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3-08-26厉浩殷峭峰刘政方楠
厉浩?殷峭峰?刘政?方楠
江苏全省域推动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依托信息化手段让城镇优质学校与乡镇区薄弱学校形成结对关系,实现共同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城乡结对互动课堂 优质均衡
背景与现状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均提到,以“三个课堂”的方式,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贯彻落实国家的战略部署,江苏全省域推动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旨在运用信息化手段让城镇优质学校与乡镇区薄弱学校形成结对关系,实现共同优质均衡发展。
几年来,江苏省通过广泛调查,直面各地各期项目互联互通困难、教师积极性难以持续调动等实际问題,实施多项举措积极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一体提升的目标。目前,基本覆盖全省两类学校和多数城乡薄弱学校的教学、教研、巡课网络已建成,还将进一步解决乡村教师数字化应用水平提升、乡村音体美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提振乡村教育信心。
举措与经验
1.加强顶层设计,全省域同步推进
2019年,江苏省按“省建省管”模式启动城乡结对互动课堂项目试点;经调查研究,确定了以县域为主的建设模式以及配套技术实施和对接标准。2021年底,江苏省教育厅出台全省域推进文件——《江苏省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和应用实施方案》,明确要通过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实现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两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间的备课、上课、研修、评价“四同步”,并在全国首先实现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全省联网,让有需求、有愿望的城乡学校可以快速结对、即时交流。
2.注重总结提炼,三种模式协同推进
结合各地实践,江苏省总结推广三种模式:结对课堂、互动课堂和直播课堂。结对课堂适合已经事先建立固定帮扶关系的学校,通过主讲、听讲教室设备联动开课,提前批量导入本周、本月结对课程,开课前从教室设备上互动课堂客户端进入即可。互动课堂适合学校间开展灵活互动教学、线上研修、学生远程上课等多场景,与视频会议底层对接,整体画面流畅度,系统稳定性、可靠性都比较高。结对课堂、互动课堂教室建设好之后,课堂中可以调用白板、计时器等互动工具,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助力学校实现常态化互动开课。直播课堂是一种公开课形式,有权限的老师填写课程相关信息后申请。通过审核后,直播课程可以被推流至平台,不仅支持分享,还能进行互动评论。以上这些模式随着江苏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均可以通过标准开放接口实现,无需特定硬件支持,不会增加基层负担。
3.强化督导考核,以民生实事扎实推进
江苏省坚持以落实中央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造方式推进互动课堂建设。2021年起,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落实情况纳入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和薄改信息化经费分配依据。2022年,省政府将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列入南北帮扶实事目录,并将承担帮扶任务的经济发达的苏南也列入薄改经费补助范围。2023年,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带领技术团队,到各市逐一上门调研,宣讲有关政策,了解存在困难,协调相关企业,实地解决技术问题。团队把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情况,以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耐心细致分析试点一二期项目和正式项目难以互通的原因,对相关方既坚持原则、晓以利害,又逐一排查,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成效与展望
1.城乡结对网络帮扶落地有声
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和江苏省“三个课堂”建设的总体部署,江苏省完成的一期、二期试点项目建设主讲、听讲、互动教室共计456个,基本覆盖当时全省所有小规模学校。2021年起,按“县建县用、省市统筹”的原则,正式启动107个县区的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全省共报送473所主讲学校、736间主讲教室以及920所听讲学校和1439间听讲学校,涉及51个薄改县区。2021年底,省电化教育馆在试点项目和前期调研基础上启动江苏省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平台升级改造项目,规划构建管理全省3000所以上学校互动课堂教务、教学、教研、设备管理的开放式平台。
2.前期规划任务基本完成
目前城乡结对课堂在全省总量上已超过2021年初制定的目标,实现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硬件和网络的动态覆盖,并已惠及多数城乡薄弱学校。省平台已经完成了包括互动课程表、资源中心、在线听评课、公开课、同步评价等模块在内的平台的建设,支持全省各县(市、区)自有不限品牌设备平台的课表和资源同步至省平台,同时完成省级对市、区(县)、校设备的纳管。
3.高质量完成区县对接省平台工作
2023年2月初,江苏启动了针对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地市及区县工作的调研活动。经过一个月的调研和同步实施,通过设备注册、平台对接、设备对接方式,确保全省学校可在省平台开互动课,直播课,并且进行线上教研,线上听评课以及资源共享。
4.乡村教育出现一些可喜变化
一是实现教学优质资源共享。常州溧阳城乡结对基础上的双师课堂,革新了教研方式和送培方式;2022年下半年常态化以后,区域美术整体教研组团队的业务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实现教师资源有效整合。泰州市姜堰区在常态化活动基础上,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线上交流教研站,缓解了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三是推动教育援疆援藏和区域内帮扶工作。扬州市出台市级城乡指导意见,和新疆新源、陕西榆林、青海和西藏结成了82个结对组,结对巩固率100%,3万余名教师参与,50余万中西部学生受益。无锡市初期开展了和宿迁的南北结对帮扶,以集团化办学的区域内学校联合活动为主,在音体美课程上实现交流。
通过义务教育监测、薄改信息化经费精细化测算、荣誉证书发放等方式,推动各地完成规划内任务。市县如有积极性将地方上自建的结对互动课堂接入省平台,也予以支持鼓励。
因此,区县对接省平台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在做好硬件工作基础上,需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用好政策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成长。以县域为主积极推进结对互动课堂的规模推廣与应用,同时结合省委省政府南北结对帮扶要求,积极利用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省平台实现南北结对开课。一方面可以充分运用南北帮扶等相关政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缓解苏北地区教师结构性缺少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带动教师开展“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探索,实现教师专业技术提升。
二是推动全省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标准化建设。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正在进行城乡结对互动音乐课堂的实验工作,通过实践和调研,制订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各类标准,完善和制订 江苏省城乡结对互动教室建设标准,研究并制订城乡结对课堂的常态运行机制;积极推动教育专网建设和IPV6覆盖,推动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全省按需覆盖,利于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智能研修,促进教育部主导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推动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常态化应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由于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主要由电教部门建设,常态上课还是需要地方教研部门的配合以及推动使用。相关教育局领导的常态巡课机制尚未建立,互动上课的老师激励机制也未明确。目前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主要依托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教研老师在部分区域进行常态开课,后期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探索并制订相关的教师奖励机制,完善优质互动课晒课、优秀案例征集,积分制度等各类运行机制,推动跨区域、区县内部以及集团校内部互动上课。
今后,江苏将审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应用好城乡结对平台的互动、教研以及相关功能,更大程度缩小城乡、校际的差距,积极探索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用信息化的手段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江苏家校社育人机制研究(B/2022/01/50);江苏省期刊协会资助课题:教育传媒助力“双减”政策落实研究(2022JSQKA02)。】
(厉浩,副馆长,研究员级高工;殷峭峰,资源研发部主任,高工;刘政,资源研发部副主任,工程师。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方楠,副总经理,江苏腾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周淼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