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动诠释什么叫“诗意生活”

2023-08-27唐诗人

特区文学·诗 2023年4期
关键词:海德格尔樱花诗意

在读王瑛的新诗集《山有木兮》前,我对于“诗意生活”这四个字的具体含义其实是很模糊很困惑的。到底怎样的生活才能叫“诗意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又能指向什么?怀着这种疑惑,我曾在网络上找解释。记得有人解读说“慢”生活就是“诗意生活”,但什么才叫“慢”呢?不需要为生计奔波、可以享受生活中的细碎时光?这的确意味着有更多时间去感受“诗意”,但这解释明显是要与当前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区别开来,强调的是“慢”生活的舒适与惬意。显然,这里是把“诗意”等于“惬意”了。惬意的生活怎么就是“诗意”呢?这解释明显把“诗意”的内涵狭隘化了。“慢”生活并不能等于“诗意生活”,“快”节奏的生活也不必然就不“诗意”。最近有一个叫王计兵的快递员就经常在“赶时间”送快递的时候写诗,我们读他的诗,也能体会到一种独特的“诗意生活”。抛开“惬意”一解,还有人把“诗意生活”解释为能够从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里生出情趣。这个解释似乎隔绝了“生活条件”这一基础,强调的是生活态度,可以把慢生活、快节奏生活都纳入其中,但“生出情趣”又做何解呢?“情趣”二字似乎又把“诗意”的含义给限定了。类似的解释还有很多,但基本都趋向简单化、肤浅化,强调的是一种舒适的生活状态,而淡化“诗意”二字的“诗性”内涵。

没有诗性,何谈诗意?我无法理解一种与诗无关的生活可以唤作诗意生活——没有诗,就让它归于“惬意”吧。但是,“诗意生活”也并不能与“诗人的生活”画等号,后者突出的是职业化的诗人生活。就我个人的倾向来看,“诗意生活”,既不能没有诗,也不能“只有诗”,它应该偏向于一种非职业化的“诗人生活”。非职业化意味着不将“诗意生活”作为一种诗人身份的职业化生活,这免去了作为职业必然需要面对的各种现实顾虑,尤其摒弃了“职业诗人圈”里的种种是非。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这种不职业化的诗人生活,也就保留了作为诗人的生活中的最纯粹、最自在的那部分。“诗意生活”应该是建立在这种纯粹和自在之上的诗人生活,这种生活有诗,也有惬意。王瑛的诗歌及其作为诗人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动地诠释了一种“诗意生活”。

王瑛的职业是高校教师,日常工作是学术研究和教学管理,她在叙事学领域有重要的学术成果,教学管理方面也成绩斐然。写诗并不是王瑛的职业,她不靠诗歌生存,她不会在意自己的诗歌写出来需要发表在哪里、要获得什么奖。当然,如果能发表到更多刊物、能拿更多的奖,她肯定也会很开心、会更积极开展诗歌创作。我这里要说的是,王瑛这种不以写诗为职业的“圈外”状态,让她获得了一种理想的“诗意生活”。这一生活状态,不单是说她的生活有了诗歌、很是惬意,更指向其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意趣和审美内涵。因为不是职業化诗歌写作,她的诗更接近她自身的生活,不会出现当前诗歌界流行的高蹈形式和理论做派,更不至于沦为某种使命化的写作。这部诗集里面有首诗《我总是想要樱花盛开》,熟悉王瑛身份的读者应该知道,这“樱花盛开”并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说法,它与可能超离“樱花”本身的知识观念无关,它就是很具体的、王瑛的工作生活所在地广州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的“樱花盛开”。可具体看这首诗:“想起来的时候樱花已经谢了 / 林子里有画眉婉转在唱 / 我不想说我心里有一点点悲伤 / 我没有看见花瓣儿飘零 / 也没有看见草木生长 / 白鹤如此优雅地飞翔 / 我不知其所往。”这诗读起来特别自然,感觉就是诗人忙于科研和教学,忘记了校园内樱花已然盛开,想起来的时候它已经凋谢。但凋谢又如何呢?校园林子里还有画眉在婉转唱歌,诗人也就是表达“一点点悲伤”而已。樱花凋落,在很多文学表达中,都是表现一种凄美,关联的是大感伤、大忧郁。但在王瑛这里,只是表达“不知其所往”的小感慨,是感伤自己耽于俗事,没能去领悟“花瓣儿飘零”“草木生长”所意味着的大自然的生命规律。显然,《我总是想要樱花盛开》不是诗歌圈内流行的所谓进行诗学技艺或诗学思想问题探讨的写法,它是一首朝向诗人自己的生活经验的诗歌。当然,王瑛在这里也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出来,而是用“诗”导向“思”,以日常小感触关联生活大哲思,她要思虑的是自己的生活与自然世界的割裂,同时也是在反思一种比私人生活更广大的普泛意义上的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问题。

