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教育强国”
2023-08-25褚宏启
褚宏启
近期,“教育强国”一词炙手可热。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每一位中国人都有一个“强国梦”,都希望中国摆脱贫弱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教育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所谓“强国必先强教”就是此意。何谓“教育强国”?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其含义。
第一,放眼全球,从国际比较看教育强不强。
“教育强国”是一个中国本土化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内在地具有国际比较的视野。是不是强国,需要与别国进行比较,简而言之,就是比绝大多数国家强,能够在比较中处于领先地位,处于第一方阵。“强”有“强大”“一流”“优异”“卓越”之意,教育强国是指某个国家的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标示出我国教育面向世界的自信态度与自强行动,是“三个面向”的延续与升级。
国际比较若要靠谱、可信,评价指标的确定至关重要。用于比较的指标必须是国际可比的、科学客观的,相关数据是可以获取的。教育强国是采用国际可比的指标与数据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的相对结果,指标可靠性与数据可得性成为国际比较的基本前提。用于教育国际比较的指标包括两大部分:教育贡献大不大,教育自身硬不硬。这就要求既要跳出教育从贡献度看教育强不强,又要跳进教育从自身发展水平看教育强不强。
第二,跳出教育,从贡献度看教育强不强。
教育强不强,教育自身说了不算。教育不能自说自话,自己设计一套指标,过了若干年,自己说已经建成了教育强国。关键是外部认可,看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是不是强大。
教育强国的最终评价标准、根本衡量标准是教育功能强,即教育服務能力强大,包括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服务于国家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贡献度大。在新时代,教育要把服务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促进全体人民的富裕富足与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作为功能性目标。当前,国家创新发展和世界人才高地建设对教育功能提出更高要求,服务人力资源水平提升和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增长,构成新时代教育服务贡献度的两个重要支点。
从现实看,我国的教育贡献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模全球第一,但是人才的结构和质量存在问题。从结构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有些专业重复设置严重,与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不匹配,不能高效促进产业升级;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短缺,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技能强国建设。从质量看,唯分数、唯升学依然盛行,学生片面发展严重,个性发展不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亟待提升。
第三,跳进教育,从自身发展水平看教育强不强。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强国是其教育自身强大与功能输出强大的有机统一。教育自身强是教育功能强的前提。教育自身强是指教育总体实力强大,在规模、结构、质量、公平、育人模式(包括内容、方法、评价等)、治理方式、条件保障等维度上,达到较高水平并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其中,高质量是教育强国的核心维度,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可以表征为一种以质量为核心的系统性跨越。
具体而言,教育自身强包括以下要点。一是教育质量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水平,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根本扭转,在全社会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实现根本突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统筹推进,能有效支撑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二是教育结构优。各级各类教育能做到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高度契合,教育体系能有效输出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是教育保障足。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相对充足”的人财物和信息化保障。强不是廉价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甚至是要花大钱的。强教必先强师,教育保障中最为关键的是人力资源保障,即教师队伍建设。当前亟须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四是教育治理活。“烤(考)糊了”与“管死了”是制约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两个老大难问题,亟待破解。政府对学校、学校对师生、教师对学生都管得过多过细过死,使得学校、教师、学生缺少自主权,缺少生机与活力,进而导致主体性匮乏与创新能力不足。
总之,国际比较强、教育贡献大、教育质量高、教育结构优、教育保障足、教育治理活等方面构成教育强国的主要维度。一个国家是不是教育强国,可以从这些方面予以综合评价。
(编辑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