吸引力。
课外实践活动方面,大部分高校都组织了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包括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组织校园红色文化演讲、征文比赛等,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但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单一化、形式化,有些是为了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而开展的。这些应景式的实践活动存在着走马观花、形式主义的问题。比如,红色文化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似乎成了各个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标配活动,缺少针对大学生实际需要和学习兴趣而开展的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这就导致红色文化活动很难走进大学生内心深处,育人效果流于表面。
三、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高校应明确红色文化教育目标
高校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展开的,教育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学校也是根据教育目标投入相应的师资和教育资源。《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指出:“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围绕革命历史创作一批文艺作品,将红色经典、革命故事纳入中小学教材,在干部培训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针对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具有随意性、主观性,红色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高校应当首先明确红色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教育目标。根据教育目标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效地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品质,培养合格的红色文化传承人。
(二)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矩阵
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中,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织密教育网络,结合红色理论课堂、红色校园文化、红色网络平台、红色教育基地,打造一批高质量、成体系、辐射广的红色文化教育阵地群,构筑浸润式教育体系,使大学生能够时时处处,多途径、多形式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1.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课堂教学是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育人资源,转化为大学生教育的生动素材。这就要求高校应该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协同融合,使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文化熏陶,打造校园文化阵地,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要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优质校园文化阵地,为大学生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走廊、楼梯、文化墙等进行系统布置,以固化的物质形态展现红色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要丰富校园红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鲜明的活动品牌,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队伍“动起来”、红色品牌“立起来”,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3.注重网络渗透,筑牢网络媒介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要牢牢占领网络舆论宣传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网络空间。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宣传推广红色文化内容,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激发红色文化的教育活力,实现红色文化教育“指尖共享”“一键供给”,突出云端“补钙”,创新打造便捷共享的红色文化教育云课堂。
4.强化红色文化实践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红色文化实践体验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体验,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虚拟实践教学中心,把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逼真还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知觉等多重感官的参与,充分吸引学生注意,给大学生带来深刻的红色实践体验,增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三)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的教师,红色文化课程大多由思政课教师担任。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红色文化课和专业课不同,红色文化课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真正的德育是心灵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要能真正打动学生,能触及学生的灵魂。因此,建设一支专职化的素质高、政治强、情怀深、兴趣浓、人格正的红色文化育人教师队伍迫在眉睫。高校可以引进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也可以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教师开展培训,引导教师研究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责编: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