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纪录片英译研究

2023-08-24王雪瑶

今古文创 2023年28期
关键词:三维转换国家公园字幕翻译

王雪瑶

【摘要】纪录片是传递文化品格与价值观的一种高品质文艺作品,极具中国文化地域特色的纪录片字幕翻译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基于生态翻译视域,对中国央视纪录片《国家公园》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字幕英译的生态三维转换,经分析发现,该纪录片字幕英译本体现出了生态翻译研究的内涵,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生态翻译;三维转换;字幕翻译;《国家公园》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10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33

作为从翻译学和生态学这两门学科中诞生的跨学科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与生态有机融合,在生态学系统中研究翻译活动,是一种研究翻译的新路径。2008年,胡庚申在《生态翻译学解读》中提出“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的概念(胡庚申,2008)。近年来,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围绕着生态翻译学开展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也随着多年深入探索而不断完善。

为将翻译研究发展与响应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性决策相结合,译者应适当关注生态翻译视角下中国优秀文化作品英译。该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国内关于生态翻译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年呈发展态势,以中国知网(CNKI)为例,将“生态翻译”輸入到CNKI的主题处搜索,能够得到4073条结果以上,其中学术期刊有 2400篇以上,学位论文1000篇以上。从学科分组来看,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中国语言文字(628篇以上),外国语言文字(3400篇以上),文艺理论(860篇以上),其他学科比如中医学、旅游、中国文学、贸易经济等数量较少,各在十几篇左右。从发表年度来看,自2014年起有显著变化。其中,2015—2022年发刊数量始终呈上升趋势,2018—2021年期间的上升趋势尤为显著,发刊数量于2021年达到顶峰,2021—2022年发刊数量略微下降。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增长态势代表生态研究范式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研究体系不断发展和丰富,取得重要进展。以2017—2022年期间发表在CNKI的核心期刊为代表,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国翻译》共发表了16篇生态翻译相关的论文,《上海翻译》发表了24篇。其中,《上海翻译》2017年第5期的生态翻译学专栏刊登了胡庚申的《若干生态翻译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该文提出在生态翻译这样一个宏大理论体系中,从翻译教学研究、翻译史/译论史研究、翻译批评研究、翻译伦理研究等不同理论视角开展翻译应用研究。该观点有利于扩大研究视野,促进生态翻译在各领域的拓展应用与发展。《中国科技翻译》2018年第1期的译海论坛刊登了修文乔、姜天扬发表的《从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转换看科幻作品翻译——以刘宇昆译〈北京折叠〉为例》一文,该文从多维度适应与选择视角分析科幻作品英译中的翻译策略应用,为生态翻译视角下的科幻作品英译提供了借鉴实例。

《国家公园》是中国央视网于2021年6月面向国际出品的自然类纪录片,它呈现了“动物外交官们”的日常生活与栖息环境,讲述了藏狐、中国大鲵——娃娃鱼、大熊猫、中华小熊猫、川金丝猴、红腹锦鸡、红白鼯鼠、穿山甲等动物的生存状态。这些稀有动物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利于沟通、增进中国与世界友谊的作用。该纪录片也展示了中国人民践行生态保护行动、构建人与自然长久和谐的努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贺耀敏,2021)。纪录片《国家公园》的中文字幕蕴含着中华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译者的译文在表达浅层意义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交际层面的适应性转换。鉴于此,本文以“三维转换”为切入点,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分析探讨纪录片《国家公园》的字幕英译技巧,观察该部纪录片字幕英译实现的有机生态平衡。

一、语言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实质上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而最佳译文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胡庚申,2008)。译者在语言层次上进行翻译,需要挖掘不同语言的特征与表现形式,使译语突出该语言的表达特质并符合其本土使用者的用语习惯和心理预期。在语言维的词汇层面,中文大量采用动词,而英文少用动词,且往往使用其他手段表示自然倾向,从而总体呈现出静态特征。

