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3-08-26曾娅琴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生满意度教学评价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层面应当以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基础进行评价。调查发现,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获得感较高,在能力和社交两方面的获得感较低,导致对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满意度不高。应当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将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构建多样化的课堂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满意度。除此之外也应当关注专业认同度等非教学因素对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学生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6-0015-04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发挥着教学指挥棒的重要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对高校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方向性的指引。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评价当前各大高校大力推进的“课程思政”教学,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课程思政是近两年来高教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笔者以“课程思政”+“评价”作为关键词进行知网搜索,仅检索到24篇相关文章,说明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薛维峰(2021)认为课程思政评价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难点,包括思政教学目标的内隐性、体验性、价值性,因此必须有效评价学生在上述三方面的变化才能有效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强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提出通过面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内隐的思想转变。[2]张璐、张龙(2021)認为学生是课程思政直接的学习者、感受者、获益者,因此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从课程设计方面入手,也要从需求方,即学生的获得感方面进行考查。[3]目前已经有学者通过知识性的考试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李松岩等,2020);[4]也有学者通过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化的认知态度和实施效果两方面的调查来判断课程思政的实施状况(黄清等,2020)。[5]

笔者认为课程教学的影响力在于能够成功地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收获,进而由隐性的认知、情感指导显性的行为。由于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多着眼于学生的价值观、情感、职业素养、辩证思维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内隐性,并不适合采用显性的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思政化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发展的服务,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内化,收获的是价值观、情感、道德与品质等方面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具有“客户”的属性。在商业领域,企业用“顾客满意度”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测量指标,因此笔者主张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来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目前学术界在课程思政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方面也有少数研究成果,例如刘隽,范国睿(2019)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证明师生互动会对“课程思政”满意度产生正面影响,[6]王琳琳等(2021)通过回归分析认为影响课程思政工作满意度的因子包括性别、专业满意度、师生课堂交流程度、教师对学生需求和感受的关注度、教师个人魅力。[7]

顾客满意度是指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实际使用感受与心理预期之间的落差引发的情感反应,[8]众多研究证明顾客满意度取决于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感知价值是指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评价,包括功能性价值、情感性价值、社会性价值等维度。[9]教育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与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社交等方面对思政化的课程教学的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课程思政”获得感和满意度调查

为了对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笔者通过自制问卷对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需求,学生对课程思政在认知、情感、能力、社交等方面的满意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随机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其中男生占19.05%,女生占80.95%(这与公共管理学院本身的男女生比例相一致);大一学生占39.34%,大二学生占40.98%,大三学生占19.67%(大四学生在调查时已毕业离校,未能参与调查)。

(一)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需求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目前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多渠道地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宣传动员,取得明显成效,反映在学生层面就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知晓率和认可率较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完全不了解课程思政的学生仅占8.2%,接近一半的学生(48.63%)表示对课程思政比较了解,还有43.17%的同学表示听说过。其中大二、大三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知晓率要明显高于大一的学生,说明对新生的宣传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在认知率较高的基础之上,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也较高,94.54%的学生愿意接受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大部分学生认为专门的思政课程相对枯燥,而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增进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思政内容的兴趣。

对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上,学生更喜欢从教师个人经历或行业大师成长之路(88%)中获得经验和感悟,其次是国内外大事(80%),专业前沿热点(73%)、中国传统文化(70%),国家建设(63%);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学生更喜欢教师采用案例教学(85%),观看视频资源(79%),进行师生互动(77%)和生生互动(72%),选择教师讲授的比例最低(61%)。

(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获得感

本次调查将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获得感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感、能力、社交,具体内容见表1,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以0-5分进行打分,获得感越强打分越高。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获得感是最强的,其中价值观和人生观(3.96)、家国情怀(3.96)、社会主义政治认同(3.83)、文化素养(3.77)四项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这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专业属性密切相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以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为核心,多数课程都具备强烈的公共属性以及对现实的关注,其教学内容在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等方面具备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民族学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则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因此这个结果显然呈现出院系自身的特点。

但是学生在能力与社交方面的获得感则较弱,尤其是“生生互动”方面,平均得分仅为1.58。而在能力方面,作为未来的公共管理人才,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然而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特点: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课程思政中,因此导致学生在能力方面的获得感不足。