对现代生活的反思,通过作诗来完成,这可以对接上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诗意的栖居”或许可以视作“诗意生活”的哲学表达。海德格尔提出“诗意栖居”,也是对现代人逐渐远离本真存在的一种哲学反思。海德格尔通过解读早期浪漫派诗人赫尔德林的诗歌,认为现代人可以通过诗歌创作等方式来维持一种个人化的内在性和创造力。哲学意义上的“诗意栖居”,“诗意”就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更是一种哲学意蕴的“思”,要求的是生活在世的“人”具备一种感受自我与天、地、神灵关系的哲思品质。诗与思的亲近,是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关键内涵,它朝向一种和谐化的人生和自然关系,强调人可以通过诗的方式,而不是通过理论的、科学的方式来理解自然。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其实是要我们返归自然,或者说通过诗歌实现精神的“返乡”,这是借助诗歌的语言来确保存在者的、个体的“澄明”,而不至于被现代生活所裹挟,被工具化、功能化为“物”。王瑛的诗歌创作,不能说直接受到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理念的影响,但她很多诗作所呈现出来的“思”的内涵,却总能与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返乡”观、自然观形成不同程度的呼应。《我总是想要樱花盛开》所传达的现代生活与大自然的关系,往深处说正是表现诗人所希望返归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生长的状态,如果有这种和谐,诗人的生活就能够与樱花与自然万物同步,而不至于忙到自己想起樱花时樱花已经凋落。

不止于《我总是想要樱花盛开》这一首,这部诗集中有很多诗作都在表达“诗意栖居”意义上的“诗”与“思”。像第一辑《敬既往不咎》的开篇诗作,就是感慨生命时光的流逝,用来对比的亦是自然世界的“蓝色星星”“黄色土地”“阳光”和“春风”等,最后的结论是“忠诚与我的时间吧”,也就是回到一种贴近自我的、与天地世界更和谐的时间状态。随后的组诗《这个冬天的觉悟》,所谓“觉悟”,也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生命觉悟,第一首《不会爱了》表现得尤其清晰:“突然就很羡慕从前的自己 / 读书,写字,恋爱,微笑 / 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善良美好 / 我只管与万物一道生机勃勃 / 闲着的时候 / 感慨天边如何只得一个月亮 /宇那么宽,宙那么长 / 它居然能看见草木葱茏 / 人间透亮。”对“从前的自己”“与万物一道生机勃勃”的怀想,这种生活感触,就是要与天地自然同心声的“透亮”觉悟。再如2018年写的一首短诗《红花与绿柳》:“草木一世 / 我也一世 // 草木成灰 / 我也成灰 //全世界熟悉的脸 / 红花衬绿柳。”草木的生命与“我”的生命、全世界的人与红花绿柳,都有其内在的自然属性,人的存在被自然照亮,生命获得了一种澄明感。还如2018年的短诗《您栖息在植物的叶片上》:“歇歇吧人类 / 此刻山中该有桃花在开 / 松脂通过叶尖儿滴下来 / 我知道这就是您了 / 您在每一片叶子上瞌睡 / 并记得我在爱您。”把人类与山中的自然事物对接,诗人似乎是在呼吁人类践行一种诗意“返乡”。

