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钛夹联合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优势评价

2023-08-25马晓娟张宗强

系统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电凝电息肉结肠

马晓娟,张宗强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消化内科,新疆伊宁 8350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神经外科,新疆伊宁 835000

结肠息肉是一形态学名词,泛指结肠黏膜层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在未对病理性质进行明确前,可按息肉定义,明确病理性质后,依据部位直接制订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中分化腺癌、结肠炎性息肉等。结肠息肉在消化科常见,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公众生活行为改变、食物安全水平降低,加之肠镜技术的娴熟掌握,明显增加了本病的检出率。结肠息肉包括肿瘤性息肉及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可有或无非典型增生腺瘤伴发,包括混合性腺瘤、管状腺瘤等,可诱发贫血、肠梗阻等症状,易增加癌变风险,需开展治疗。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可观察或实施择期手术[1-2]。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可规避传统开放手术的不足,降低创伤程度。但为减少手术出血风险,在开展期间,联用钛夹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3-4]。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期间收治的8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高频电凝电切术实施基础上联用钛夹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5岁,平均(42.67±4.91)岁。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8~76岁,平均(42.75±4.8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知情自愿,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病检为良性病症者;②具手术指征者;③资料齐全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合并严重高血压者;③结肠息肉比较大者。

1.3 方法

对照组针对所涉患者运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方案。术前了解患者的全身状态及出凝血状态,必要时先行相应处理后方实施高频电切除术以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简单的过程,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安排8 h禁食,常规彻底清洁肠道,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取丙泊酚静滴施以镇静,在回盲部置入电子肠镜,边做退镜处理,边观察息肉形态、大小。将高频电凝手术器械按电切模式调节,对带蒂及扁平直径在0.5 cm以下的息肉做直接切除操作,对直径在0.5 cm以上的扁平息肉在处理时,于根部注射生理盐水,促其呈隆起状,运用圈套器套住息肉并施以电切,若息肉较大,可分次开展切除操作,创面运用双极电凝刀作止血处理,无活动性出血后,完成退镜操作,手术结束。术后安排24 h禁食,运用抗生素,观察血压、排便等情况。

观察组取钛夹联用。术前准备同上,在内镜下对息肉形态、大小施以观察,经活检通道放置钛夹,对于带蒂息肉,可将钛夹放置于基部,对于扁平息肉,或取生理盐水注射,促其呈隆起状,用圈套器套置后,再放置钛夹,高频电凝刀做有效切除处理,运用钛夹夹闭创面出血点。多发性息肉患者,如无法一次性切除所有息肉,应选择较大的、有恶变可能的及可能引起出血的息肉先进行切除。一次可切除息肉的多少应据息肉情况、术者技术水平及治疗过程中的情况而定。术后处理同上,钛夹在创面愈合后可自行脱落。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术后切口恢复状况较为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有效:术后切口恢复状况欠理想,有轻微并发症,但未对恢复产生影响;无效:评测结果未及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用时、术后创面愈合时间。③对比两组氧化应激水平:即在开展手术前后,对两组氧化应激指标即皮质醇(cortisol,Cor)、维生素E(vitamin e, VitE)、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实施检测并比较。④对比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即在手术工作开展前后,对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实施检测并比较。⑤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肠道粘连、急性出血等。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用时、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相较对照组均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术中出血量(mL)3.92±0.73 12.38±2.01 25.020<0.001手术操作用时(min)21.49±3.92 27.85±4.01 7.173<0.001术后创面愈合时间(d)5.83±0.43 7.39±1.73 5.535<0.001

2.3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对比

手术前,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VitE水平上升,其余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对比(±s)

注:与术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Cor(nmol/L)手术前479.39±49.83 480.43±50.17 0.093 0.926手术后(293.18±39.28)*(424.20±47.45)*13.452<0.001 VitE(µmol/L)手术前14.29±1.03 14.33±1.12 0.166 0.868手术后(25.68±2.20)*(18.29±1.54)*17.404<0.001 ADH(ng/L)手术前14.61±1.48 14.65±1.39 0.125 0.901手术后(4.22±0.59)*(8.17±0.78)*25.544<0.001 MDA(µmol/L)手术前12.04±2.39 12.12±2.28 0.153 0.879手术后(4.71±0.49)*(7.62±1.05)*15.884<0.001

2.4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手术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IL-6、CRP均降低,IL-10上升,且相较对照组,观察改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注:与术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IL-6(pg/mL)手术前7.20±1.03 7.22±1.09 0.084 0.933手术后(3.14±0.39)*(4.85±0.73)*13.067<0.001 IL-10(ng/mL)手术前1.40±0.29 1.43±0.27 0.479 0.633手术后(4.05±0.57)*(3.15±0.45)*7.838<0.001 CRP(ng/L)手术前9.94±1.40 9.95±1.34 0.033 0.974手术后(4.66±0.75)*(6.87±0.85)*12.330<0.001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率对比

3 讨论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一旦发现往往已是中晚期。可以说结直肠癌已经逐渐成为人们需要高度重视和预防的癌种之一。目前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研究透彻,推测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大肠慢性炎症、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大肠腺瘤、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血吸虫病、盆腔放射、吸烟)等[5-6]。

90%的肠癌早期都是肠息肉。如果能早发现、早介入,肠癌甚至可能不等到发生就被去除了。绝大部分的肠息肉没有任何症状,而是在做肠镜的检查无意中发现[7-8]。结直肠息肉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绝大多数结直肠息肉不需要进行开腹手术,在结肠镜下就可以切除[9-10]。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为临床常用治疗结肠息肉的技术,可依托高频电流发射器生成的切割电流,有效且快速地切除息肉,并经凝固电流对创面加热,使组织达凝固状况,发挥止血作用[11-12]。但在开展切割操作时,电切功率大、电凝时间过长,可增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风险。而采用钛夹辅助可有效规避上述不足,因为用钛夹夹住息肉,可防范切除过深,降低出血、穿孔率[13-14]。另外,切除后运用钛夹对血管夹闭完成止血操作,可避免组织灼伤,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并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结合本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用时、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相较对照组均更少(P<0.05)。手术后,观察组氧化应激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皮军[15]研究结果一致,在其研究中,观察组采用钛夹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2.86%(P<0.05)。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收治的结肠息肉确诊患者,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基础上联用钛夹展开治疗,不损伤正常组织细胞,无破坏性,可提高总有效率,增强手术实施质量,降低氧化应激程度及炎性反应水平,且安全性更高。

猜你喜欢

电凝电息肉结肠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白兆芝治疗胃息肉经验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与冷圈套切术治疗结肠微小息肉效果对比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电凝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68例分析
浅析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425例临床分析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