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高校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
2023-08-26黄薇
黄薇
摘 要: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领域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教育要在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理念引导下开展,要注重艺术专业教学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融合,从而更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以及人文素养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文章以此为基础,就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高校课程思政开展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路径进行思考,对二者融合现状以及必要性加以分析,并对二者融合路径的优化进行了探索。文章围绕教学观念、教师素质、教学内容及创新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就高校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研究工作以期为今后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深层次融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美育;课程思政;艺术教育
中图分類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093-04
课程思政作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创新教育理念,主张打破学科与课程之间的壁垒,更好地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更加鲜活生命力,更好拓展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坚持在教育的内容、方法上寻求突破,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这对于发挥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功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师资力量欠缺
高素质教师团队是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师资力量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整体质量的高低。对于艺术专业教学而言,在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过程中,相关指导教师如果缺乏高水平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兼顾思政内容与本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会很大程度上减弱整体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
艺术类专业知识更倾向于抽象化技能知识体系,而课程思政所涉及的内容更多的偏向于理论引导。二者之间的融合本身也会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不小要求。就当前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情况来看,仍旧有着较大提升空间。
(二)重视程度较低
在当前教学活动开展中,一些教师仍旧具有较强功利心理,这也使得教师普遍缺乏对于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热情。除此之外,一些教师还缺乏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1],不愿意耗费时间与精力去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这一错误观念的存在也影响着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部分高校组织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工作中,面临着教学手段单一、内容匮乏等问题的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部分教师将教学注意力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上,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与热情,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二、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艺术教育容易出现功利性、片面化等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在艺术审美以及人格修养等方面处在不同的水平。通过强化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之间的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学生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尽管二者的融合面临较大的阻力,但是高质量的融合能够培养出更为优质的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对二者的融合路径与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时代发展,受西方思潮以及功利思想的影响,新时代德育工作开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现象日渐严重,使得社会的道德根基被弱化,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近年来,精致利己主义已经成为高校部分学生的处世之道,广大青年学生的功利化倾向愈发明显,而当前的思政教育仍旧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引导学生对思政教育所承载的知识与价值观念产生感性认识,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价值信念的理性认同发展。个体信仰缺失是教育工作的失职。对于艺术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而言,所传递的教育内容应能够丰富学生审美性以及艺术性的内心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更好地发挥道德感受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具备一定的融合条件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教育工作升级的重要性与必然性。新时代社会发展与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发展与竞争。随着当前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不良思想也逐渐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培养时代新人根本任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学而言,古今中外伟大的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道德教化与审美人格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教育与美术教育之间具有一定互通性的,二者的融合都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最后获得来自艺术的熏陶[1],而这也是二者融合有效的保障。
三、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方向
(一)通过艺术思想建立学生的意识观念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引导实践,艺术本身就是对于生活的提炼,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将艺术教育中对平等、爱国、敬业等元素进行提炼,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日常学习之中浸染着学生,更好地推动艺术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融合。也应该围绕课程思政的实际特点,把握学生人格和品质培养的大方向,在艺术作品中,可以适当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把握时代的发展特征,去鼓励学生认真地感受与表达,让学生在学习艺术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通过艺术特性培养学生思想情感
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借助艺术作品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挖掘艺术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与教育价值,让学生通过创作、感受艺术作品来学习和体会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让学生明白,真正美好的事物都是永恒的,艺术技能与道德素养是相互协调的。以此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追寻美热爱美尊重美的新时代青年。
四、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一)坚持教育审美化与艺术道德化统一的基本原则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转换,以此提升学生的生存智慧。很多时候人们习惯将艺术与道德二者理解为非此即彼的关系,错误地认为道德的价值观会削减艺术的本质、扼杀艺术的创造力、降低艺术的审美价值。实际上这种艺术审美性与道德性相对立的观点本身也是对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错误解读。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精神源泉,二者的底层逻辑有着必然的统一性。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的审美性与道德性关系到对于美和善这两个方面的定义。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将生命中的真善美以及德行的特质进行提炼,能够让欣赏美的人更好地感受到自由与幸福,更好地拓展生命的价值与意义[3]。任何与生活实际脱节的艺术作品都难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进行深入了解的欲望与渴求。人们的审美本身是建立在联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上的,审美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体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道德的领域。因此,藝术教育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审美观。只有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艺术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审美与道德的有效融合,才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得更加具体形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需坚持教育审美化与艺术道德化统一的基本原则。
