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研究

2023-08-26龚喜洋

中国食品 2023年16期
关键词:剑河县食用菌学院

龚喜洋

近年来,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坚持“政产教农”融合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做好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工作,在探索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上走出了一条新路,通过助力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建立菌酱深加工产业模式,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实施背景

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后,贵州省为发挥“一县一业”等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和農民脱贫增收,制定印发了《贵州省发展“一县一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文件印发后,剑河县把食用菌作为本县的“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前期建成2个园区、8个示范基地、13个集中种植片区。截至2020年底,全县食用菌菌棒生产规模达1.2亿棒,产值超10亿元。

目前,剑河县的食用菌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量逐年递增,但由于销路难打开、精深加工产品少,严重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此,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助推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工作,致力解决食用菌滞销和价格低廉等问题。

二、实施流程

1.认真制定帮扶方案。深入剑河县开展党建扶贫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为脱贫攻坚出谋划策。根据剑河县产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扶贫,实施精准资助,强化产品研发,推进产业扶贫,持续开展校农、校校、校企合作,开办剑河籍全日制订单班,专门培养食用菌加工等专业人才,支持剑河县食用菌加工业发展。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双方就合作事宜多次召开交流座谈会,学院党委书记何兴发多次率队赴剑河县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剑河县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学院的专业、人才、技术、科研等优势资源,确定“政产教农”融合发展的利益链接机制,在剑河县实施“一县一业一策一宴”工程,即围绕剑河食用菌产业开展加工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工作。同时,围绕剑河食用菌产业打造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特色餐饮,助力剑河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3.签订合作协议。为深入推进剑河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剑河县脱贫致富,学院与剑河县人民政府、剑荣菌业有限公司、贵州黔味味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食用菌产业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技研发、产业孵化、产品加工、产销对接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共同推动剑河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4.成立工作专班。双方在前期对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合作内容,针对食用菌项目建设,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及院长为双组长,学校班子成员分别担任副组长,食品工程系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围绕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校农结合及食用菌深加工等工作,助力剑河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5.开展食用菌菌酱研发。学院以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提供科技支撑,开展食用菌产品研发工作。目前,学院以菌的鲜、菇的香为研发方向,通过菌菇和辣椒、麦酱等风味的有机融合,打造了一款鲜香美味、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同时又能体现贵州菌菇特性的酱,重新定义了菌菇的意义和价值,解决了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主要做法

1.深化科学研究,助推产品研发。学院依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帮扶模式,结合剑河县本土丰富的食用菌产业资源和学院的专业资源优势,利用剑河县的支柱产业食用菌打造了一款菌类产品。学院委派7名科技特派员扎根在剑河县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展开科学研究与产品研发。在贵州黔味味食品有限公司、剑荣菌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依据剑河县政府及企业需求,打造了食用菌酱,为贵州黔味味食品有限公司提供了一站式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服务。

2.加强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发展。根据剑河县产业发展的需要,学院结合专业优势,在剑河县开办了剑河籍全日制职业教育学生订单班和校企合作企业订单班,根据需求跨专业、跨系部开展教学和培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开设食用菌方向的课程,并在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园进行实训教学,把剑河县的大型食用菌加工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让学生把课本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为食用菌生产经营与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逐步形成学校工厂一体、教室车间一体、教师师傅一体、学生学徒一体、作品产品一体、知识技能一体、传承创新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了原来单一型的课堂教学,通过校企融合将企业工厂化的氛围和设施引入课堂,同时聘请双师型教师授课,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操作运用及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真正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四、成果成效

1.关键环节实现技术攻关,成果已申请国家专利。为了研发食用菌酱,学院成立了食用菌研发科技特派团,充分借鉴“黔菜学院”的经验,进一步深化研究食品加工环节的关键技术点,最终攻克了食用菌程序式变温干燥技术、香辛料低温长时间浸泡工艺等关键技术环节,并有效实现成果转化。目前,学院在食用菌酱研发上所取得的成果已申请1项国家发明专利与1项实用新型专利。

