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实施法治教育(上)

2023-08-24李晓东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守法宪法观念

文/李晓东

大家都知道,法治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对我们理解、实践该课程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的背景下应该如何更好地将法治教育的各项基本要求落在实处,认清其目标以及具体的行动步骤,对于我们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怎么理解法治教育呢?有很多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反映说自己不是法治教育相关专业毕业的,在法治教育内容的把握上存在一些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他们把这门课讲好,的确是一个挺大的问题。怎么办?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我强调要把以下几个要点弄清楚,才能解决问题。

一是要形成对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法治观念及其落实和实践的总体认识。这个总体认识所强调的内容对于实现法治教育来讲十分关键,是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中心导向的证明。在这一维度上形成明确的认识,需要我们做出一些努力,比如把握几个基本点:核心素养之一的法治观念讲的是什么,在教学目标当中怎么培育青少年的法治观念等。形成这个总体认识以后,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和实践才能正确、深入,才能将课程讲好,完成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向前发展的目标。

二是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教育的要点是什么。从课程内容出发,明确在课程实践中的法治教育该怎么落实,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应当发挥何种作用。这一点对我们来讲也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在要求法治观念落地的今天,也需要我们做出一些相应的、深刻的调整。

在新课标中,从小学到初中,有关“法治教育”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共有31条。那么,这31条内容要求具体是什么呢?作为非法学专业的教师,要怎么根据要求讲解教材,要抓住哪些要点呢?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提供一些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建议,能够让教师们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由此明确法治教育该如何开展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和影响力。这也是本文展开的主要目的,即从教学建议的角度讲讲如何将我国的法治教育落实在教学实践之中。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并且在其四个核心素养要素当中,法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的学科中落地,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法治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参考,也为开展后续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里也有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也将法治意识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这一点来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其中,“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凸显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青少年抓起”,强调了法治观念要从小培养,注重启蒙教育,打好人一生法治素养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是落实国家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法治教育,应先弄清楚法治观念的内涵、表现及其培养要求是什么,再根据这些要求开展法治教育实践。

在新课标中,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法治观念应该怎么理解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理解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是什么。在新课标中,是这样界定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的:“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它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法治观念应包含三个基础理念,即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基于这三个基础理念,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态度和立场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值得注意的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这个概念是从“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演变过来的,其中将懂法改为尊法,并且将它放在学法前面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让学生将法视为信仰,即相信法律是解决问题的最权威的路径。这个最权威的路径以及它所呈现和表达出来的东西,对于我们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来讲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教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时,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法治观念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在新课标中,法治观念是从以下五点去呈现的。

宪法法律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讲的是什么呢?宪法法律至上也被称为宪法意识。宪法对于我们每个人有什么用,它在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执行各项法律时必须以宪法为最高标准,各项法律中如果有和宪法相抵触的规定,应遵守宪法。再来说宪法对个人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都必须遵守宪法和其他法律。其中,尊崇宪法和遵守法律,讲的是两件事。尊崇是指,将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的法治理念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使人们能够自觉按照宪法的要求去开展各项活动;而遵守法律是指人们按照法律的要求去行动。虽然都是按照法律来行动,但是尊崇和遵守是有区别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针对学生的宪法意识等有一个明确的教学设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来说意义深远。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讲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平权观念”。这个平权观念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平等地受保护”,即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青少年还是老人,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一律受到法律的保护,这种保护是平等的,不因你有权有势或有钱就被区别对待;第二层意思是“平等地受追究”,即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律,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国家会对违法犯罪的行为依法予以追究,没有任何人可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没有人比法律更高一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培育学生法治观念的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讲法治观念怎么发挥作用,就是通过让学生们知道法律对所有人的保护与约束是一样的,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实现的。把这一条讲清楚,最能够将法治观念厚植于学生的心里。因此,广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大可不必焦虑,不要认为自己不是法学专业毕业的、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就讲不好这门课。只要你牢记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能讲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人们受到法律平等保护,而违法时将受到法律平等追究,就能讲好道德与法治课,能培育好学生的法治素养。

权利义务相统一。关于权利义务相统一,需要强调什么呢?有两点:一个是享有权利,一个是履行义务。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是相对应的。比如,人有支配自身财产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不侵犯他人财产的义务。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向学生讲解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使其明确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们的,是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哪些是公民享有的权利、哪些是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这在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教学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注意的是,上文所讲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有一个说法叫“法定义务”,即法律规定的义务形式,这个义务形式在其所实施的层面,需要教师进行系统化讲解。

维权的意识和观念(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在实施法律的过程当中,法律跟人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这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学生这个群体来说,我们强调要让他们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对他们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由此帮助他们树立法治意识,进而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首先,是让法律成为青少年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工具,使其明白法律能够对他们的成长、成才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积极的影响和动手实践所带来的结果,对于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让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落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只要做守法的公民,法律就跟你站在一起。”用这样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理解法治,不失为一种非常可靠的并且带有一定基础性条件的手段。

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发展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要求,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有所体现。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卫生与健康的重要论述,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于2021年10月26日印发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力求做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布局安排更加系统、科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适宜性、实用性。课程教材在有效增强学生“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意识、提高心理社会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提升,为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和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目标。在《指南》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与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关的内容的时候,容易将其与珍爱生命的概念混淆,注意它们不是一回事。珍爱生命强调的是什么呢?珍爱生命强调的是人对生命的看法,认为生命是宝贵的,不能轻易放弃。而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要防止外来的各种因素造成对自身生命的伤害以及对健康的损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以上就是法治观念的五个主要表现,教师要对它们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培育学生法治观念的重任。

