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效果评价
2023-08-26马建华付翀贺辛亥
马建华 付翀 贺辛亥
[摘 要]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推进,结合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全面融入思政元素对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对培养方案的剖析,从课程链、知识链、历史链三重维度构建立体思政体系,在思政元素设计过程中融入中国故事、校史故事和专业故事,结合国家、地区以及行业的经济发展过程,用生动鲜活的科学与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设计;课程评价;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6-0068-05
教育是国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基于这一重要论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与新方向。围绕这一目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中,为立德树人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搭建了有形的载体。工科专业课程主要讲授与专业相关的基本原理、特性、规律以及面向应用的分析、计算、设计等内容,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工科专业课程覆盖学生多、培养时间长、内容丰富多样、兼具理论与应用的特点,也是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
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稳步推进,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工业实际需求实现了较好的对接。基于其技术应用特性,工科专业课程普遍蕴含敬畏自然、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实践创新等优秀品质以及工程伦理、工匠精神、担当使命、家国情怀的精神养分。[2]而这些课程的特点也恰好为思政元素的提炼提供了天然的抓手。但是如何结合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和行业发展对思政教学过程进行有机且系统地设计,同时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馈,始终是思政教学实现“化盐于水,润物无声”的难点所在。[3-4]
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课程思政与培养方案的有机融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作为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我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制备、加工成型、结构分析、功能改性等方面从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基于材料类专业大类教学的情况,学生在前三学期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课程,而专业课程的开设始于第四学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作为一个强调应用的工科专业,其源头高分子科学(主要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这要求我们在专业核心课安排方面必需考虑知识的衔接,基于此,我们先后设置了高分子化学及实验、高分子物理及实验、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功能高分子材料、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等课程。上述专业核心课以高分子化学及物理为核心,从位于产业链上游的高分子材料合成,延伸到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从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延伸到材料的功能化改性;从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延伸到制品的宏观性能应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学校纺织特色,在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中选择化学纤维作为代表材料讲授,同时开设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等专业选修课,让学生系统认识高分子材料的多样性、可设计性与多功能性。从宽专业、厚基础的角度践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科学理念。[5]
实现课程思政与培养方案的有机融合是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内涵的有效途径。而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思政素材的无缝衔接问题,各门专业课程间的思政内容需要相互补充,进而实现课程思政与培养方案的有机融合。[6-8]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结合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知识点之间的递进关系,构建一套系统的立体思政体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梳理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发现了若干条埋藏于课程内部以及不同课程之间的思政元素链条,而这些思政鏈能够很好地将知识链串联起来,从而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形成天然的互补,做到了“课程-知识-思政”之间的有机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接下来,以其中的聚丙烯材料作为思政元素的素材,设计了一条贯穿所有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思政链,来进一步呈现课程链与思政链的有机结合(如表1所示)。
以上仅仅是我们梳理的基于聚丙烯材料的合成-分子量控制-流变特性分析-纺丝工艺-功能化应用-微观结构及宏观性能表征的整个材料开发应用迭代升级链条,通过从这个知识链上提取思政元素,体现思政内容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相互关联性。知识的传授需要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历史背景,以正确的历史观去看待特定时代材料的开发目标。一代材料,一代生活。高分子材料的更新换代助推了时代的发展,而时代的发展就像接力赛跑,需要每一代接棒人完成自己的使命。知识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将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让他们明白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的密切关系,进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课程思政与专业历史的有机融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一门年轻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既要结合相关理论讲授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加工等知识,还需要为学生剖析现代高分子工业中亟待解决的技术、工艺、材料以及装备等“卡脖子”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国家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通过“中国故事”“大国工匠”的讲述,使同学树立“学术自信”“科技报国”的理念。[9]基于此,我们结合国内外本专业的发展历史,从专业对工业发展、国防安全以及人民生活的影响讲述思政内容,形成课程思政与专业历史的有机融合。表2中,我们梳理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能够讲述的思政内容,有效形成专业知识发展脉络与课程思政体系的匹配。
高分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带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理论的掌握是未来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入基础理论知识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思政元素,能够更好地使学生直观建立业精于勤、学以致用的理念。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截至目前,在很多关键高分子材料领域中,我国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难题。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老一辈科学家的钻研奉献精神为信念图腾,力争通过自己的所学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践行强国有我。
