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肾病的诊断价值

2023-08-25虞鸣娟杨凯叶诗雨

系统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微量半胱氨酸白蛋白

虞鸣娟,杨凯,叶诗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检验科,江苏苏州 215000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因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可造成心、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损伤或发生器质性病变,对患者生命健康有严重威胁[1]。高血压肾病则为本病严重并发症,主要改变为肾微动脉血管痉挛、肾小球硬化等,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随着病情进展,可造成肾衰竭,对患者生存质量有严重威胁[2-3]。尿微量白蛋白为小分子蛋白,是反映肾小球损伤情况的重要指标[4]。血清胱抑素C则能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则是导致心血管性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其代谢的酶多存在于肾脏组织,在发生肾脏损害时,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受阻,故而其血清水平可明显增加[5-6]。该类指标目前在肾脏损害中均有一定应用,但单独应用检测准确率仍然较低,为实现对高血压肾病的早期、有效诊断,考虑联用该类指标进行诊断分析。本次研究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肾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各60例,就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的联合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肾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各60例,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0~80岁,平均(66.34±8.40)岁。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40~80岁,平均(67.15±8.28)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观察组确诊为高血压肾病;对照组未发生肾脏损害;临床资料完整;入院采血完成相应指标检测;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肾脏疾病;年龄>80岁;使用肾毒性药物;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依从性极差。

1.3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保存在分离胶/促凝剂食管,3 000 r/min下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后保存在-20℃条件下待检。并留取清晨中段尿10 mL,保存于尿管,3 000 r/min离心5 min,2 h内完成检测。雅培i1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BNP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其中胱抑素C阳性标准:>1.6 mg/L,同型半胱氨酸阳性标准:>15 µmol/L,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标准:≥20 mg/L。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检测指标。比较高血压肾病与健康体检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比较联合检测诊断效能。对比3项联合检测与尿微量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单独检测该项指标阳性即诊断为阳性,联合检测一项指标为阳性即为诊断阳性。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

比较两亚组检测值。将高血压肾病患者分为早期高血压肾病组(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299 mg/24 h范围内,36例)与临床高血压肾病组(尿白蛋白排泄率≥300 mg/24 h,24例)。比较两亚组检测值的差异。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测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检测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检测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n=60)观察组(n=60)t值P值尿微量白蛋白(mg/L)9.12±2.45 29.46±5.20 27.409<0.001胱抑素C(mg/L)1.05±0.27 1.57±0.32 9.620<0.001同型半胱氨酸(µmol/L)8.29±1.46 21.53±4.29 22.631<0.001

2.2 不同诊断方式诊断效能比较

联合检测对高血压肾病诊断准确度为95.00%,高于尿微量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的84.17%、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0、21.000,P<0.05);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6.67%,高于两两检测的71.67%、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0、21.000,P<0.001)。联合检测特异度为93.33%,与两两检测的96.67%、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0、0.000,P=0.480、1.000)。见表2。

表2 不同诊断方式诊断结果(n)

2.3 两亚组患者检测值比较

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检测结果,将观察组分为临床高血压肾病组24例与早期高血压肾病组36例。临床高血压肾病组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均高于早期高血压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亚组患者检测值比较(±s)

表3 两亚组患者检测值比较(±s)

组别早期高血压肾病(n=36)临床高血压肾病(n=24)t值P值尿微量白蛋白(mg/L)22.14±4.95 40.12±5.76 12.907<0.001胱抑素C(mg/L)1.14±0.28 1.85±0.36 8.576<0.001同型半胱氨酸(µmol/L)16.20±3.15 25.48±3.37 10.872<0.001

3 讨论

高血压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重要原因,与肾功能下降、肾脏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我国高血压人口数量庞大,高血压肾病患者数量很多,故临床应加以重视[7]。高血压肾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常规检查多为阴性,而在发生肾脏病变后,血管内压力与切应力均增加,肾血管反应性上升,肾血管结构损伤可逐渐加重且不可逆,且在血管壁肥厚与管腔狭窄不断加重后,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血流供应也会显著下降,导致肾脏缺血性损害[8-9]。对高血压肾病患者,通过早期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能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传统肾功能损伤多以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检测为主,但肾脏代偿功能很强,轻微损伤时该类指标阳性检出率不高,故需要选择更为灵敏的指标[10]。尿微量白蛋白为重要血浆蛋白,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而在肾脏病早期,组织、血液中蛋白质水平明显升高,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进而该指标可从尿液中检出[11-12]。胱抑素C为低分子蛋白,在人体中的水平相对稳定,可在所有有核细胞表达,正常情况下可经过肾小球滤过膜,并在近曲小管重吸收、降解,其在血液中的水平主要由肾小球滤过率决定,是反映早期肾损伤与肾小球滤过率的敏感指标[13-14]。同型半胱氨酸由甲硫氨酸转甲基生成,以转氨基、硫基为途径,从肾脏代谢,而在发生肾脏损害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显著上升,导致氧自由基大量生成,可进一步影响血压与血管功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1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29.46±5.20)mg/L、血清胱抑素C(1.57±0.32)mg/L、血清同型半胱氨酸(21.53±4.29)µmol/L,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高血压肾病患者该3指标明显异常。薛晓玉等[16]研究中,高血压肾病组尿微量白蛋白(36.37±11.38)mg/L、胱抑素C(1.57±0.46)mg/L、同型半胱氨酸(20.75±5.99)µmol/L,均高于对照组(P<0.05),也说明高血压肾病患者该3指标明显升高。本次联合检测对高血压肾病诊断准确率、灵敏度96.67%,高于尿微量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检测(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93.33%,与其他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该3指标联合检测能提高对高血压肾病的诊断效能。练小芬等[17]研究中,该3指标联合检测灵敏度95.8%,高于单独检测(P<0.05),特异度98.5%,与单独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次研究基本一致。本次临床高血压肾病组尿微量白蛋白(40.12±5.76)mg/L、血清胱抑素C(1.85±0.36)mg/L、血清同型半胱氨酸(25.48±3.37)µmol/L,均高于早期高血压肾病组(P<0.05),提示肾脏损害越严重,该3指标水平越高。刘张玲等[18]研究中,高血压尿蛋白阳性组尿微量白蛋白(77.75±8.9)mg/g、胱抑素C(3.44±0.98)mg/L、同型半胱氨酸(25.58±2.01)µmol/L,均高于蛋白尿阴性组(P>0.05),也佐证了肾脏损害越严重该3指标水平越高的结论。

综上所述,高血压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该3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疾病诊断效能,有利于疾病检出,且肾脏损害越严重,该3指标水平越高,也可用于患者病情的辅助评估。

猜你喜欢

微量半胱氨酸白蛋白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
白蛋白不可滥用
Cu2+、Zn2+和 Pb2+对绿原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86例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
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预后的影响
分析仪预处理器在微量氧检测中的改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