例1:它们必须争分夺秒。译文:But theres no time to waste.此处表达的是自然界动物捕猎、觅食的紧迫性。原文作者运用的“争、夺”等表示动态的词语,加剧了视频呈现的紧张感。鉴于此,译者在翻译时应着重思考这部分动词的翻译转换,“争、夺”这类中文动词没有英文动词的各类形态变化,因此原文只能使用多个动词本身来表达动态意义。而英文多使用非谓语动词、动词的名词形式等来表达相似的动态含义,与“争分夺秒”相比,该句译文则是一种静态陈述。此例的there be句型表示出静态的“没时间浪费”之意,在语言维度实现了生态翻译转换,为目标读者塑造出抓紧时间的紧促局面,实现了原文译文的有机生态平衡。

例2:好戏开场。译文:Its showtime.原句中,“开”字是核心,原句突显“开场”这一关键词。而此处译文的showtime是与“开场”相关的名词性表达。译者为了保持语言维的语言生态平衡,综合考量了中英文用语差异并在翻译时采用“It+be动词”的形式,使译语观众对原文的四字词语含义清晰明了,感受到接下来将是“一出好戏”并集中注意力。

例3:这对小吃货花栗鼠来说,绝对是好事一桩。译文:Welcome news for our hungry chipmunk.“好事一桩”作为原文的关键信息位于原文句子后面,译者却将Welcome news置于译文句子最前面。此处,译者基于不同受众的语言文化背景,将“中文重点在后,英文重点在前”的句法差异融入到了翻译过程中,使其更符合译语观众的用语习惯,在原文与译文中间发挥了语言维的协调转换作用。

例4:然而万事开头难。译文:An unpromising start.原文句子最后的“开头‘难”是该句的重点信息,译出的英文版本却使用start前面表达”不容乐观、难有好结果“之意的unpromising一词来替换“难”。此处转换充分考虑到了中英文重点信息的位置差异,灵活且生动,使译文更加地道,也使译语观众对“万事开头难”这一俗语有了深刻理解。

例5:这一次有惊无险。译文:Its a lucky escape.有惊无险是中文里常见的四字格词语,这种表达简洁且整齐匀称,译者使用lucky escape翻译“有惊无险”巧妙地表现出侥幸逃脱的紧张气氛,而且消除了译语受众对原文的陌生感,此处语言维转换真实且自然。

二、文化维转换

文化维生态平衡指的是将语言的文化背景因素纳入微观的语言细节处理之中,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到体现。译者只有在字幕英译中将翻译与双语背后的文化成分相联结,对原文文化内涵因素进行详细阐述,满足译语观众的认知,才能产出真正出色的字幕译本。从文化背景上看,与所有人息息相通的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期积淀形成的,作为翻译主体之一的译者应该在翻译工作中承接传递优秀文化的任务,关注并挖掘原语文化内涵的诠释与传播。

字幕翻译呈现出通俗、简短、精炼等特点,且出现时间短,不像书本文字一样可供读者进行参照(李运兴,2001)。因此,从文化差异视角来看,准确且迅速传递出原文的文化意象是做好字幕翻译的关键。字幕翻译是受制约的翻译,与传统“二元文本”翻译相比,字幕翻译更有其自身的特性,常被称为“保持均衡的艺术”(钱绍昌,2000)。正因为纪录片字幕翻译脱离了传统翻译的“二元文本”概念,脱离了常规文本呈现和阅读方式,与传统翻译路径有很大差异(程维,2014)。因此译者更要注重译文文本的可读性,将原语文化中带有文化特殊性的文化意象以读者便于理解的方式翻译出来,而非省去不译,实现均衡的艺术与故事讲述的最佳效果。译者既要注意电视屏幕时空限制,又要处理好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域差异关系,以确保译文的流畅与自然(杜绍苓、王跃洪,2015)。下面主要从俗语、成语等方面论述文化维在《国家公园》字幕英译本中的应用。

