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融入方法研究

2023-08-26边志鹏郭少敏张驰名

中国食品 2023年16期
关键词:思政文化教育

边志鹏 郭少敏 张驰名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可以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又能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具有多重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以及融入原则和路径。

一、中国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1.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中国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其中蕴涵大量具有文化价值及育人价值的思政元素,将其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实现思政教育的多样化、创新化、全面化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可以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两者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饮文化”方面,最为典型的是茶文化和酒文化,茶文化蕴涵君子淡泊名利的思想观念,酒文化则蕴含文人雅士豪迈奔放的文化性格,两者有着极强的文化象征意义,代表着人们的精神气韵及向往追求,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中,对人格培育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食文化”相较“饮文化”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内涵更为深厚。例如,各个地区不同的美食种类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探索能力与创造能力,多样化的美食烹调技法体现了我国在美食制作方面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将这些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中能够充分彰显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越性,进而厚植学生的文化自信。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饮食文化覆盖范围广、文化内涵深、育人价值高,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有效拓宽学生了解和获取中国饮食文化的渠道,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与感化功能,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中实现全面发展。

其一,中国饮食文化中蕴涵大量关于优良品德的思政资源,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倡导尊重劳动、节约粮食;“食不过佳,充饥则可”提倡遵循适度原则,不宜过度索取,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品德的塑造及人格的养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二,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其三,中国饮食文化与礼仪文化相互关联,并衍生出严格且丰富的餐桌礼仪,例如“长者先动筷”“进餐不发声”“离席表感谢”等,这些礼仪文化将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及人格魅力。其四,中国饮食文化讲究以饮食进行养生,其中涉及的营养搭配以及健康养生知识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健康、均衡的饮食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3.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国饮食文化是优秀文化、传统文化、饮食文化三大文化的结合体,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使其在饮食领域、教育领域、文化领域继续保持发展活力,并推动中华文化的延续。在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我国饮食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挑战,通过把中国饮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文化观念,对我国的饮食文化产生高度认同,自发成为饮食文化的传播者,进而使中国饮食文化及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和跨越式发展。

二、中国饮食文化在

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原则

1.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学生的配合程度及参与欲望会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深度与广度。因此,在融入过程中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需要。比如,高校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的中国饮食文化都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而应该有所选择,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益的文化筛选出来进行融入。此外,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具体定位——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以及管理者,主要目标是以启蒙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好、理解深、掌握足中国饮食文化,通过师生两个教学主体的共同努力及密切配合,提高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入效率以及思政教育质量。

2.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极具新颖性和探索性的工程,相关研究及融入经验相对不足,难免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应遵循创新性發展的原则,以创新的视角发现问题,以创新的思维分析问题,以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把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整理与归纳,并根据课程教学需求,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合理融入。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将与中国饮食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融入教材中,打造立体化、数字化、生动化的教材体系,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3.“立德树人”的原则。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以德育作为核心内容,把学生培养成具备高尚道德品质、优秀政治素质、正确民族观念、高度文化自信的复合型人才。如果脱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那么思政教育将丧失发展根基及发展方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中国饮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立德树人”的原则,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关键。中国饮食文化虽然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及育人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饮食文化都可以被应用到思政教育中,如果不进行科学筛选,不仅会削弱其德育功能,甚至有可能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根据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把具有丰富思政元素且与思政教育契合度高的饮食文化进行高度整合,彰显其德育功能,从而培养出道德素养较高的学生。

三、中国饮食文化在

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方法

1.深挖饮食文化。把中国饮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深挖饮食文化中蕴含的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为此,思政教师应通过参与培训、参加社会实践及教师探讨等途径,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使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思政教育资源。除此之外,思政教师应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内容为王,既要以谦虚好学、认真虚心的态度,学习和参考其他教师在精品思政课程创作中取得的优秀经验,又要以辩证的思维分析中国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课程中的每一处细节,以改革创新的方法及时解决文化融入的问题,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助推融入工作提质增效。

2.创新教学方法。任何课程教学都要讲究方式方法,科学且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思政教育本身由于理论繁多且内容琐碎而显得较为枯燥乏味,若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方式方法,拘泥于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还会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并创新教学方法,转灌输为引导、化被动为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促使思政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比如,学生对于视频的学习兴趣及专注度更高,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给学生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等优秀的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翻转教学法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创办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为其配备专业的教师,并提供资金支持、场地支持及设施支持。社团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特色显著、学生广泛参与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综上,中国饮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时,应在以学生为主、创新性发展及“立德树人”三大原则的指引下,通过深挖饮食文化、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传统饮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协同发展,进而提高思政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边志鹏(1993-),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影视艺术教育、网络思政。

郭少敏(1992-),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

张驰名(1993-),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思政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