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情感教育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2023-08-26王海平
王海平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认为情感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目标。当前,信息技术课堂多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情感教育。本研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采用对照组实验来验证其有效性,并提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感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8-071-03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科目,较为重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编程技能的训练。而初高中算法知识的跨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导致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不高,这一现象引起了教师的反思。决定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无外乎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能够激励学生的行为,提高活动效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编程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比较晦涩,缺乏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热情,导致学习不在状态,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1]。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融入情感教育,合理使用情感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思考,提升对这门学科的求知欲。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情感教育概述
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特点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开放性学科,这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甚至是教学方法也要时常更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注重实践,新课标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2]。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实践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学中也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只有这样,新课标提出的增强学生信息意识、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中信息技术融入Python编程类教学,对于初学者而言,面临看不懂、听不懂、做不出的窘境,或许会觉得编程是很枯燥的过程,但同时,编程的趣味性就在做出成品的那一刻,伴随创造性活动的往往是枯燥沉闷的时间和艰苦的劳动,编程也不例外。
2.情感教育内涵
朱小蔓所著的《情感教育论纲》认为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3]。情感教育是以情感为本体的教育,在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应该融入,它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情感教育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使教学环节更加完备、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融入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标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基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要想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好奇心,能够主动思考、不断求知。情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若能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融入情感因素,学生会将有过情感体验的事物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对其思维产生影响。情感会影响学习动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学生会在情境中迸发出情感,引发共鸣,提升自我学习内驱力。此外,情感会影响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课堂伴随着作品的生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创新创作,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并通过一些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实现自我提高内驱力。
情感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1.研究设计
本研究自2023年2月至5月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对实验班学生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情感教学,而在对照班进行传统教学。实验前后进行动机量表和算法知识的测试,对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在情感教育下实验班学生学习动机增长幅度较高,信息技术成绩高于对照组。
2.具体实施
(1)通过教学情境渗透情感教育
新課标明确指出,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信息化情境。情境的选择要贴合学生生活和已有的经验,使得学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实践。狭义上的教学情境更侧重于学生的心理情境,在教学情境中融入情感教育因素,能够使教学氛围更为融洽,教学流程更为流畅,学生学习态度更为积极,学习效果更为显著。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任务甚至是游戏入手,引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如在“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区别,笔者选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存款”问题,当询问学生不同的存款方式下该采用什么样的代码来解决问题时,讨论度颇高,每一位学生都带着极高的热情参与课堂。
(2)通过教学内容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标更新了教学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当今的信息技术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的运用则体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富有情感价值的生活素材走进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情感要素,将情感要素融入教学内容中,实现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价值意义。例如,在讲解“数据编码”这一节内容时,笔者选用二维码作为教学内容的线索,通过扫描二维码、编译二维码、制作二维码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仅教学生思考编码的内涵,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3)通过教学形式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标提出,课程实施要考虑不同背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倡导多元化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考虑到这一特点,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变换教学形式。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用到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多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同时也要注意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如在讲解“可以复用的代码”时,函数调用这一知识对学生而言很陌生也很难懂,笔者将其分解成多个任务,深入浅出,逐层分解,让学生在任务中逐步学会定义函数与调用函数。
(4)通过教学评价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标提出,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同时,评价也应该符合数字化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算法的综合运用”一课中,教师给出画小球的基本思路,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尽情创作。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请学生陈述创作思路,通过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给予鼓励,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指标。高中的学生学习编程,只有编写出很好玩的程序、能动起来,才会感到有趣、有成就感,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3.实验结果探究
(1)学期初实验班与对照班认知成绩对比
学期初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了Python的基础知识测试,并将成绩导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个班级学生测试成绩p=0.609(p<0.05表示差异显著),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期初的算法知识测试成绩差异不显著,即这两个班水平相当。
(2)学期末实验班与对照班认知成绩对比
学期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python的基础知识测试,对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测试成绩p=0.003,表明这两个班在一个学期的实验后差异显著,相较于对照班,实验班对于算法知识的掌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学期初和学期末对照班认知成绩对比
将对照班学期初和学期末的认知测试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照班平均分由49.38提升到55.30,p=0.087,表明對照班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成绩有所提升,但提升得不显著。
(4)学期初和学期末实验班认知成绩对比
将实验班学期初和学期末的认知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班平均分由48.37提升到64.63,p=0.00**,表明实验班在经过一个学期融入情感教育的课堂实践后,成绩提升显著,对算法知识的掌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5)学期初两班动机量表结果分析
学期初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学期初实验班学习动机M=143.85,对照班M=142.89,p=0.201,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期初的学习动机差异不显著。
(6)学期末两班动机量表结果分析
学期末对两班的学习动机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学期末实验班学习动机M=155.29,对照班M=142.56,p=0.045**,数据表明,在经过一个学期融入情感教育策略的教学活动后,实验班的学习动机明显高于对照班。
从情感教育维度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1.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合理设计教学
在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时,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建立学生感兴趣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数据分析时,教材中以词云为例介绍数据的可视化表达,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作为切入点,既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又能赋予课堂文化策略,使得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提高自身情感教育能力,灵活转换教学形式
教师在选择教学形式时要关注该教学形式是否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思考问题,开展思维活动,才能将新知识纳入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例如,在算法先导课中要让学生掌握算法的描述方法以及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点,这样静态的课程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需要教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尤其这是一堂先导课,关系到学生对后续算法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于算法比较陌生又抱有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点,将PBL(项目式学习)作为教学手段,以小球弹跳的视频或图片为引入和任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编程操作,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自身情感的满足。
3.多元化评价,鼓励学生创作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一般都是面向结果的,以测验为主,这样单一的评价手段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丧失热情,仿佛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通过考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变更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变得多元化。因此,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实践性和思维积极性的调动。例如,在“可以复用的代码”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先前所学内容实现小球的触底反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思路,但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在学生作品展示环节,可以采用自评、小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多元化鼓励学生的创作。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普通中学‘情感—交往型课堂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B-b/2020/02/85)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王燕燕. 以情促兴 以兴促行 以行促果——谈信息技术课堂的情感教学[J]. 智力,2022(6): 166-1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孙明霞.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探索[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编 辑:徐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