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考

2023-08-27龚静阳张天海刘秋员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课程思政

龚静阳 张天海 刘秋员

摘 要:农业生态学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农业领域,从生物多样性、循环体系的构建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新思路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以农业生态学课程为载体,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对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重要性出发,总结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及难点,讨论了建设思政案例库和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的方法,为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考

农业生态学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生物多样性、循环体系构建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思路。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是全国涉农高校的农学、生态学、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或选修课之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农业生态学的理论中蕴含着深刻的系统论和整体观、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以农业生态学课程为载体,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对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这是由农业生态学发展历程决定的。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农药污染、农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肥料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急需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著名的“两山论”,这一理念也是指导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农业生态学蕴含的核心思想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两山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应用性分支,其课程目标除了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提升相关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法治观念融会贯通,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厚植“大国三农”情怀。因此,在农业生态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必然要求。

二、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难点

新时代背景下,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高校掀起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根据“知网”检索结果,截至2022年11月,搜索“课程思政”,检索到的文献有4.3万余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围绕课程思政的本质、价值内涵、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一类主要针对某类课程知识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梳理、教学设计、评价体系等具体实施策略展开。但在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方面,与“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直接相关的文献仅检索到4篇,主要集中在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思考以及对课程教学体系的整合方面。由此可见,当前高校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认识,建设能力不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不断发展,高校教师面临着提升教学能力和提升育人能力的双重挑战,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不够,重视程度较低,工作浮于表面。

第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融合程度不紧密。农业生态学课程理论知识范围广,时效性强,但大多数研究仅局限在对思政元素的简单挖掘,没有更好地结合新时代背景和传统农业文化内涵。

第三,课程思政教学感染力不强,缺乏创新。部分教师教学方式陈旧,思政融入方式生硬,学生接受程度不高。

因此,针对农业生态学课程特点,以“两山论”为价值逻辑,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其实施方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价值意蕴。

三、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考

(一)多融合法构建专属课程思政案例库

开展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深度挖掘提炼各章节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和新时代背景,从课程涉及的专业、国家、文化、历史等角度,构建专属课程思政案例库,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更新并丰富教学内容,增強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

1.将中国传统农业特点融入课程教学

我国农业生态学的生动实践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生态农业实际就是农业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与工业化农业大出大进、直线化的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农业采用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方法。我国传统农业中蕴含着大量农业生态学的智慧,在几千年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去芜存菁。比如,种养结合的循环思想,“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的传统农业经营思想,地力常新的土地耕作理论等,充分展现了传统农业整体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同时,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紧密衔接,如浙江青田稻田养鱼、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展现了生物多样性、循环利用、景观生态等生态智慧,与生态农业思想高度契合,为课程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现实案例。

2.将学科背景融入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介绍农业生态学的形成背景和各国生态农业转型的过程,引用农业生态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结合时政新闻,引入农业生态学主要思想。比如,《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提到的生态思想以及在工业化农业中出现的农药污染、肥料的过度使用、土壤板结化、秸秆焚烧等现实问题。

3.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新时代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逐渐成为共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素材、时政新闻和国家政策,如“两山论”可持续发展观、碳中和等理念,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此外,还可从生态学定义中进行引申,如多维度挖掘生态位原理、种群中的合作与竞争、经济学理论中的诚信理念等,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难点除了对案例的深度挖掘,还有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区别于专业知识的理论灌输,思政教育更多的是情感和认知的认同,依靠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尤为重要。

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与线上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新媒体、新技术,实现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自测,利用各种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讲解生物多样性关系组建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前将“土豆院士”朱有勇的扶贫事迹等相关视频发送给学生,课中设计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朱有勇事迹中运用了哪些农业生态学原理,让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讨论生物多样性关系的构建,并植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和学以致用、无私奉献的隐性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此外,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了師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将思政教育延伸至课堂外,方便任课教师课后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有效发挥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农业生态学课程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内容范围广,实践性强。其中心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新时代背景深度契合,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开展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多融合法构建专属课程思政案例库,同时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混合式教学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精神的专业化人才,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2]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

[3]骆世明.生态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2(4).

[4]马喜宁.“两山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引领及其实现[J].安康学院学报,2021(6).

[5]舒迎花,王建武,章家恩.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以农业生态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2(Z1).

[6]石定芳,廖婧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阻碍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4).

[7]毕鹏飞,罗萍.“课程思政”工作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7).

[8]骆世明,孙庆忠.农业生态学的开拓与大学使命的担当:骆世明教授访谈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9]严火其.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J].中国农史,2015(4).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新课程初中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