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内涵

2023-08-25耿余

幸福家庭 2023年9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美育中华

耿余

美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美育工作,是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有机融合,推动传统经典和生活美学的无缝衔接,加强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文化品味、大众审美情趣的提高和社会的创新发展。作为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文艺创作的重心,艺术院校应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加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涵的美育工作,自觉担起艺术人才培养的重任,积极发扬中华美育精神,努力探索和推进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特征的美育范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美育传统是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人文化成之道。孔子最早提出了“比德”思想,他主张运用“诗教”和“乐教”来培养他心中的理想人格——“仁人君子”。孔子提出的“诗教”和“乐教”是我国古代美育的最初形态。荀子对美育的功能进行了多种解读,他把美育的功能看作是“美人”“美政”“美俗”。老子和庄子则把美育的作用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拓展到了大自然领域。从崇尚“中和之美”“尽善尽美”,到推崇“礼乐教化”“耕读传家”;从重视“生活趣味”“精神境界”,到提倡“文以载道”“器以藏礼”;从追求“成大人”的人格理想,到树立“平天下”的人生抱负……这些美育传统在中华文明中血脉相传,培养出世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和厚德载物的价值观,体现出中华民族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伟大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并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多次对做好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强调,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让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工作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精神、促进优秀美育传统的创新发展、赋能人民美好生活等提供了根本方向。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整体部署下,在包括教育界、艺术界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同配合下,我国美育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展开、实质性落地的新阶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高等院校特别是艺术院校在开展美育工作的过程中,应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大力弘扬美育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工作体系,从而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那么,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思想、切实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呢?以艺术院校文学通识课程的美育教学为例,笔者认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具有深邃的美育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是从美和艺术出发的人文素质教育。自西周周公制礼作乐以来,以“尚文”为标志的礼乐文化就一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核心位置,起着主导作用。“礼”包括礼仪、典礼、礼器等多个层面,但根本的指向是人的行为的雅化或艺术化。“乐”包括诗、乐、舞等,其本质特征是美和艺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礼乐文化成为一种以美和艺术为本质特征的文化,它推崇向上向善的价值引领,追求“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的精神境界。孔子继承了周代的礼乐文化传统,强调礼乐对人的道德情操和社会治理的教化作用。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认为声乐具有教化作用。与儒家相比,道家则推崇“自然之美”的审美情趣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除此之外,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和书法等领域的艺术作品中也蕴含着具有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审美意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内涵和育人功能,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思想境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理想信念。

二是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成为青年学子成长的精神内核,既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又是高校美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作为特色院校,艺术院校在美育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文学通识课程则是艺术院校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文学通识课上,教师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讲解、宣传和展示,生动彰显中华文化之美,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在讲解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开展情景式教学,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演绎经典作品,以激發他们的情感认同和思想共鸣,深化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思想现代价值的认识和感悟。

三是将美育工作与课程思政融会贯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育人的重要内容,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在文学通识课上,教师要找到美育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丰富其审美体验,实现以情动人和以文化人的有机统一。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伟大历史人物,体会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要促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四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身处象牙塔之中,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校园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审美上的愉悦,对高校开展美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流行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各类人文素质讲座等,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成为他们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食粮的重要渠道。而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更是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校本校情教育的重要平台。身处其中,大学生将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倍感自豪,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美育能够塑造文化品格,涵养高尚情怀。艺术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应当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努力培育艺术能力和文化素养兼备的青年艺术人才。在推进美育工作时,艺术院校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的重要养分,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和运用蕴含其中的民族审美特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建设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特征的美育工作体系,在文化育人的动人实践中改革创新、砥砺前行,培育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美育中华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