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箴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影响探析
2023-08-25付云
付 云
(江西省南城一中)
戊戌变法作为重要的高考考点,频繁出现在高考真题中,比如2022 年就有两道:全国甲卷第29 题和全国乙卷第28 题,其中2022 年全国乙卷第28 题涉及陈宝箴上奏请求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的影响。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造成积极主张改革变法的形象,引发了多方的不满,这些矛盾不光有学术上的,更有政治上的。陈宝箴主张变法改革,为呵护湖南的维新思想,调和矛盾,上奏请求销毁《孔子改制考》。从逻辑推理来看,这种主张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但事实真相并非如此。笔者仔细梳理和剖析陈宝箴上奏前后的事情,发现各方与康有为的矛盾由来已久,湖南矛盾的激化也传到了北京,陈宝箴本人最终也因这封奏折被革职,永不叙用。合理解释可以有多个,但历史真相只有一个,不能轻易把合理解释当成历史真相。
细看2022 年全国乙卷第28 题陈宝箴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的影响值得商榷。试题呈现如下:
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该题设置的答案为C,从逻辑推理上看陈宝箴认为《孔子改制考》中宣扬民权平等之说容易引起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不利于变法,而作为一个有丰富行政经验的地方长官,比较灵活务实,注重策略,为了稳定大局,继续推行变法,因此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应该说,陈宝箴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似乎符合一般逻辑,但历史真相却并非如此。
《孔子改制考》写于光绪十八年(1892),刊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全书二十一卷,共30 余万字,此书论证儒家经典都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康有为以此论证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为自己的变法改革寻找依据。《孔子改制考》因其鲜明的“改制”主旨,所以时人对其的评价从学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
曾经支持过康有为的帝师翁同龢及那些一度参与变法维新的官绅也同样无法接受。余联沅奏劾《新学伪经考》时,翁同龢尚出面为康有为“周旋一切”。据翁同龢戊戌日记四月初七日(5 月26 日)记曰:“上命臣索康有为所进书,令再写一份递进,臣对与康不往来。上问何也,对以此人居心叵测。曰前此何以不说,对臣近见其《孔子改制考》知之。”从这一番君臣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翁同龢因为《孔子改制考》对康有为态度的转变。
张之洞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并上奏清廷要求废约和改革,康有为则与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思想主张。七月,康有为发起强国会,张之洞捐银五千两;秋天,二人在南京相会,双方相谈甚欢;此后康有为在上海办强学会,张之洞通过百川通汇款,拨银共计1 500 两,占捐款总额的六成。但当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 年1 月12 日)由康有为主持的《强学报》第一号在上海刊出后,双方矛盾立即激化。张之洞不满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刊发了不可公开刊发的廷寄;二是使用了孔子纪年。张之洞认为如果这一学说只是私家著述不与政治相结合的话,他还能接受,但公诸报刊则超出了他的容忍范畴,随后《强学报》停报,张之洞与康有为决裂,此后二人再没有见过面。同样的主张也体现在其后处理《湘学报》问题上。《湘学新报》宣传新知识新思想,张之洞既赞扬了该报“有裨士林”,又说要让更多的人读这份报纸,而当看到《湘学报》卷首印有“素王改制”时,张之洞大发脾气,“自谓尊孔,适足诬圣。平等、平权,一万年做不到”。张之洞甚至写作《劝学篇》对抗康学,并在书成之后广为宣传。
陈宝箴(1831—1900),江西义宁州(今修水)人,1860 年参加会试居京师,曾亲眼目睹圆明园干霄之火,痛哭南归。在其后治军治民的实践中得知须借重西法改旧法的必要性,后又受颂美西法的郭嵩焘影响,倾向变法。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1897 年10 月17 日),梁启超到湖南主持时务学堂后,宣传康有为学说,湖南的维新思想一下子高涨起来,由此也引起了湖南官绅的不满,比如思想相对保守的王先谦、叶德辉、邹代钧等人。王先谦指责其言论为“无父无君之邪说”,叶德辉著《明辨录》,指出“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有以夷变夏的野心。这些人普遍认为康学中的“民权、平等”说是对儒家纲常名教的叛逆,担心这种变革终将导致儒家传统文化澌灭,甚至搅乱朝政,于是对他大加讨伐,骂他“灭圣经”“乱成宪”。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1898 年3 月6 日),梁启超离开湖南,而湖南内部的矛盾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日益激化。湖南官绅和湖南籍保守京官互相联系,闰三月二十三日(5 月13 日),湖南籍京官左都御史徐树铭就上奏光绪帝,对湖南新政提出批评,四月二十五日(6 月13 日),湖南籍御史黄均隆又上奏攻击梁启超。五月二十二日(7 月7 日),王先谦、叶德辉等十人,联名要求湖南巡抚陈宝箴严加整顿,屏退主张异学之人。学术对立和政治对立使陈宝箴深感担忧。茅海建先生说陈宝箴上奏请求销毁《孔子改制考》其实是湖南矛盾激化的产物。
四月廿三日(6 月11 日),光绪帝已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陈宝箴虽不认同康粱的学术思想,但仍然精心维护兴起的维新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宝箴于五月二十七日(7 月12 日)上奏《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此折的内容先是肯定了康有为“博学多才,盛名几遍天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继而分析“其所以召毁之由”,最关键的是“由于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于是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王先谦得知消息后,倍感快慰,再次写信给陈宝箴,欲置康有为于死地。
六月十八日(8 月5 日)光绪皇帝收到这封奏折后,交给自翁同龢被罢斥之后他最为信任的帝师孙家鼐“详细阅看,拟具说帖呈进”。而孙家鼐非常反对“《孔子改制考》中散发出来的民权、民本思想”,他的措辞比陈宝箴的严重得多,认为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多有悖谬之语,会蛊惑人心,并将其中一些他认为应“将全书一律销毁,以定民志而遏乱萌”。
而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做法则是通过光绪帝给陈宝箴施加压力,六月二十三日(8 月10 日),杨深秀上奏由康有为代拟的“请申谕诸臣力除积习折”,要求陈宝箴对湖南保守派领军人物王先谦及门生叶德辉一派“予以严惩,断难宽贷”。七月二十九日(9 月14 日),杨深秀再次上奏由康有为代拟的“裁缺诸大僚擢用宜缓特保新进甄别宜严折”,直接攻击陈宝箴“被人胁制”“无真识定力”,请求光绪帝对陈宝箴“严旨儆勉”。这样的语气是相当严重的。
八月初六(9 月21 日),戊戌政变。八月十二日(9 月27 日),御史黄桂鋆上奏攻击湖南维新运动,要求罢免陈宝箴。八月二十一日(10 月6 日),黄桂鋆继续上奏,指名陈宝箴涉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是引用陈宝箴曾在《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当日,慈禧太后将陈宝箴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连带其子陈三立也一并革职。
只能说从陈宝箴的主观意图来看,他想通过此次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来调和各方矛盾,苦心孤诣地想要呵护变法,但此前已矛盾重重,实际影响是上折之后矛盾继续激化,本人也因此被罢官。历史解释应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合理的解释可以有多个,但真相永远只有一个,不能把合理的解释直接当作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