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师生幸福生活:读《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有感
2023-08-25张晓军
张晓军
陈大伟教授是在国内观课议课研究领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一位学者,最近他又出版了观课议课研究的新书《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这本书主要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与提升,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理念与实践”,主要包括观课议课新理念、观课议课有效实践、观课议课实践工具与推进方案。中篇“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问与答”,是作者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做出的有针对性的回答。下篇“过程和成果”,梳理了观课议课的研究和发展过程,并就观课议课的主要成果和成果运用做了提纲挈领的梳理。研读此书,我读到了他对人的理解和尊重,读到了他对师生幸福生活的终极追求。
陈大伟教授也是较早研究教师幸福生活的教育学者。他特别推崇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的一个推断—“幸福是一种能力”。在《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中,陈大伟建构了这样的逻辑:人之本在于人要追求幸福生活,幸福生活需要能力,专业成长能带来能力提升,因此观课议课要优先关注人的成长,引导教师创造幸福生活。在“序言”中,他這样说:“观课议课的优先关注点是参与观课议课的教师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优先聚焦人的发展而不是课。”他认为:“教师有了积极性,经过专业上的发展有了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就能想办法解决自己在课堂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成长至上,这是理解和实践观课议课真正的‘钥匙。”可以说,抓住人就抓住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根本。
陈大伟关注的“人”是眼前的、具体的人。这里的人包括参与的教师和在场的学生。在“观课议课如何体现和实现学生关怀”部分,陈大伟有这样的要求和建议:“观课议课关怀学生,就是要关注和关心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追求和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他还指出:“观课教师不只是课堂教学的观察者、研究者,同时也是授课教师的助教;观课的任务不是收集信息以证明这节课有哪些优点、不足,而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得更好。因此观课教师要促进学生学、指导学生学,协助授课教师实现学生的学。”
教师幸福是陈大伟在这本书中着力讨论的。对于让教师感觉幸福的课堂生活,他有这样的展望:“幸福的教师课前有期望,盼望进到教室,盼望见到自己亲爱的学生,盼望去实践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教学设计;幸福的教师课中有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地回应教育事件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幸福的教师课后能审美,对课堂教学回望和审视,能获得课堂教学结果符合期望的愉悦和温暖体验。”
就实现教师幸福生活,他建构了这样的路径和机理:“授课教师的现有教学提供了观课议课的基础和平台,议课的参与者不仅要讨论现有教学的得失和改进方案,而且要发挥教学想象力,发现教学的其他可能性,以此拓展教学的选择空间;获得新的教学可能性后,参与教师可以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新的选择和创造,由此创新教学,获得新的教学经验和教师生活的意义。对这样有创造性的教师生活进行审美性反思,教师可以体验到生活的幸福。这样有创造性的教师生活,是值得追求并可以为教师带来幸福生活的。”陈大伟提出发挥教学洞察力读懂课堂,发挥教学想象力如“假如我来教”“假如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来创新课堂。
就观课议课的人性依据,陈大伟说理解和尊重人性最为便捷的方法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作为一直和中小学教师“同在共行”的教育研究者,陈大伟是懂教师的:“如果说观课者在‘隔岸观火,授课者则可能是身处‘水深火热。‘隔岸观火者不能用一套外在的理想标准去评判,而是要理解实践活动的受限、取舍和不得已,移情换位,将心比心地做出共情性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观课议课要尊重参与者自我权衡的权利,利用参与者的权衡和自利心理引导其把观课议课当成自己的事,自觉主动地研究观课议课、改善观课议课、发展观课议课,从而更有成效地进行观课议课。观课议课要从提供思想走向促进思想,用“价值澄清”的方法培养教师学会思考,并对自己的专业生活和专业发展承担责任。
为推进观课议课,陈大伟提出了以下建议:用“幸福是一种能力”促进教师参与,用“让我们一起变老”“同在共行”促进互助,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促进宽容,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促进成全,用“倾听是一种关怀”促进倾听,用“教育需要想象力”创造幸福生活,用“上善若水”引导参与者与人为善、成就他人、包容不同……
曾经执教过不少“下水课”的陈大伟教授说:“观课议课使我向中小学教师学习课堂教学,是观课议课滋养和发展了自己。”希望陈大伟的这本新书能够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到观课议课研究中,不断增强观课议课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从而为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改进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