当然,王瑛并非用诗歌来图解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哲学理念,她只是在很多诗歌里表达着“诗意栖居”的期望和念想,且多数时候是在反思当代人“诗意栖居”的不可能性。像2017年的诗《假面》:“你看我清风徐来 你看我舞姿翩跹 你看我绿叶丛中笑嫣然 你看我放声歌山岚 你夜色里称斤两 你浊水河边测短长 你呀你 鲜衣怒马独自笑啊 侵人池 略人城 城门紧锁 高筑围墙 我幡然醒悟 策马奔忙 原以为鲜花怒放春无边啊 一片狼藉 满地荒凉。”罗列如此多人类历史、生活中的高光时刻,最后却是“一片狼藉 满地荒凉”,与意味着自然生命、诗意生活的“鲜花怒放春无边”相去甚远。人们所追求的永远是世俗世界成功的“假面”,人与自然世界相亲近的“本真面”总是被糟蹋、被遗忘。还有《老龙头》也是如此,人世文明的辉煌,在“老龙头”这里,“也只有种些万寿菊 / 留些柏青”,一切都要没入自然,也只有自然才能万古长青。

“思”的存在,让王瑛的“诗”有了超越个人生活经验表达的哲思品质,但我还是想回到“诗意生活”意义上的“生活品质”上来。毕竟,探讨哲学问题不是诗歌最关键的目标,更不是“非职业诗人”王瑛的诗歌的核心特色。王瑛写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能看出来,她的诗就是写给她自己以及与她的生活有关的一些亲人的。这种生活化的纯粹诗作,不需要刻意去思考它们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只需要把握到诗人的生活態度就好。《山有木兮》中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在诉说诗人自己的生活态度。“诗意栖居”是一种哲学,化入王瑛的诗歌之后,它们就转换成了一种可以把握的、有实感经验的生命感触。因其可以把握,所以它是落地了的“诗意生活”之表达。《我总是想要樱花盛开》,不需要在乎这首诗有什么哲学之思,它最亲切的地方就是它写出了一种连通着当代经验的个人感触:忙于俗事而遗忘了大自然的馈赠。这是诗人王瑛的小感触,但带动了我们去回望自己的生活:我们忙于工作,错过了多少回的樱花盛开?更进一步而言,王瑛虽然也偶尔错过一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但她能用诗去记录、表现这种“错过”,于是,错过也好,不错过也罢,都因为诗而生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意生活”。 如此,“诗意生活”在王瑛这里,并非指向一种纯粹美好的日常生活,而是用诗来提升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点滴,更是以诗来化解生活中不够美好的遗憾经验。于是,我们看到诗人在《角落》里感触说,“我原来如此幸福”;在《你想象的世俗》里告诉“你”,“亲爱的 我要绽放了 你看阳光多么明媚 你随意 随意就好”;在《美人谱》里说“我听见了这个世界最想听的声音”;也在《一九八九年的高考》组诗里稍带遗憾地说,“三十年后想想 这样的礼物再也要不来”;在《母亲记忆里的色彩》中替母亲说,“她说十年了 星星落在池塘里 夜的黑怎么也点不亮”;在《还愿》最后说,“我还是不能原谅我自己”……

无论是书写美好,还是表达遗憾,王瑛的诗都流淌着一种自然的美感,这“自然”包括直接的自然事物比照,也包括情感流露的自然与纯粹。很多时候,这两方面的“自然”内涵是融合在一起的。就像诗作《他的每个侧身都让人欢喜》:“我还是喜欢与植物做伴 / 每一种植物都温柔善良 / 我喜欢听她们窃窃私语 / 讨论花开的秘密和芳香 / 一辈子就这么过也未尝不可 / 直到蓝色牵牛花迎来优雅的绅士 / 他的每一个侧身都让人欢喜。”多么直白的“欢喜”表达,欢喜于优雅的绅士,更欢喜于植物、自然。如此纯粹的情感流露,“诗意生活”应该就是这般意义上的自然生活吧。

唐诗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南方文坛》等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目前从事当代文艺批评与城市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樱花诗意
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赏樱花
冬日浪漫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樱花
樱花站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被耽搁的诗意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