(三)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见表2),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总体满意度并不算高,尽管选择满意的学生比例接近70%,但其中“非常满意”的学生比例很低,仅占12.7%。但相对来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要稍高于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案例教学和教师讲授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85.19%和82.01%,而采用“生生互动”的比例仅为31.22%,这显然与学生对“生生互动”的需求相去甚远,也必然导致学生在生生互动方面的获得感得分最低。

被调查学生认为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生生互动不足(45.5%)、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不足(40.74%)、师生互动不足(38.1%)、教学方式不合适(36.51)、考核方式单一(33.33%)。

(四)“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的差异性检验

为了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满意度会受哪些教学因素和非教学因素的影响,笔者以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总体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学生的自然情况、认知情况、专业认同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变量为自变量,通过SPSS卡方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3。

根据卡方分析的结果,性别、专业以及对课程思政的知晓度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满意度不产生显著性影响。显著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的因子有:①年级,年级越高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越低,说明随着学生接受的课程思政越多,对课程思政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年级的课程在融入思政内容时面临的挑战更大;②专业认同度,尽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满意度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度却会极大地影响其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这意味着如果学生对专业不认同不满意,就无法认同整个课程内容,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自然不高;③教学因子,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会对学生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次对“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①当前“课程思政”在实施中主要着眼于认知与情感方面,缺乏在能力和社交方面的设计与思考,导致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获得感不足,当然这也是大学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病,需要进一步思考改进教学设计;②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不高,当前专业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仍然较多地采用讲授的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尤其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足,显著地影响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③学生的年级、对专业的认同度等非教学因素会显著影响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因此要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除了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思考之外,还应关注这些非教学因素。

(二)启示

根据上述调查结论,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满意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教学理念,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教学理念是教师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较多的是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以及学科的逻辑性。但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备各种能力的人才,知识只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以“识记”“理解”等低层次认知目标为主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读懂,课堂时间应该更多地向“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训练倾斜。因此大学教师应当转变观念,课堂教学应当以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借助“翻转课堂”的做法,让学生提前主动介入学习,在课堂上则通过实际案例和情境练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2.构建多样化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不足,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则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当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除了师生互动之外,还应重视生生互动。例如可以通过固定小组讨论、鸡尾酒会法讨论(即无固定讨论小组,学生可以带着问题随意互动)、论辩法等激发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适时地参与、引导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之间散乱、肤浅的思路得到升华,提高逻辑深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

3.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会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满意度,这意味着除了与课堂教学效果直接相关的教学因子之外,专业教师还应当关注非教学因素。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通过师生座谈交流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的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从而破除學生对专业的刻板印象;在课上以及课下的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为学生提供专业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择业上的困惑;辅导员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整个学院的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司晓宏,张立昌主编.教育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薛维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分析[EB/OL].(2021-07-19)[2022-06-16],https://m.fx361.com/news/2021/0719/8586284.html.

[3]张璐,张龙.课程思政成效如何评价[N].中国教育报,2021-06-03.

[4]李松岩,等.基于“課程思政”视阈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4):114-115.

[5]黄清,应立英.护理专业本科生对“课程思政化”认知态度和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20,18(17):2164-2168.

[6]刘隽,范国睿.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师生互动对于学生自我收获感与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5):117-123.

[7]王琳琳,钟建明,杨睿.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满意度影响因子及对策的初步调查与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22):70-73.

[8]仇雪,孙可心,吴凯馨.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小红书为例[J].中国商论,2021(6):44-48.

[9]Sweeney,Jillian C.,and Geoffrey N. Soutar.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1(2).

(责任编辑:张宏玉)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Based on Students' Satisfaction

Zeng Yaqi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and satisfaction. The survey found that students have a higher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cognition and emotion, and a lower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ability and sociability, which led to a low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overal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improve students' satisfaction by changing teaching concepts, taking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goal, and constructing diversified classroom interaction. In addition,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non-teaching factors such as major identity on the satisf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Major identity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作者简介:曾娅琴(1981—),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服务与公共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学生满意度教学评价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与优化途径研究
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与优化途径研究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专业课教学中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高等职业素质教育学生满意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