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花夕拾》群文阅读教学的逻辑建构与具体实施

2023-08-26高磊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群文阅读

高磊

摘 要 从对《朝花夕拾》一书的文本特点分析、群文阅读中主要议题的确立、《呐喊·自序》作为群文阅读引子及具体教学实施等方面,阐述《朝花夕拾》群文阅读教学的逻辑建构与具体实施,探索《朝花夕拾》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朝花夕拾》教学。

关键词 《朝花夕拾》  群文阅读  逻辑建构  具体实施

《朝花夕拾》收入了鲁迅1926年所作的10篇回忆散文,内容包括鲁迅的成长经历、思想发展历程、鲁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与评论等。群文阅读法符合《朝花夕拾》文本特点,可以在教学实施中加以研究、实施。

一、《朝花夕拾》一书文本特点分析

《朝花夕拾》中的10篇散文有着内在的联系。鲁迅在《小引》中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可以看出,作者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创作了这十篇文章,无论是人生经历还是思想发展,不会有太大的跨越,具备围绕这一组文章探讨相关议题的基础。

书中10篇文章具有主题相关性。有人将《朝花夕拾》按内容作了类型划分,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归为童真童趣类,将《藤野先生》归为描写师长类,将《琐记》、阿长与〈山海经〉》归为描写故乡人物类。这个内容分类缺少对内容主题的挖掘与提炼,显得零碎杂乱。如果要设置议题,根据整本书的内在逻辑,设置以下三个议题能够引领对本书的理解:逃离与寻找、批判与否定、失望与希望。

书中文章在写作手法有一致性。《朝花夕拾》一书,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调侃,或批判,或讽刺,或感慨,在各篇文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成了鲁迅先生散文的典型特征,與其杂文及小说有相通之处。即往往捎带一笔,极尽讽刺、调侃之能事。

综上,用群文阅读法开展《朝花夕拾》阅读教学,具有天然的优势,能促进学生了解和思考本书的内容、主旨与思想,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二、《朝花夕拾》群文阅读议题的确定与引子的选用

1.确定群文阅读三个议题

(1)逃离与寻找。这个议题其实贯穿这鲁迅的童年、少年及青年时期,在《朝花夕拾》的散文中时有表现。这个议题集中体现在《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文章中。

如《琐记》中用了较大篇幅表现衍太太的种种劣行,在经历“流言”事件后,鲁迅在文中直接表述:“好。那么,走罢!”这是作者第一次表现出“逃离”思想,他要逃离家乡的人与是非。几经周折,他到了南京无需学费的新式学堂求学,在描写了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种种匪夷所思的情形之后,鲁迅再次表述了自己面临的现实:“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这便是鲁迅在《琐记》一文中所写的经历。这种经历的原因及感受,在《藤野先生》一文的开头可以得到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句话中包含了太多的追寻与失落,也正是鲁迅青年时期孜孜不倦所要寻找的方向。因此在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令人失望的表现之后,鲁迅在文中又一次说:“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于是人生的轨迹又多了一个仙台医学院,而在仙台医学院的种种遭遇之后,鲁迅又一次做出了人生的抉择:“到第二年的学终,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将离开这仙台。”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在《范爱农》一文中,鲁迅离开仙台后回到故乡绍兴,担任教员及师范学校的校长,经历了辛亥革命及之后的失望,以及军政府的专制压迫,又一次前往南京,之后前往北京谋职,逐渐走上了文艺创作、唤醒国民灵魂的道路。

因此,将《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文组群阅读,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鲁迅早年的人生轨迹:绍兴——南京求学——东京求学——仙台学医——绍兴任教——南京、北京谋职,所追求的方向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江南水师学堂、矿路学堂寻找新式教育——东京求学——仙台学医——弃医从文。在这个过程中,“逃离与寻找”是这几篇文章中共通的内在逻辑。

(2)批判与否定。批判与否定在《朝花夕拾》所有文章中都有表现。有些篇目是集中笔墨进行批判与否定,有些篇目则是顺带一笔,表现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二十四孝图》集中笔墨痛斥了“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以及封建愚昧的孝道。《五猖会》表达对以父亲为代表的家长忽略儿童心理的不解与否定。《父亲的病》对中医及庸医的讽刺与否定,入木三分。《琐记》有对衍太太等人的刻画,对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诸多滑稽之处的描写。《范爱农》对于辛亥革命后社会情形的失望,表达了对革命的否定与批判。