第二个方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对于大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来说是十分熟悉的,在讲授《道德与法治》教材时,或多或少地会涉及其中的一些内容。这些出现在《大纲》中的内容在以前的课标里面是没有的,不过在新课标中有了很明显的呈现。这一变化十分重要,也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如何在课程中落实《大纲》的各项要求。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其中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跟前面讲的新课标中界定的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中的“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这一要求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传承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又对我们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提供了指引。

第三个方面,突出育人价值。从育人价值这个角度来讲,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决心,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这里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要搞清楚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的目的是什么。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他们知法守法,更是让他们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信仰法治,最终通过他们,使全社会树立公正意识,将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价值判断和共同奉行与崇尚的行为准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得到真正落实。这是我们培育学生法治观念的最根本的目的。另外一个是,明确培育学生法治观念所能取得的成就。这个成就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中都可以达成,即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同样的,它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达到的成就,体现了法治教育的一贯性。

这些目的以及能够取得的成就,是培育学生法治观念所能凸显出来的育人价值。为此,在新课标的附录中,还对法治观念的学段表现进行了规定。

1—6年级为一个学段,这一阶段学生具备法治观念的表现为,了解宪法常识,初步认识宪法的地位,具有初步的平等观念,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形成规则意识,知道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生活,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在这里用了“初步”“知道”“了解”等词汇,从范围和程度上对学生形成法治观念的结果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学生在这个成长阶段的基础认识和能力,这对于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教学效果测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个学段是7—9年级。在这个学段中,法治观念的表现是什么呢?新课标中进行了规定: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与核心要义。初步了解宪法主要内容以及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强化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和守法用法意识,初步树立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观念,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生命安全意识和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些表现都与初中生的认识水平有关。在小学,为学生开展的都是启蒙性教育,此时的学生还不能对一种抽象思想或理念形成深刻认识。但是,这样的状况到了初中阶段有了改变,初中学生逐渐具备理解抽象思想或理念的能力了。于是,新课标在此基础上,讲了宪法和基本法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等重点内容。这里所罗列的核心素养的表现,跟我们前面讲的法治教育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是相对应的。这个对应关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仔细领会。

接下来,我们通过例子来理解上述内容。针对规则意识,在新课标中,小学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纪律,维护课堂秩序,知道有规则存在。到了第二学段,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具备规则意识,并愿意遵守规则,其中,规则比纪律更抽象一些,涉及的面也更广一些,代表着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在逐渐提高。到了第三学段,新课标强调学生要知道宪法,感受宪法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宪法意识。进入初中阶段,新课标强调要对学生讲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更加系统深刻,也更加有条理了。而这种系统性、条理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的本质特征,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更好地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注意,这里讲的法治的本质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法律条款,而是要给他们讲法治到底是怎么回事,让他们能够真正理解法治。

还以规则意识为例。在新课标中,要求小学第一学段学生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就可以了;到了第二学段,强调学生要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比具备生活规则意识提高了一个层次,平等意识和互相尊重意识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心中萌生了;进入第三学段,进一步提高了小学生对规则意识的掌握程度,要求他们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这种对学生意识层次的要求变化在新课标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表达。到了初中阶段,继续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要对他们讲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等,这些内容在抽象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上都比小学各个阶段要高。在这一点上,新课标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提升课程内容的难度、增加组织结构的深度和呈现教育主题的广度的,由此强化了课程设计的主体完整性。

以针对社会生活当中常见的法律这个主题为例。新课标中规定,在小学第一学段里强调学生要了解生活中基本的安全常识,掌握最常用的求助手段。这里并没有涉及法治的内容,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无须明确知道法律的具体内容,只对安全常识、求助信息、求助手段等有概念即可。所以负责小学一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即便没有法学背景也不会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到了三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讲什么呢?讲法律能够保护学生的生活,即法律能够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尝试在生活中实践法律。到了五六年级,开始强调学生学习、认知民法典了,不过只让其知道有这么一部法典在保护人民的生活就可以了,不用讲太多,使其了解一些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权利,从而树立用法律保护自己与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即可。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对这方面的要求有了质的提高,要让初中生学习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使他们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在这个阶段,除了民法典以外,初中生们还要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其中涉及对法理的认识,即法律的基本道理和基础理论。这个相应的了解和认识,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针对违法和相应责任主题为例。对于一至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备理解违法后要承担责任的这样的一种能力,况且此时的他们也不到可以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所以在这个阶段不用对学生过于强调违法后要担责。不过到了五六年级,要让学生们知道违法要承担责任的道理了,到了初中阶段,还要让学生明确违法行为包括哪些类型,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是什么。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可以为后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再以针对国家安全主题为例。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和初中阶段都有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责任,而到了初中阶段,开始对学生强调法律对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以及个人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二者在要求和程度上略有差异,但中心思想一致,从这个维度去体现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对于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来说,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是我们理解这一部分内容的关键所在。以上就是需要大家理解的第一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守法宪法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宪法伴我们成长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健康观念治疗
人在网络 也要守法
文明守法路畅通——做自觉守法的“领头羊”
敬畏与谦卑是守法之本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