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效果评价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依托,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及其评价体系建设是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三位一体综合布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10]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还很难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或指数数值加以呈现,更多的是依赖典型的示范课程、优秀教师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以呈现。那么对于难以量化的课程思政,如何从专业建设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效果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在专业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认识鸿沟是专业课教师时常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在专业课堂上学到了诸多相对孤立的专业知识,例如牛胰岛素是医用高分子、离子交换树脂可以进行铀浓缩、高强度纤维可用于航天航空等,却很难将这些知识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无法体会在某一特定行业勤勤恳恳奉献一生的科学家心中永恒的信仰。这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以化盐于水的方式融入知识讲授。针对思政元素的体现,有的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加讨论的模式进行,例如通过纪录片中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片段,深入剖析材料应用场景以及性能需求,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的进程。講授与讨论的结合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高分子材料开发过程中的困难以及相关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繁荣,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在线教学资源的逐渐丰富,教师获取教学资料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多。构建内容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是奠定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源泉。[11]通过专业课程思政素材网站的建设,融合高分子化学发展史、高分子化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高分子材料行业技术动态、高分子化学发展过程中重要事件和人物故事等,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而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相互补充、交叉融合,实现教学与自学、考核与兴趣、理论与实践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促进,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评价为核心,以持续改进为目的,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多元化。[12]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要围绕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能力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三个方面引入“课程思政”,将开放型思政内容有机嵌入课程考查中,采用“课程思政”报告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等考核方式,依据专业认证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要求,设定各项考核评价标准和权重,直接评价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目标的达成情况。[13]另外,通过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调查问卷,间接评价育人成效,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四、结语
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同频共振是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在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融合,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间的关系,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师德育意识及能力,充分挖掘高分子学科思政教育资源,改变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对高分子专业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努力实现全课程、全方位育人。通过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的设计,不仅能增强学生主动创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的人生价值定位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人民日报,2016-12-09(1).
[2]刘洪丽,李婧,李亚静,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方法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43(3):86-91.
[3]李树生,朱晓丽,姜绪宝,等.盐溶于汤-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13):124-128.
[4]王月霞,杜登学.价值引领融入高分子化学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J].大学化学,2022,37(10):220-224.
[5]周享近,励杭泉,赵素合,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宽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2,71(1):42-46.
[6]候桂香.《高分子材料》课程思政融合的设计与探索[J].高分子通报,2021(12):104-108.
[7]林宇,唐颂超,邱卫东,等.《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高分子通报,2020(9):89-92.
[8]黄相璇,刘啸天,邵友元,等.“课程思政”融入高分子化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分子通报,2021(11):89-93.
[9]闫毅,颜静,姚东东.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3):240-244.
[10]王波,陈传霞,倪朋娟.高分子物理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24):251-252.
[11]李树生,朱晓丽,姜绪宝,等.功能高分子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3):251-256.
[12]秦建彬,史学涛,张广成,等.实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成型创新实验为例[J].大学化学,2022,37(3):138-142.
[13]李婧,刘洪丽,李亚静,等.《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及评价体系探讨[J].高分子通报,2021(9):88-92.
(责任编辑:刘洁)
Discussion o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r 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Major
Ma Jianhua Fu Chong He Xinhai
(Schoo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builders with both moral integrity and abil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major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it constructs a three-dimensional ideological system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historical chain, etc., integrates Chinese stories, school history stories, and industry stories into the design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mbin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untry, region, and industry, and uses vivid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the world. Which will further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clarifies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lymer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Course
evaluation, Moral education
*基金项目:“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BKJGLX033,2021BKJGLX009);西安工程大学2021年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2021-032);2021年西安工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1JGZD10)。
作者简介:马建华(1984—),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及纤维新材料开发应用;付翀(1980—),男,博士,西安工程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工合金材料、纳米功能材料;贺辛亥(1971—),男,博士,西安工程大学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复合材料三維预制体织造技术及装备,纺织结构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