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研究

2023-08-27王焱超张思张乔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医科医科医学教育

王焱超,张思,张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 610000

我国人口数目众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始终较大,且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在呼吸系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研判中,目前国内仅全科医生的缺口即达到70 万人,理论上每年各类医学院校、教育机构应向医疗领域输送各类医疗人才3 万人,才能在2030 年完成缺口填补,然而目前各地每年可输送的医疗人才仅有1.1 万人左右,导致医疗领域人才不足,也客观推动了医疗领域的全面变革。医学教育、医学培育、“新医科”等得到了较多关注[1]。我国各地目前主要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意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等指导医学教育相关工作,效果较好。进一步分析又可发现,“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工作并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就可行的医学教育变革方式、人才培育建议等进行分析,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1 “新医科”以及其价值

1.1 “新医科”概述

“新医科”是国家为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四新”之一,四新除“新医科”之外,还包括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主要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强调医疗方面服务能力的优化,在此理念下开设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以培育更多人才。目前组织了“新医科”教育的高校包括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为匹配“新医科”的工作、发展理念,各高校也需要组织教学方面的变革,培育更多人才[2]。

1.2 “新医科”的价值

“新医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①提升人才素质;②实现各学科融合和共同发展;③助力教育新体系的建设。

人才素质的提升是“新医科”关注的直接目标。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新医科”更重视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治疗为主向“预防、治疗、康养兼顾”的转变,使医学相关人才的能力成长更趋多元化,能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上,从康养、疾病预防等多角度出发,改善服务质量,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化、深入化发展。各学科融合和共同发展,符合“学科共融”的基本思路,在“新医科”理念下,单纯的医学教育渐渐被新模式所取代,“医文、医工、医理”等学科交叉的新模式,成为支持“新医科”实现的基本路径[3]。如以数理知识支持医学研究、以人文知识丰富医学教育内容,逐步得到更多关注,体现了“新医科”理念各学科融合和共同发展的特点。随着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课程的开设,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被引入到医学教育中,有助于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新体系,培养适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革命的人才,也为合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变革储备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平稳推动教育新体系的建设[4]。

2 “新医科”对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2.1 综合教育要求

“新医科”对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多样,综合教育是得到较多关注的要求之一。综合教育关注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常规组织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其他关联信息、知识、技术纳入教育范围之内。如智能医学学科关注学生对智能技术的认知,要求其能够认识到智能技术的优势,同时熟练运用智能技术进行研究活动,做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实际工作中,为满足上述目标,学校也需要针对智能医学的特点、发展方向、当前不足等组织教育,确保学生吸收上述知识,教育工作的综合性较明显[5]。

2.2 信息化要求

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趋势,“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也需要关注信息化,包括人才信息化能力水平的改进,也包括教育工作中各环节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如常规教育模式下,医学教育需要保证实践性,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运用知识水平,但教师可能无法面面俱到地对所有学生进行指导,信息化模式下,学校可利用计算机建立虚拟实验,在常规教导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后,利用虚拟实验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指导,使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反复进行知识实践,改善学生的综合质量[6]。

2.3 复合型人才要求

人才培育是“新医科”视角下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意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也明确要求培育更多的新医科人才。从特点上看,新医科人才需要掌握医学知识,也需要掌握必要的工科、理科、文科知识,通过学习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科目,提升个人素养,保证对各科目以及关联知识的掌握质量。复合型人才也是多年来医学领域、医疗系统对人才的要求之一[7]。

3 “新医科”视角下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问题

3.1 医学教育的问题

3.1.1 未能实现信息化教育 “新医科”视角下,医学教育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该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医学教育的部分环节未能实现信息化,如医学实践,多为线下模式,没有充分完成信息化建设。②学生对信息化工作的了解和认识不深入,不能妥善掌握相关技术,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医学知识的能力,多存在不足[8]。