(二)确保思想引领与作品辅助相结合的原则
现今艺术教育活动组织仍存在较强的功利性。艺术本身富有人性,能够滋养人们的心灵,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渴望。但是如果在艺术创作中刻意背离审美,或是纯粹地去规避艺术本身的思想性,那么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必然是空洞乏味的,甚至是畸形丑陋的。所以艺术本身也需要净化,也需要时代价值的引领。只有坚持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应有的教化功能以及审美价值。正所谓“物我同一,情景相即”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所能够获得的愉悦体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反应,更多是在结合了人的情感思维以及感知等多方面因素后的结果,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就尝试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由此产生出了很多经典作品。而在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艺术家与文学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艺术家们始终没有忘记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艰难而光荣的创作使命。因此,在当前乃至今后的艺术教育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首先应当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再辅以具有对应性的艺术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
(三)坚持内容贯通与形式丰富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传统思政教育的一种拓展与创新。二者之间的融合能够形成更多的教育形态,具备较大的拓展空间。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效果,必须坚持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创新与丰富。新时代思政教育需要将“深度漫灌”与“精准滴灌”进行结合。深入挖掘艺术教育中原有的德育元素,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以及艺术教育教师能够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共同调研的方式来进行相关内容的融合,进一步增强课程应有的感染力说服力。在艺术教育与生成教育融合的过程中[4],艺术教育元素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形成遵守集体利益的认同感,将思政教育中原本的抽象内容以更加逼真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呈现,由此所营造出的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也能够进一步发挥思政教育应有的价值[5]。促使学生将主观感受与客观现实进行紧密联合,有效地摆脱当前功利主义以及精致利己主义的束缚。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政教育,深刻地体会和感受思政教育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以及思想内容,更好地助力学生三观的确立。值得一提的是,艺术作品与人们内心情感之间的联系既是直接的又是内敛的。丰富的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形式能够将思政教育的感性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艺术教学手段的应用也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艺术教育形式所表现出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及形象性的特点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育人的效果,有效避免了传统思政教育被动灌输的尴尬。
五、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导向
当前教育工作者存在的功利化倾向也是改革工作必须关注的要点。在今后艺术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当摒弃以往功利化的教学思想。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首先要注重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之间融合的必要性,要摒弃单纯的形式主义理念,挖掘二者之间的融合性,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三位一体”(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系列特色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打造包含思政作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全力构建融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一体的“大课程思政”体系。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素质会对课程的开设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要实现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首先要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如可以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沙龙、教师专题培训等活动,以培促教,引导培养专任教师,特别是引导艺术专业教师形成“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形成良好育人氛围。要进一步拓宽、拓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宣传、阐释及贯彻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对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作用,将研究成果反哺教育教学工作,稳固“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工作。要提档升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师授课计划评比活动,以赛促教,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动性。
(三)开发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新时代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愈发多样。教师在充分挖掘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也应当合理地应用新时代的教学手段与理念。构建起思政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艺术教育”体系,思政课重引领并要触及灵魂,通识课重人文并要根植信念,专业课重技能并要播撒信仰,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除此之外也应当结合艺术教育专业本身的特点,去挖掘优质的教学内容。关注时事热点,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实践体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活动的组织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及网络信息平台,能够更好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于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传统的理论灌输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排斥抵触。相比之下以艺术教学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往往更加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合理地利用艺术载体去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以及家庭出身都有所不同,传统的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这也使得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难以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思考与接纳。教师可以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以多样化生活化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理论与自身生活实际相呼应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
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创新多元的方法去组织教学,更好地丰富教学形式,呼应构建“艺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用更加丰富多样、发挥艺术特色的实践教学推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艺术审美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 蓝益平,刘春霞. 美育视角下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J]. 现代职业教育,2021(34):16-17.
[2] 牟炳楠.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9,9(15):7-8.
[3] 郑铭. 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7):146-148+154.
[4] 颜世华. 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5] 叶晓芸,叶莉.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6):105-106.
(荐稿人:唐韡,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