例6:谁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译文:Who says crime doesnt pay?“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一个常见的中文俗语,表示不会凭空不劳而获,不付出努力就不会得到回报,提醒人们小心陷阱。引用俗语是中文的典型特征之一,俗语凝练、通俗且富含哲理,感染力强。该句俗语在《国家公园》中描述的是一只花栗鼠偷偷潜入其他花栗鼠的巢穴偷吃粮食,此处译文并没有对照原文直接转换“免费的午餐”这一意象,而是从原文中跳脱出来,巧妙运用crime doesnt pay表示花栗鼠偷吃到了不属于自己的果实。译者在语言维层面采用了适应译语的表达方式,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在文化内涵上准确表达了对应的含义,跨越了文化的鸿沟。

例7:但这一身盔甲却成了怀璧之罪。译文:But its defence has become its downfall.此处的故事背景是穿山甲的鳞片如同坚甲利刃,在医疗不发达时期穿山甲的鳞片和肉被用于入药,因此穿山甲成为最热门的贩卖对象之一,但正是它的稀有价值为它带来杀身之祸,早些年间穿山甲惨遭偷猎,数量骤减,濒临灭绝。原文使用出自《左转》的中文成语“怀璧之罪”,该词本意为“因为有才能而惨遭陷害”,旨在表达穿山甲因怀有宝贵的鳞片而给自身招来杀身之祸。译文使用defence,become,its downfall几个词简洁、直白地表明了怀璧之罪的基本含义。如果用直译法将“怀璧之罪”生硬移植过去,译语受众不理解该成语,原文的中文文化色彩也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译者采用改写、压缩性意译的方法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性,便于受众在时空限制下快速理解译文。

例8:最终,宵小之徒被打得抱头鼠窜。译文:Eventually the thieves turn tail and flee.奈达(1982)曾说: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与意合的区分。中文重意合轻形合,所运用的四字词语语义密集且结构复杂,其他文化背景的受众对此不容易理解。英文重形合轻意合,结构有限、直接明了。因此译者在进行四字格翻译时要在结构、内容上做出多维转换。此例中,“宵小之徒”是中文的四字成语,指盗匪坏人之流,“宵小”一词早在中国明清时期的诗歌作品中就出现过。译者具有较好的文化意识,运用独特的眼光审视、理解原文,参透该词所指,结合中英形合意合差异,将“宵小”译为thieves,避免译语受众曲解原文,直截了当,通俗易懂,实现了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例9:它准备使出杀手锏。译文:He prepares for his big reveal.“杀手锏”为中文词语,原指在格斗时趁敌人不注意,使用“锏”这一克敌绝招,现在指趁机使出制胜的招数,也可指特别擅长的本事,出自清代小说《说唐全传》。如果将本民族的文化因素生硬地搬到译语文化中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沟通障碍,因此译者将其译为big reveal诠释了杀手锏的基本大意,实现了文化生态的和谐。

例10:它们学会了入世之道。译文:And theyve learned to work the crowds.“入世之道”是指进入社会,在社会中生存。在佛家语当中,入世和出世相對应,指的是生于世上,即be born,那么在这里显然指步入社会。对于动物们来说,学会入世之道的意思是学会如何与其同类或者人类相处并立足、生存下去,这里“它们学会了入世之道”是在描述猴子们学会如何向人类讨要食物。译者将“入世”译为work the crowds,是将原概念剖析、解读之后再翻译的结果,帮助观众克服了文化层面不易理解的障碍,实现了原句文化内涵的精准传递,是文化维的选择与适应。

三、交际维转换

交际维转换要求译者在关注语言信息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要把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谭载喜,2009)。交际维度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划入翻译的生态学视域之中,关注翻译转换时涉及的说话人交际意图,避免听者对原文的错误理解。译者只有在字幕英译时转换出原语的真实目的,译语才能被目标受众理解和认同,最终克服语言间的障碍,通过翻译实现跨文化交流。