2.结合本地食材特色,打造绿色食用菌品牌。学院在产品研发及转化过程中,充分挖掘剑河县食用菌文化并融入产品中。食用菌酱的创新点之一在于充分利用了贵州山珍的天然绿色健康特性及多种药食同源香辛料的天然抑菌性,让各种成分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旨在打造贵州绿色食品品牌,丰富“黔菌”品牌内涵。天眼新闻、黔东南微报、剑河发布等主流媒体报道了产学研用案例——食用菌酱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扩大了产品影响力和美誉度。

3.制定食用菌生产标准,完善特色食用菌标准体系。经过多次生产试验、工艺改良、专家论证等程序,学院起草了食用菌酱生产标准,协助贵州黔味味食品有限公司于2020年12月31日获得贵州省目前唯一一个菌酱企业生产标准(批号Q/QWW001S-2020),内容包括食用菌酱原辅料要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定及其他要求,进一步完善了贵州特色食用菌标准体系。

4.帮助菌企实现生产规范化,助力企业提质升级。学院在企业原有粗放设备的基础上对菌酱精细化生产线进行了改良,确保在生产、加工、储运过程中,设备设施、卫生管理等均符合良好生产规范。通过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测、把控,在关键环节规范工艺技术参数,制定标准化生产文件,并对员工进行标准化流程操作培训,提高了菌企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学院还协助企业建设快检实验室,支持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食用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食用菌小微企业提质升级,培育出更多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食用菌加工企业。

5.多渠道推广产品,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剑河食用菌酱上市之后,政企校等主体充分发动资源优势推广产品,通过在剑河县的核心商业区设档口、进商超、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用“校园合伙人”带货、参与博鳌国际美食论坛等方式,多渠道开拓销售市场。食用菌酱产品上市一个多月销售3万瓶,营收30余万元,同时解决了食用菌滞销、附加值低等问题,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生了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五、经验总结

1.把脉问诊找出路。学院利用自身的科技研发优势,结合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针对食用菌产业深加工程度低等问题,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食用菌种类、品质等进行详细了解,分析不同菌种的研发方向及深加工产品,为食用菌产业寻找出路。

2.对症下药开良方。2020年,学院与剑河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剑河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发团队根據现有菌类原料、设备条件、生产能力进行反复试验和论证,研发出4款食用菌酱(猪肚菇牛肉酱、黑毛猪海鲜菇酱、香辣鸡肉酱、酸辣菌菇酱),并根据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优化,初步确定产品配方及加工工艺,制定了食用菌深加工标准。

六、工作思考

1.加强生态特色食品研发体系建设。学院将重点加强黔菜研究院、薏仁米研发中心、果酒研发中心、食用菌研发中心、药膳食材研发中心、生态特色食品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的建设,着手建立“生态特色食品大师工作室”“烹饪大师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研发能力。新增生物技术实训室、食品分析实训室、食品营养与健康实训中心等,提升自身实力。强化生态特色食品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团队,加强产品研发与精深加工,推进研发成果转化,走好“政府+学校+企业+农户或合作社”的政产教农融合发展路径和“生态+特色+技术”的生态特色食品加工及产业发展之路。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与产品研发体系相结合,共同推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产教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

2.加强生态特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首先,学院将重点抓好黔菜、黔酒、黔茶、黔药、黔艺术等黔系列的人才培养。重点围绕“三大战略”“四化建设”“五张名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群建设,厘清专业发展思路,把优势专业做强,把特色专业做独。其次,紧扣贵州12个生态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加大对生态特色食品深加工人才的培养,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为核心,绿色食品生产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烹饪工艺与营养、健康管理、营养配餐、食品贮运与营销等相关专业为支撑,重点打造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专业群,培养一批出得来、学得好、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本土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龚喜洋(1988-),男,苗族,贵州铜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猜你喜欢

剑河县食用菌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剑河县关工委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生活情况调研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腊味即是年味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剑河县钩藤中药材市场购销两旺
农业部携手新希望六和向剑河县贫困户捐赠土鸡饲料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