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理解型”阅读教学

2023-08-25苏桂女

幸福家庭 2023年9期
关键词:爬山虎礼物维度

苏桂女

国内有学者提出,语文阅读的核心能力为“五维度”阅读能力,其分别是指检索、理解、运用、评鉴和质疑创新能力。基于此,课堂教学形态可以分为检索型、理解型、运用型、评鉴型和创新型五种。其中,“理解型”阅读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为核心,以理解文本内容或形式为抓手,以怎么理解为主线,融合其他思维维度的一种阅读教学形态。

具体而言,所谓“以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为核心”,是指在理解的过程中不排除其他维度的思维,但其他维度的思维运用要为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服务;所谓“以理解文本内容或形式为抓手”,是指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从文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所谓“以怎么理解为主线”,实质上是指“怎么教”“怎么学”。“理解型”阅读教学有两点关键要素,一是选择确定“理解什么”,也就是教学内容;二是策划“怎么理解”的教学活动,也就是“怎么教”“怎么学”。本文主要探讨“理解型”的阅读教学形态,谈谈“理解型”阅读教学如何选择确定“理解什么”和策划“怎么理解”的教学活动。

一、基于理解文本內容的“理解型”阅读教学

(一)选择确定“理解什么”——“教什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课《开满鲜花的小路》是一篇童话故事,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讲述了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花籽,结果鼹鼠先生在前往松鼠太太家的途中时,包裹破了,等到春天的时候,在通往松鼠太太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的有趣故事。

这篇课文有三道课后习题,第一道题目为“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学段的朗读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如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注意语气和重音”。因此,将朗读作为教学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朗读时,要让学生注意句子的语气和读重音的词语;将朗读作为教学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气和重音的朗读练习,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角色形象。从思维维度来看,这属于理解维度的题目。

第二道题目为“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看看课文插图,仿照例句说一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仿照文中句子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在模仿中积累运用所学知识。从思维维度来看,这属于运用维度的题目。

第三道题目为“课文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美好的礼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受童话主题。如果学生能理解“美好的礼物”是什么,并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也就理解了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从思维维度来看,这属于理解维度的题目。

笔者选择以上三道题作为“理解型”阅读教学的抓手,选择、确定《开满鲜花的小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理解“美好的礼物”的含义,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从童话文体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看,理解“美好的礼物”是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也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第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美好的礼物”到底是什么,是学生较为关心的、感兴趣的事情。第三,从课后习题的编排看,这三道题目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前两道题目是理解最后一道题目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可以将前两题融入第三道题目的讲解过程中,以落实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策划“怎么理解”教学活动——“怎么教”

对于第一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根据这一要求,笔者策划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第一,复习、巩固新词。

第二,检索、了解故事情节,让学生分别模仿鼹鼠先生、松鼠太太、长颈鹿大叔、刺猬太太、狐狸太太的语气说一句话,并回答“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的是什么礼物?”。

第三,理解、体会童话主题,让学生思考结尾“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中的“这”指的是什么,并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鲜花的句子,尝试读一读。比如,第一处为“啊,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让学生模仿鼹鼠先生惊讶的语气读一读,重点突出“啊”这个语气词;第二处为“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说说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重点突出“一大片”“绚丽多彩”这两个词;第三处为“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说说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重点突出“一大片”“五颜六色”这两个词;第四处为“看见门前的小路上花朵簇簇”,说说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重点突出“花朵簇簇”。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对比句子“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和“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再鼓励学生对照插图,仿写“房子旁边    。山坡上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美好的礼物——鲜花,仅仅给小动物带来美丽的环境吗?它还给小松鼠、小刺猬和小狐狸带来了什么?”让学生理解鲜花改变了生活环境,美好的环境带给人们快乐的心情,而这,都源于一份珍贵的礼物。

第四,创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美好的礼物。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笔者遵循“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原则,穿插朗读、仿写和其他维度的训练,将课后习题和其他维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基于理解文本形式的“理解型”阅读教学

(一)选择确定“理解什么”——“教什么”

人教版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批改作文,并请他到家里做客,使他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

这篇课文有三道课后习题,第一道题目为“课文写得很有感情,我要认真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属于朗读积累类习题。

第二道题目为“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例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交流一下学习的体会,再抄下来”。例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文中有三句借景抒情的句子,是作者写作的精彩之处,也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因此,笔者把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确定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三道题目為“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是一道理解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从语文课程标准、文体、编者、学情等方面逐一分析,笔者确定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内容,一是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二是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写作文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感受,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策划“怎么理解”教学活动——“怎么教”

第一,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第二,赏景悟情,理解写法。笔者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在学生整体把握全文语境的基础上,笔者再导入教学内容。对于第一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闪烁着迷离的光点”,笔者先让学生朗读并想象画面,使其体会“景美言美”。接着,笔者提出问题“爬山虎那么美,那么可爱,那么,作者此刻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提醒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意外”和“居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感到意外,使学生体会作者写景时的心情,初步感悟“景”与“情”的关系。然后,笔者请学生说一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爬山虎表达自己心情的,如“那跳跃着的小精灵似乎就是我激动、兴奋的心。那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就是我紧张、迷茫的心。”最后,在学生明白了“景”与“情”的关系后,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语言表达出来,帮助学生认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对于第二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些生气”,笔者先让学生朗读并想象画面,使其体会“爬山虎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通过描写充满生机的爬山虎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接着,笔者结合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会见”,让学生明白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对作者十分尊重,把作者当成他的老朋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引入当时的谈话内容,组织学生分角色读对话,让他们思考作者此时的心情。最后,结合作者的心理描写,学生可以明白“充满生机的爬山虎,实则表现了作者的信念和希望”。对于第三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笔者让学生抓住重点“总是那么绿着”,说说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第三处关于借景抒情的教学,笔者让学生按照“赏景—悟情—得法”的思维过程自行探究。

第三,评鉴课题,深化情感。笔者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原先的题目是《怀念叶圣陶先生》,为什么又改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标题,进一步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为今后的语言运用打好基础。

结语

“理解型”阅读教学是一种突出理解维度,融合其他维度的智慧课堂模式,它与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的“理解什么”不仅仅指课文内容或形式,而是指能成为“教学内容”的课文内容或形式;“理解什么”并不是目的,思维展开过程才是教学主旨。“理解型”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桥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爬山虎礼物维度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送错的礼物
爱的礼物
礼物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