通观这10篇文章,鲁迅较为集中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人及事的批判与否定。因此,这一议题的设立对全书的理解与思考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和意义。

(3)失望与希望。通读全书,可以看到鲁迅的失望。这种失望来源于不断探求过程中的碰壁,来源于令人失望的人与事。这种失望的感受在《朝花夕拾》处处有所体现。《二十四孝图》除了对封建孝道的批判和否定外,对儿童缺少合适的读物表达了深深的失望。儿童读物的贫瘠限制了儿童的发展,鲁迅在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这种情况的失望,理解这一点,就能更深体会《阿长与〈山海经〉》的深厚情感。对儿童缺少理解与关怀的失望,《五猖会》表现最为集中。尽管处处表现失望,但鲁迅不断探寻,即是寻找希望的明证。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悲观的希望,善意的批判,在失望中不丧失希望,由此方能理解《藤野先生》中所说:“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以《呐喊·自序》为《朝花夕拾》群文阅读的引子

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时有读者将10篇文章独立来看,缺少对各篇文章之间联系的深入思考,导致对整本书的理解不够。这种问题的出现既源于散文集的特征,也源于鲁迅写作的特点,鲁迅的叙述内容往往较为庞杂,并时常捎带一笔,讽刺正人君子之流。读鲁迅的文章,难免会有琐碎之感。但《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多是鲁迅的成长经历及思想发展的回溯,如果从这个主线出发,当能够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较为集中地详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及思想发展历程,其中有大部分与《朝花夕拾》中的内容有重合,且较为直白明确,因此可以作为解读《朝花夕拾》中文章的引子。如《父亲的病》中有诸多对“名医”的讽刺描写,表现庸医的误人性命。《呐喊·自序》与《父亲的病》有相似的表述,但“自序”文中鲁迅的表述至关重要:“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在《父亲的病》一文中,更多采用对庸医的刻画、讽刺,以此表达自己的态度。学生阅读起来,如果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不强,往往并不能真正把握这种倾向和态度。在阅读《呐喊·自序》中的这种直接表述后,再去理解《父亲的病》一文中的描写,往往更能欣赏其精妙之处,并对鲁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有更清晰的了解。

因此,以《呐喊·自序》作为理解《朝花夕拾》一书的引子,能够较为清晰、明确地梳理鲁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经历:绍兴(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矿路学堂求学,走异路、逃异地)——东京(求学、对清国留学生的深度失望)——仙台(学医救国,弃医从文)。基于这种认识,能更充分理解《朝花夕拾》中的精妙笔法和深邃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能将书中的10篇散文作为一个整体串联起来,实现群文阅读的有效性,让学生更为立体地理解鲁迅及其作品。

三、《朝花夕拾》群文阅读的教学实施

《朝花夕拾》阅读教学中,以了解鲁迅生平经历及思想发展历程为主要任务,在学生充分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品读作品中描写手法的精妙之处,感受其深邃的思想。前期的阅读准备,节奏可以适当放缓,每周精读一篇文章,利用课前五分钟、早读等时间,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适时引导其阅读节奏。如有阅读课的安排,可集中时间进行作品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充分的指导。在阅读过程中,可按照课时的安排节奏,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将每一课时要教学的篇目,合并起来阅读,对于学生理解作品会有较好的效果。

《朝花夕拾》的阅读教学课时以4课时为宜,具体如下:

第一课时以教师讲解为主,引导学生充分研读《呐喊·自序》,结合之前的学习累积,对鲁迅的生平经历及思想发展历程及《朝花夕拾》一书的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在后面三个课时中,重点讲解鲁迅成长经历及思想发展历程,第四课时的内容相对晦涩难懂,学生能够梳理、把握鲁迅的基本观点和文章内容,了解其作品的风格即可。后面三课时以合作探究为主,鼓励学生交流探究成果,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博士課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模式及评价研究”(课题编号:bskt21027)的成果]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大冲学校]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