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思维导图 助力数学教学
2023-08-24李琛
李琛
[摘 要]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近些年来,思维导图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数学知识、突破学习难点,并真实还原大脑思考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辅助工具;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一种能将思维形象化的图示。研究表明,将思维导图用于数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记忆数学知识、高效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创新思维以及做出科学判断。考虑到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如何提升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爱上数学成了广大教师急需攻克的课题。基于此,教师不妨尝试将思维导图融入数学课堂中,以此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从而不断提升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
一、绘制思维导图,掌握知识脉络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其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概念以及数的运算及估算等。同时,“数与代数”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成了教学的关键。毋庸置疑,数学知识需要整理,只有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才能凸显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知识[1]。思维导图恰恰就是能完美发挥这一功效的数学工具,其往往按照一定的数学逻辑,将相关知识进行串联,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有机的知识网格,最终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一起创建思维导图。第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该章节的知识点。有学生讲道:“该章节主要涉及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倒数的概念及求法。”还有学生说道:“除了这些,我还学会了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在这些回答中,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只是对一些知识点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足够清晰的知识脉络,同时学生的回答也过于笼统,教师也很难判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分数乘法”的思维导图,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执行者的身份,而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通过出示一些典型的思维导图案例,同时讲解思维导图的构建机制,让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来绘制出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第三步,教师需要对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不难看出,在图1中,学生厘清了“分数乘法”的知识脉络,将整个知识点分为“计算原理”“解决问题”以及“倒数”这3个知识分支,在这3个分支中,又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细分。在“计算原理”板块,学生可以在每个知识点的后面配以一定的实际计算案例,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稍显遗憾的是,学生遗漏了“运算定律”这一重要知识点。第四步,教师对所有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再次讲述思维导图的绘制要点,最终帮助学生不断改进思维导图,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总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将基本知识、核心知识以及本质知识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二、借用思维导图,抓牢学习重点
任何重点知识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所以打牢知识基础是根本,做好知识衔接是关键。大家都知道,思维导图展现了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从基础理论知识开始不断深入,从而降低学习难度[2]。因此,教师不妨通过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数学中的重点知识与基础知识进行巧妙连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抓实学习重点。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突破“长方体表面积”这一教学重点,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构建如下思维导图。第一步,考虑到长方体与长方形具有类似特征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这一知识点。第二步,为了帮助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一個更为直观的感知,教师可以提前讲述“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这一知识点。在学会“长方体侧面展开图”的原理及画法后,学生便能更好地体会“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从而自行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在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解题中,会不会出现不需要求6个面面积总和的情况呢?大家联系生活实际来考虑下。”有学生答道:“家里的鱼缸是一个没有盖子的长方体,所以在计算表面积时,只需要计算5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总和即可。”在该学生的启发下,学生们打开了思维的阀门,积极踊跃地说出各自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鼓励学生去记录总结这些知识点。第三步,教师问道:“在上述情况中,长方体的表面并没有增加,那会不会出现表面增加的情况呢?”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有学生说道:“把长方体切开即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各种切开方式,最终进行总结。第四步,教师需要将之前所得到的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图2)。可以明显看出,思维导图是严格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方式制作的。
总之,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入手,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抓牢学习的重点。
三、巧用思维导图,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中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即生活中处处含有数学问题。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即人人都能掌握知识、活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某个问题需要被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清晰的思路,那么学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如何形成清晰的思路呢?答案便是:运用思维导图。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罗列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要素,同时针对多种要素,学生要进行分析及比对,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因此,教师需要巧妙利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充满设计感和步骤感的实践活动,收获满满的体验感,最终习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例如,在教学“制订旅游计划”时,教师不妨布置如下实践内容:六年级学生杨涛准备在八月初与父母一同去北京旅游,请从吃、住、行等方面考虑,做相关调查研究,制定符合生活实际的旅行方案。最后,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展示环节,教师将所有学生的方案进行合并及完善,做出一份完整的思维导图。在“行”的讨论中,有学生指出:“飞机的优势在于速度快,但价格却相对昂贵,而杨涛一家是去旅行的,所以花费较多的时间对于他们而言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杨涛一家可以选择速度相对较慢的火车,这样一来,他们将在出行上节省一大笔开支。”在“住”的讨论中,有学生说道:“青年旅社虽说胜在价格便宜,但居住环境不佳,因此为了保障旅行质量,杨涛一家可以选择价格相对较贵的酒店。”在“吃”的讨论中,学生也进行了积极讨论。之后,教师指出:“杨涛一家的预算是10000元,大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方案。”有位学生说道:“通过调查发现,单程飞机票的价格大概在800元左右,如果选择乘坐飞机,那么需要花费4800元,剩下的5000多元不足以满足日常的吃住。因此杨涛一家肯定要选择火车出行,火车票的价格大概在400元左右,这样一来,可以在交通费上节省一半的支出,如此,他们可以选择环境较好的酒店……”
总之,思维导图的巧妙运用,能真正起到连接生活与数学的作用。通过思维导图,学生既能直观地展示解决问题所需的各个要素,又能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它完美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四、活用思维导图,攻破疑难问题
通过分析近些年的小学数学题型,应用题在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同时,源于其复杂多变的出题方式,应用题成了小学生眼中的“疑难问题”。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该题型其实讲究的就是一个“活”字,即要求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而这恰恰与思维导图的作用与特点相匹配。因此,教师不妨活用思维导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学生的思考过程直观形象地演绎出来,继而让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最终攻破疑难问题。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出示题目:赵老师需要购买一些体育用品,如果买3个篮球的话,那么还差6元;如果买4个排球,那么还差30元。已知,篮球与排球的单价之比为8∶7,那么篮球与排球的单价分别为多少元?第一步,“数形结合”,大多数学生已有画图的意识,认为可以分别用8个小段和7个小段来表示篮球以及排球的单价(如图3,本思维导图中用小正方形代替线段)。之后,根据图形,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3个篮球的价格减去6元,便是老师实际拥有的钱;同样,4个排球的钱减去30元,则也是老师实际拥有的钱。”第二步,“寻找等量关系”,通过比对上下两个示意图,学生可以发现,实际的钱数是不变的。因此,学生便可以将上下两个式子取等,最后得到:24个小块的价格-6元=28個小块的价格-30元,即4个小块的价格是24元,所以1个小块代表的价格为6元。第三步,“求出最终答案”,在得到了1个小块的价格后,学生便可以根据之前所设得出:篮球的价格为6×8=48元;排球的价格为6×7=42元。第四步,“验证答案”,在得出最终答案后,学生需要将所求带入到题意中,以此来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通过活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实现思维直观化,学生根据题目信息,能将一些明了的数量关系呈现在思维导图中,之后,通过思维导图的指引,学生便能从已知结论中引申出更多的关键信息,如此,答案的呈现便会水到渠成。这样一来,在日后碰到任何疑难问题时,学生都能自发地运用思维导图来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工具,将大大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继续深挖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1] 胡全会. 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数学教学通讯,2020(07):49-50.
[2] 李敏.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2(0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