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与科普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23-08-25徐妍徐芃闫磊
徐 妍 徐 芃 闫 磊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周口 466001)
科研机构蕴含着丰富的科技资源, 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 科研机构面向公众是让参观者直观了解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重要手段, 在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于科学和科学研究的兴趣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科研机构(含大学) 向公众开放数量为8 328 个, 参观人数达1 155.52 万人次,比2016 年增加292 万人次。《“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指出,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积极引导科研机构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科普活动, 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开展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基层组织机构, 如何实现两者的比翼双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值得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深思。 本文作者以位于河南第一产粮大市的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简称周口市农科院)为例,梳理其在开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方面的实践经验, 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发展的问题和瓶颈,研究提出地方农业科研机构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普融合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为提高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和农民的科学素养,助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地方农业科研机构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普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究
农业科研机构具有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辐射带动、技术咨询、服务地方等功能[2],利用其科研成果与科教资源开展农业科学普及, 对于提升公民素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周口市农科院科研实力雄厚、基础条件较为完善,先后培育小麦、大豆等新品种90 多个,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0 多项,成果推广效益600 多亿元;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人才21 人,建有河南省重点试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人工气候室、种质资源库、高标准育种繁育基地等。 作为公益类科研单位,周口市农科院近年来也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普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服务
依托国家、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科技特派员等项目, 周口市农科院每年组织科技特派员、科普志愿服务者200 人次,开展撰写科普文章、科技下乡、科普讲座、成果展览、技术培训和示范、咨询服务等,积极为农民答疑解惑,普及农业种植栽培技术和最新成果。 依托河南省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河南省科普视频创作、中原科普讲坛等科普项目,建成食用菌示范生产基地5 个,举办科普宣传专场活动10 次,拍摄农业科普视频50 期,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积极与当地科协、市场监督局、科技局等单位联合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创新科普宣传形式。 在成果展览馆建立了农业科普画廊,设立科普微信公众号,举办农科系统优秀科普作品、科普成果评选活动, 提高了科普工作者参与科普宣传的积极性。 与当地农耕文化馆联合开展中小学生科普农耕教育活动3 次,接待中小学生500 余人,受到了青少年和家长的好评。
1.2 加大科教资源开放力度
周口市农科院积极贯彻国务院 《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研活动的若干意见》,每年定期向公众开放分子育种实验室、科技成果展览馆、种质资源圃、考种室、种子加工车间等科研资源。 利用全国科普日、农民丰收节、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载体, 重点向农民和青少年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重要科技成果, 激发公众热爱农业和科技的热情。 组织国务院、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省级学术带头人、老科技专家成立科技宣传服务队,重要节日和重要节点现身说法,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引导推动社会向善向好。
1.3 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 周口市农科院在周口国家农高区建立豫东南超高产多抗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包括3 800 m2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周口现代农业研究院及1 000 亩集数字农业、科研试验、成果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基地。 与周口华威民俗博物馆联合申报了“国家农耕文化实践营地”,为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提供了良好环境。 依托人才资源、科研资源,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周口市优秀科普工作单位、周口市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2 地方农业科研机构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普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地方农业科研机构近些年在做好科技创新的同时, 科普宣传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在推进两者融合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瓶颈。
2.1 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认识性不足
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主要职责是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服务。 虽然科普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因体制机制、当地经济发展制约及宣传不到位等因素,无论在领导层面还是科技人员层面普遍对科普工作不够重视[3],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科普的倾向,如一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工作是主责主业, 科普工作不能和职称职务晋升挂钩,可有可无;一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普工作占用人力物力,如果没有项目和资金支持,是搞不好的,导致从事科普工作人员的比例偏低。 即使一些科研人员乐意从事科普工作,但科普资金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科普成效并不明显。
