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08-25罗亮

幸福家庭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法导学数学

罗亮

初中数学作为一项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适宜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教授初中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应用问题导学法,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动学生自行分析题意、探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一、问题导学法的概念

问题导学法也称问题情境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再提出问题和学生回答问题等步骤组成,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探讨、寻求答案的学习模式,其实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速掌握重难点知识和技能,并不断发展其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问题导学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思想层面增强学生的自主學习意识。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与技能。

(二)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不能简单地设计问题,而是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际学习需求,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问题并推动学生探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由浅入深地为学生设计层次化的问题,以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掌握教材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三)开放性原则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丰富问题讨论环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大纲设计开放性问题,避免随意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导学问题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导学问题,确保其具有启发性与严谨性,且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的导学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攻克无法利用生活常识和所学知识解答的困惑,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索课本知识。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出发,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关注画面中的轴对称图形,并思考、讨论这些轴对称图形有哪些共同特点。这种生动形象的导学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初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还能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参与讨论,为后续的课堂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导学问题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要注重导学问题设计的生活化,尽可能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其蕴含的数学原理保持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并将生活场景巧妙融入课本知识的教学过程。

例如,在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如下问题:“假设家为A点,学校为B点,小明从家到学校可以选择若干条路线,其中有几条弯的路线和一条直的路线。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小明走哪一条路线可以最快到达学校?”这一问题情境非常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原理解决这个来源于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在问题导学法的指引下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不仅能检验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利用导学问题促使学生发散思维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点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问题引导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基于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数学分析、推理和反思能力,鼓励学生透过问题的表面发现知识的本质,寻找正确的答案,并针对这类问题总结通用的解题方法。此外,在问题导学法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延展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背后的含义,进而激发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授“概率初步”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概率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工厂通常需要以抽样检测的方式验证产品质量,一旦同一批次中出现质量不合格的抽样产品,那么这一整批产品的质量都无法保证。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带领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概率原理,并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否具有偶然性、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概率问题,从而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对概率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认知。

(四)利用导学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问题导学法不仅适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学阶段,还适用于知识巩固阶段。知识巩固是保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环节,在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来识记、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提高对数学知识整体性的认知。在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各章节知识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巩固旧知,并对新知的学习充满期待。

例如,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检测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引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思路。这种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还能带领学生温习设未知数、找变量关系、列函数关系式、解函数关系式的流程,从而完成知识的巩固。这有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五)保证问题导入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问题导学法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使这种教学方式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教师在应用时应该注重其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学习需求,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易于理解的数学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带领学生完成知识探索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并确保问题导入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相适应,避免提出难度过高的问题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或者出现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以避免问题导学设计在初中数学课堂失去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例如,在教授“图形的平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创设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导学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图形平移前后是否会发生变化?具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图形平移有哪些前提条件”等问题,以带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从而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并在习题训练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以确保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学法应用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六)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讲授大量知识点,这使得教师不得不挤压实践活动的时间,因而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機会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对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问题导学法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利用趣味化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授“中心对称图形”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应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导学环节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中心图形?它们具有哪些特点?”并为学生提供风车、棋盘等物品,让学生观察风车、棋盘等物品旋转180度后发生的变化,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相关概念的了解。

问题导学法的有效应用不仅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既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适用于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仅凭简单的理论知识讲解和习题训练,很难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科学运用问题导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顺利完成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自主探究知识的转变,并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威奢乡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学法导学数学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