3.1.2 教育资源偏少 医学教育资源偏少的问题,主要指能够满足“新医科”教育要求的直接资源相对不足。如学校尝试进行智能医学科目教育,需要配置足够的智能医学软件、硬件以及操作用消耗类资源。由于智能医学以及新医科的出现时间较短,大部分学校缺乏对其教育特点的认识,很难针对性地准备教育资源,影响教育工作质量。

3.1.3 教育缺乏延伸性 现代教育关注持续性,包括新医科教育在内。目前很多学校在组织新医科教育时,依然沿用旧模式、旧理念,没有认识到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的变化,如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均要求学生提升主动性,以主动研究、主动学习的方式掌握各类知识、提升技能水平。学校不能保证教育延伸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3.2 人才培养的问题

3.2.1 过于关注专业能力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应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综合素质,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对此关注不足,将专业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客观而言,医学与工科、文科、理科知识存在较大差别,难以实时联动,同时医学知识本身内容丰富,教师、学校也需要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组织教育,这导致其难以充分根据“新医科”特点组织教育,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占据了较多精力、资源,不利于其综合成长。

3.2.2 人才研究能力培育方式单一 “新医科”关注培育学生的研究能力,如转化医学重视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为一个整体,这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同时能够通过必要的研究,加深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效果,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应用于临床。这要求提升人才的研究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对人才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完善,缺乏独立的实验室,研究经费也较为缺少,困扰学生成长。

3.2.3 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 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关注医学研究、医疗系统的发展思路和方向,而非仅着眼当下。目前很多地区的医疗教育机构、医学院校等,在组织教育工作时比较关注当下需求,对未来医疗系统的发展缺乏关注,其典型表现为医学生掌握的知识无法相互关联,相互扩展,除专业知识外,信息知识、理工知识、文史知识均比较独立,不能相互融合、共同用于人才发展和成长[9]。

4 “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变革建议

4.1 信息化变革

“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变革,可直接从信息化角度着眼,加强教育工作各环节管理,实现各部分工作的信息化,在此基础上还应关注学生成长,寻求提升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前者可由学校出具管理计划,分析本校内教育工作需要,以多媒体设备、信息化资源等取代常规工作设备、教育资源用于医学教育。学生的教育更应关注科学性,应将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科目、必修科纳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内容中,自大一持续到大二或大三,在此过程中通过考核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应关注信息技术、医学知识的共通,如学生是否可以利用信息设备、方法进行疾病诊疗,是否能熟练建立信息化的医疗工作档案等等。原则上强调信息化知识内容与医学专业内容的融合,以保证学生能力的提升符合“新医科”要求。

4.2 教育资源运用模式变革

当前很多学校虽然关注“新医科”教育,但对教育资源的运用不当,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未来工作中建议各校积极吸收既有经验,为“新医科”教育作好准备,同时根据本校工作实际情况,适当做配置态势的优化。各地的医学院校可学习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积极经验,了解上述学校开展“新医科”教育的信息,如资源准备的方式、准备总量、调用方式等,套用到本校的工作中,直接提升本校“新医科”教育资源的运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变革工作不能墨守成规,还应对本校工作信息进行收集,生成指导方案,用于教育资源管理。如本校教育内容比较多样、学院较多,以致信息化资源比较紧张,可改行错峰使用模式,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计划,合理进行信息化资源的调配,避免医学或其他学科集中用网等情况,确保信息化资源的配置符合学校教育需要。其他资源的配置也参考此模式,重视与“新医科”教育、与学校实际情况的匹配[10]。

4.3 教育延伸性变革

“新医科”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关注学生的综合成长,重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应在未来工作中做好教育管理,确保其具有延伸性,以实现教育理念变革。具体工作中,学校可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将各类知识整理为数据包、文件包,进入课堂教育阶段前,由教师将数字化资源发送给医学专业学生,后者则利用课前时间进行自学,如“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与流程”“国内外关于恶性肿瘤的研究新进展”等。这一类知识的共同特点在于理论性较强,不需要通过复杂思考、探究,即可掌握理论知识。学生课下完成自学后,进入课堂阶段无须投入过多精力学习基础知识,可更关注于新问题的探讨、互动学习。教学工作也能借助翻转课堂模式延伸到校外、学生的生活中,便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其吸收知识的综合效果,为学科融入、知识思考、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以促进“新医科”教育走向完善[11]。