2.2 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普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2020 年,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为2.4 万亿元,科普筹集资金171.72 亿元。显然,科研机构对科技创新倾注的精力会更多,科研人员也会更看重成果、项目、论文、影响因子、人才帽子等[4]。 “十四五”以来,国家、 省、 市相继出台加强科普工作的政策意见, 将科普工作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提出提高科普成果在科研项目考核标准中的比重, 鼓励相关单位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职称评聘、 业绩考核的参考。 北京、 天津等地相继发布了科普专业职称评价办法, 但我国大多数地方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操作细则和硬性规定, 也没有相应的岗位设置和激励机制, 势必会影响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2.3 农业科技人员科普能力不强
调研发现, 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普工作主要依靠现有科研人员兼职开展,科普创新能力不足。 数字应用、互联网应用目前在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科普工作中应用较少,科普创作产品不多,仍以科普讲座、撰写文章、现场讲解、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传统方式为主,无法满足公众对农业高新成果、基因育种、食品安全等热点话题的求知欲,也无法满足科普工作的发展需求[5]。 并且科普工作也未被认为是创新性工作,影响了科普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 由于科研人员精力和能力有限,不了解媒体传播的技巧,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传播是阻碍他们积极参加科学传播的障碍[6],在科普活动策划组织、科普创作及大众传播技能等科普专业方面能力普遍不强。
2.4 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普融合发展的保障力度不够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加大,地方农业科研机构拥有稳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基础设备较为完备。 有数据显示, 我国政府拨款科普经费由2015 年的106.6 亿元增长至2020 年的171.7 亿元。 虽然科普经费呈增长趋势,但其占GDP的比重却在下降,由2015 年的0.21‰下降至2020 年的0.17‰。 另外,社会筹集科普经费也呈下降趋势,由34.6 亿元减少至333.3 亿元。 可见,科普经费增长并未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 目前,我国安排的地方科普专项经费较少, 许多科研项目经费中也没有列支科普预算,加之人员不足,严重影响了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一些农业科研机构存在着对科普项目“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科普教育基地运行和管理不畅,活动缺乏特色和创新。
3 加快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与科普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两办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发挥科研机构科教资源丰富、科研设施完善的优势,加强科普与科研结合,为开展科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为此,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应当主动扛起科普工作责任,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推动下,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普融合发展,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3.1 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的位置。 地方科研机构要强化政治引领和科普价值引领,增强做好科普工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将科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人专班负责,并纳入经费预算。 要根据国家、省、市科普发展规划和意见要求,发挥自身科研、人才和基础设施的优势,统筹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 建立健全科普工作激励机制。 将科普工作作为职称申报推荐、 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考核内容,激励科研人员投身科普事业,为提升公民素养贡献智慧力量。
3.2 完善协同发展下的农业科普体系
建立由政府主导、科研带动、项目考核、企业共建、 全民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普融合发展新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下的科普工作体制,强化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普工作价值引领作用、 舆论引导作用、统筹协同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保障体系,形成农业大科普工作格局;发挥地方科研机构科普资源作用,以项目、平台、人才带动农业科普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普融合发展;加大各级科研项目科普工作份量、资金支持和考核要求,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8];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科普事业,与农业科技园区、种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普活动、科普产品研发等捆绑式合作,通过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 增强科普社会资金筹集能力,提升农业科普工作成效。
3.3 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科普能力建设
建立由各级科协、农业高校、各级科研机构、农学会、种业企业参与的农业科普培训工作体系,制定农业科普工作培训标准。 提升农业科普数字化能力,如周口市农科院可以尝试与周口国家农高区建立数字信息联接, 将农高区科研平台的最新农业科技成果、 智慧农业展示、 农产品加工等信息引入科普基地、社区、学校,增强科普传播效果。重视新媒体科普,依托科研和科普项目,邀请当地网络大V、网红、农业专家参与制作一批优质农业科普视频; 开通农业科普抖音账号,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科技成果,解答公众关注热点。 发挥老专家科普宣传员作用,组织老专家进校园、进课堂,弘扬科学和科学家精神。 发挥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功能, 举办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活动,将农耕文化与农业科技、 科普相结合, 开展科技夏(冬)令营、科技小论文比赛,引导青少年知“三农”、爱“三农”,厚植其热爱家乡、热爱科技的土壤根基。
3.4 打造特色农业科普基地
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和其科研优势,打造一些特色农业科普基地。 如周口市农科院可以依托周口传统农业大市的地域优势和小麦、大豆育种全国领先优势, 以及周口国家农高区优势,打造数字农业、生态农业、基因育种、种植栽培、农产品加工、农耕文化、劳动实践、研学旅行等为主题特色的地方农业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