例11:在这片苦寒之地,死里逃生是難得的幸运。译文:Life in this tough region rarely gives a second chance.译者没有按照字面意思将原句处理为“死里逃生是幸运”,而是采用rarely和a second chance表达再次获得生存的机会十分难得,译出了原文的深层含义,完成了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翻译绝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层面上的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更是一个通过语言的中介来实现的两种文化之间的协调和对话,其目的在于交际,借助“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追求的是原文和译文的交际生态能够得到最佳的维护和保持。”(胡庚申,2013)因此,译者应积极发挥主动性,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搜索各类信息,在语言、文化层面转换之外,也要使译文达到交际维的最佳效果。

例12:风吹幡动,把人们的祈愿和祝福传到四面八方。译文:Here the wind will carry their prayers for protection, far and wide.此处介绍了人们用代表着自然界不同元素的经幡祈愿,希望借此得到强大瑞兽的加持。原文“风吹幡动”的“幡”指经幡,译者处理为carry their prayers for protection,并没有直接译出“风吹与幡动”的景象,这样便表现了原文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使国外观众瞬间体会到了“风吹幡动”背后的真实含义,即人们的祈愿随风飘扬。译者考虑到了原文在交际层面的内涵,在原语与译语之间实现了交际生态平衡。

例13:终于等到冬去春来。译文:At last winter loosens its grip.“冬去春来”,译者没有处理为冬天过去了、春天到了,而是用loosens its grip更确切地表达出一种“春天终于到了、盼望已久”的情感成分。因此在视频呈现的时候,纪录片的解说人与译语受众之间就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情感交际效果。

四、少量有待商榷的译文

基于生态学视域下有关纪录片《国家公园》字幕英译分析,译者在该纪录片的字幕英译中实现了语言、文化、交际等层次的生态翻译平衡,其译文不仅忠于原文还具有灵活性。以上的很多例子并不是只包含一个维度的生态转换,但是为了便于阐述将其分开举例。此外,笔者在观看该纪录片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再度深入思考的译文。

例14:朗噶很高兴西藏棕熊前来求助,但借光的狗狗们和棕熊是对欢喜冤家。译文:Namgyal is happy to give a helping hand to this resourceful bear,and the dogs are relieved to see him heading home.该例出自《国家公园》纪录片第一集四十二分处,译文后半句译出了狗狗们对棕熊的到来也很高兴,但是笔者认为“欢喜冤家”这部分是否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love-hate relationship”或“a quarrelsome and loving couple”,这种处理也许可以更全面地展示出狗狗们和棕熊之间“欢喜冤家”的微妙关系,在文化维、交际维层面使原语译语生态平衡更加完善。

五、结语

央视纪录片《国家公园》的字幕英译实现了生态学视域下的多维度转换,对促进中西方自然文化交流、传递中国特色地域文化有积极作用。译者在翻译该纪录片字幕时考量了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英语言维差异、文化因素、交际意图、译语受众以及纪录片的特征,其译文忠实、流畅、有趣,贴近译语表述习惯与文化背景,产生了良好的交际效果。生态翻译视域为字幕英译与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我们将其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应用到更多字幕翻译创作中,立足翻译的出发点,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NIDA E.A.Translating Meaning[M].San Dimas,California:Englis 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程维.纪录片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纪录片《美丽乡愁》的翻译实践为例[J].上海翻译,2014,(2):24-27.

[3]杜绍苓,王跃洪.电视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CCTV“向《论语》借智慧”节目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5,28(04).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06).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贺耀敏.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7]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38-40.

[8]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61-65

[9]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猜你喜欢

三维转换国家公园字幕翻译
从生态翻译学看翟理斯《罗刹海市》英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经典台词翻译
外宣英译改写策略的生态翻译
科学与美国国家公园发展
境外国家公园社区管理冲突:表现、溯源及启示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从语境维度理论的角度探讨电影《卑鄙的我2》中的字幕翻译
我国风景名胜区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