5 “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人才培养建议

5.1 关注综合能力培养

综合能力培养是“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应关注综合能力提升,各学校均应在工作中对此目标予以关注,借助综合考评、针对性指导等方式加以实现[12]。

综合考评是指学校应改善考评机制,在组织考评时常规考查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科目的设置情况,对其他知识也做同步考察。以智能医学为例,该科目的考察项目包括智能医学基础理论、操作能力、研究能力3 个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得分最高30 分,考查学生对智能医学理论的吸收情况。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得分最高35 分,考查学生对理论、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技术和理论的研究能力,智能医学部分的满分为100 分。完成综合考评后,可对学生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了解其学习的显著不足,再针对其不足组织指导。如考评结果表明学生对转化医学理论的吸收程度不高,操作能力也较差。下一阶段的教育应以转化医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情况,同时增加实践次数,改善其操作能力[13]。

5.2 丰富人才研究能力培育方式

当前各学校普遍存在人才研究能力培育方式单一的问题,虽然重视培养人才研究水平,但实验室较少,经费也不足,难以充分提升人才研究能力。未来工作中建议开设综合实验室,组织学校联盟予以应对。

综合实验室是指能够独立完成各类不同实验的大型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相比,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成本更高,但功能更完善,更便于组织管理。各地医学相关院校可与教育部门进行交流,确定研究项目,之后由教育部门将此信息公示给社会和其他学校,存在相似、相同研究意愿的社会组织、个人和学校,可共同出资建设综合实验室,不足部分由财政部门拨付,根据出资比例等确定收益分配方式,学生、学校则可利用实验室进行研究,改善学生研究能力、丰富研究成果[14]。

部分医学院校力量偏弱,不能单独组织实验,也不能获取社会和财政部门的青睐。这一类学校可与周边其他同类医学院校形成联盟,分摊小型、中型实验室的建设成本,供本校、联盟内其他学校学生使用,以“新医科”发展为视角,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为直接目标,实验室可不做商业运营。

5.3 提升人才培养前瞻性

提升人才培养前瞻性,主要关注根据医疗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确定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技术,主要措施包括市场大数据调查,学生反馈两个方面[15]。

学校方面,每年或每半年,可由学校外联部门组织调查,根据“新医科”的社会建设情况、各地医疗系统的用人情况、医疗服务的发展态势等,分析未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需求,据此拟定教育计划、组织推行。如社会对“新医科”的认同感较高,需要较多的复合型人才,本校可组织教务管理,适当压缩专业教育的比重,增加更多的其他关联科目,提升复合型人才的培育能力。学生反馈则以见习反馈为中心,鼓励参与见习的学生将其在企业、社会的所见所闻反馈给学生,作为对学校调查活动的补充,以学生提供的一手资料为依据,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新医科”的看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人才需求的变动情况等,作为调整本校教育工作的依据,推动“新医科”理念的高效落实、改善学生成长质量。

综上所述,医学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工作,应在“新医科”背景下寻求优化,以契合新时代要求,发挥应有作用。从要求上看,“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应关注综合性、信息化,并着眼于复合型人才培育。目前来看,医学教育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资源偏少等问题,人才培育则存在过于关注专业能力、前瞻性不足的弊端。“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变革可从信息化、延伸性等角度入手,人才培育则关注综合能力养成,并适当根据市场变化、人才需求,提升培养工作前瞻性,从而应对当前工作问题,持续服务医疗系统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新医科医科医学教育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探索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本科专业人才录取选拔模式探究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探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医科院校农村免费定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