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错误资源的有效运用

2023-08-25赵成阳

求知导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错误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提炼能力、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但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一定的困难,或出现思维障碍,导致错误。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错误,不能置之不理,应该注重“融错”教育,引導学生在找错、析错的过程中,直击问题的本质,形成结构化的认识。文章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运用错误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索,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错误资源

作者简介:赵成阳(1981—),男,江苏省启东市圩角小学。

数学是思维的活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难以透彻理解深奥的数学知识,易产生各种错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害怕学生出错,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处理学生的错误,致使学生害怕错误、排斥错误,未能理解出错的原因,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还会出现相同的错误,学习信心受挫。这样的做法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相背离的,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践行新的教学理念,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以包容之心对待出错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探寻错因,将错误转化成鲜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辨析力,让数学课堂凸显活力。

一、注重收集学生的错误,巧妙运用

(一)关注动态生成,捕捉学生的错误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做有心人,捕捉学生的错误,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讨错误的时间,让他们掌握知识,积累宝贵的探索经验。学生学习数学其实是从有惑走向不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包容出错的学生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而后给予学生点拨和鼓励,使其获得真正的发展[1]。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笔者提出问题:“1张正方形纸的周长是8厘米,将2张正方形纸拼在一起,周长是多少厘米?”出示题目后,很快有学生给出了答案——16厘米,其他学生也表示同意。笔者问学生如何得出这个答案,学生表示,1张正方形纸的周长是8厘米,那么用2张正方形纸拼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2×8=16(厘米)。显然,学生出现了错误。笔者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追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此时,有学生站起来说:“既然2个正方形是拼在一起的,那么,有2条边就会合在一起,被拼在长方形的内部了。”其他学生恍然大悟。笔者继续追问:“那么,正确的结论是多少呢?”有学生先算出原正方形的边长是8÷4=2(厘米),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就是2+4+2+4=12(厘米);也有学生用16厘米减去内部2条边的长度后得出答案——12厘米。笔者没有停步于此,而是继续问:“如果是3张这样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学生随即继续探索。可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捕捉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然后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当明白,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现象,而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的错误,生成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二)关注作业批改,收集学生的错误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有益补充,是学生学力的真实反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错误,有些是普遍性的,有些是个别性的[2]。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心收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探寻学生出错的原因,而后引导学生修正错误。透过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哪些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方式。

比如,在教学有关简便计算的知识时,对于10÷(+)这道题,笔者在批改的过程中,发

现班级中的很多学生是仿照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10÷+10÷,得出结果是70。对此,笔者

并未进行简单处理,而是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分别计算10÷(+)和10÷+10÷的

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错因。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之,在批改作业时,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数学教师不能将错因简单地归结为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其实,学生出现错误往往是因为其认知经验不足,教师要注重引导、点拨,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模糊变得清晰。

二、利用错误资源,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一)利用错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某些知识点时,会犯一些共性的错误,这是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特点决定的[3]。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提前进行预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错,然后借力打力,促进学生探究和认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式”的内容时,笔者出示了一个问题:王大伯有2根木棍,一根长4米,一根长2米,王大伯准备再找一根木棍,围一个等腰三角形菜地,所围菜地的周长是多少米?对此,学生进行了列式解答,给出了两种结果:2+2+4=8(米)和4+4+2=10(米)。学生之所以列出这样的两种算法,一种情况是他们将2米长的木棍当作等腰三角形的腰,将4米长的木棍当作底;另一种情况是将4米长的木棍当作等腰三角形的腰,将2米长的木棍当作底。在这道题中,学生考虑了底、腰的问题,但并没有考虑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因而出现了错误。因此,笔者再问学生:“这样的2个等腰三角形,都可以围成吗?”笔者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学生很快便发现了错误,两根2米长的木棍和一根4米长的木棍不能围成三角形,因为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二)利用错误,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应放慢授课的脚步,而不是着急给学生解释。教师要用智慧处理学生的错误,可以将错误抛给学生,将错误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思考,从多个角度剖析问题,探寻知识的本质。而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就是可行的方式之一。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有助于学生在辩论中明理,从而提升学生的辨析力[4]。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对于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学生的意见并不统一,对此,笔者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反方: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可以成为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平行四边形也是。

正方: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不管怎样折,都无法实现重合。

反方: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剪开,可以得到两个一样的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正方:判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主要看对折后能否完全重合,而不是剪开和拼接。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讲解,应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进行思维活动,从而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是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触及知识的核心要领,这比教师单纯灌输讲解的效果更好。

(三)利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是复杂的,更是深奥的,教师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可视,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动手实践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活动。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动手操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5]。所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意识到错误,这样才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为其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鉴于学生已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最大”这一知识点,笔者问学生:“用同一根绳子,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时,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正方形的面积最大。”此时,笔者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课后用同一根绳子,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然后分别记录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再计算它们的面积。学生在计算出面积后,发现自己原先的想法是错误的,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中,圆的面积最大。可见,当学生出现错误后,教师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有了“爬坡台”,得出准确的结论,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关于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三、展现学生的错误,发展其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

新课改实施以来,创新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创新意识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固然可惜,但仔细分析,教师便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中也有一些“创新”的成分,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类资源,并放大处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这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相背离的。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机智处理,巧用其中的合理成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以这样一个教学问题为例:学校体育室准备购买8个篮球,6个足球,每个篮球70元,每个足球50元,一共要花多少元?学生们在生活中都有购物的经验,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解决起来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都能列出算式8×70+6×50=860(元)。但是,笔者发现,有学生列式为(8+6)×70=980(元),从结果上看,这样是不对的。此时,笔者没有冷处理,而是请列式为(8+6)×70=980(元)的学生说说思路。学生表示,把买来的球都看成是篮球,每个篮球70元。笔者抓住了这个思维点,追问:“把一个足球看成一个篮球,要多花多少元?”学生回答:“20元”。于是,列式错误的学生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重新列出了正确的算式:(8+6)×70-(70-50)×6。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抓住所谓的“标准答案”,要求学生只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出错时,要能够给予学生表达的时间,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拓展教学的深度。

(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能力之一,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教师应注重反思与探索并行,在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教授学生反思的技巧,提升教学的效果。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維过程,促使学生自我纠正,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笔者出示题目:依据98÷4=24……2,填写下面算式的结果:980÷40=(  )……(  ),9800÷400=(  )……(  )。学生认为结果都是商24,余数2。笔者让学生思考如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学生都想到了商乘除数加余数的方法。但在验证后,发现结果不对。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反思,最后得出结论:商不变,但余数是变的。可见,当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立刻直白告知,而应让学生经历反思的过程,靠自身的努力找到错因,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

结语

“融错”教育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认知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纠错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教学要求,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探寻错误的根源、掌握纠错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戚振全.捕捉课堂上的错误资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新课程,2021(34):165.

李苏云.妙用错误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纠错”的价值[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10):67-68.

陈扣红.辨错融错 化错为宝:“化错”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名师在线,2021(31):69-70.

刘霞.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有效利用教学探讨[J].求学,2021(48):29-30.

颜友忠.数学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J].学苑教育,2021(33):24-26.

猜你喜欢

错误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浅析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