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斯年、郭沫若史学方法比较研究

2023-08-24朱乐景

今古文创 2023年31期
关键词:傅斯年比较研究郭沫若

朱乐景

【摘要】20世纪初是中外思想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学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发展期,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史学大师,他们开创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推动了中国史学的新发展。傅斯年和郭沫若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本文从二人的史学方法及其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傅斯年;郭沫若;史学方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1-006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1.0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寻求中国出路的时代,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的冲突和矛盾,各个文化流派也在碰撞与对话中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他们在治史方法上推陈出新,成就卓著。在前人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某个史学派别和人物的个体分析,缺少对不同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之间的对比分析。根据相关研究现状,本文以当时史学代表人物傅斯年和郭沫若为研究主体,以史学为考察中心,对比两位史学大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史料整理收集上的异同,以期探求中国史学转型过程中的学术离合。从前人的治史方法中追根溯源,找寻其中的核心要义和方法理论,借此促进中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傅斯年和郭沫若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之比较

(一)傅斯年对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之法

傅斯年认为“史学只是史料学”,主张历史研究的本质不是著书立说,而是突破理论和文献的束缚,运用自然科学提供的一切方法去搜集整理一切可以得到的史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他曾在相关著作中指出:“从司马迁到司马光,中国史学之所以不断进步,那是因为他们能够使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做到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库中找材料,传说中辨材料。”[1]他主张在进行治史研究时要动手动脚的找东西,既要注重旧史料的整理,同时又要尽力发掘新的史料,不断为史学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参考和支撑,进一步开拓史学研究的新边界。

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碎片,需要去伪存真,整理别裁。在史料的整理与归类过程中,傅斯年始终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存而不补、证而不疏的原则。在史料的编撰过程中注重保存其本来的面貌,有多少材料就产生多少成果,不遗漏也不过度推测。对于不同的史实应该相互印证,相互比较,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相。在史料的校勘之中,不断地扩展创新研究方法,运用多种考据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古今中外资料的例证,保证史料的真实客观,促进了档案管理学研究的发展。

(二)郭沫若对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郭沫若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于史料学有着重大的贡献。郭沫若曾说:“我们要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进化,要有科学的头脑,科学的方法与吃苦的精神。我们要把一切真实的史料搜集起来。若是没有史料而谈社会史,简直是笑话。”[2]基于此,郭沫若尽力搜集考古发掘的新史料,进而论证研究的历史真实性。除此之外,郭沫若还关注国外史料和少数民族史料的研究,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侧面的印证。郭沫若注重史料搜集和扩展的同时,也强调对史料的选取和利用。他认为史料的书写有真有假,必须学会鉴别和择取,正确可靠的史料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他还积极吸取各史料研究学派的精华为己所用,在史料的归纳整理方面博采众家之长。其认为乾嘉学派考的据学对于历史史料的整理归纳有着独特的贡献,不能简单地评判批评。对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的“层累地造成古代史”说法,表示了赞赏,认为是一种新颖的看法。

由上述可知,无论是傅斯年还是郭沫若,对于史料的收集整理方面都有着共性:注重新史料的发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辨别史料的真实性,客观真实的研究历史。这也反映出了史学流派虽有不同,但是在史料的归纳和利用上有着诸多共性。

二、傅斯年和郭沫若史学研究方法之比较

(一)傅斯年的史学研究方法

1.历史比较法

20世纪初史学大家对于比较法十分重视,把其视为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傅斯年借鉴各个史学名家的理论成果,在继承古史研究法的同时吸收西方比较语言学的思路,提出了“史料学便是比较方法之应用”。他认为历史人物或者时间只有一个或者一次,但是对同一个人物或者事件的记载却在多处记载,在互相比较之下更有利于得出真头绪。傅斯年在历史资料校勘中也充分地运用史料比较法。一是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比较;二是中外史料的比较;三是官方史料和民间史料的对比;四是文字史料与口述史料;五是近人的表述和远人的记述;六是特意的记述和旁支末节的记述。[3]

2.思想史研究法

傅斯年强调思想和语言紧密相关,语言表达支配着思想并体现着思想形态的变化。其认为思想史的研究应以语言文字的研究为基础和前提,这一理论在《性命古训辨证》中得到充分体现。从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诸子典籍记载关于“性”和“命”二字,运用考据法,探寻字形背后的字义演变。而字义变化的背后也是思想文化的演进过程,以“性”“命”二字来论证先秦思想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对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性。傅斯年吸取了“春秋笔法”以及乾嘉学派音韵考据的精华,引入了历史发展的观点,系统论证了语音文字对于思想史研究的新方法,并付诸实践,成立了历史语言所,将历史学与语言学结合,取得了较高的史学成就。

3.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历史

傅斯年在历史学的研究中注重运用一切自然科学工具和方法,实现方法工具的延伸扩展。一是利用自然科学工具直接帮助历史学研究,包括考古挖掘中的科学规范,避免古文物和遗迹的破坏;二是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改造运用在历史学的研究上,包括统计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知识等等。同时其积极提倡,在史学研究中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局限于單一的学科领域方法,这一做法迎合了20世纪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潮流,开创了历史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郭沫若的史学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

郭沫若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历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辩证的历史学思维使得郭沫若在品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更加全面且客观。他还特别反对矫枉过正,反对史学研究的结果评价走向两个极端。例如对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争端之时,其认为无论是“中国本位”或者“西方本位”的文化论都有失偏颇,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立足于中国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秀因素,努力创造出新的时代文化。

在古史研究上,郭沫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将新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地下文物和已有的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起来,撰写出了学术巨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构建了唯物史观的古代文化新体系,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而这本书所持的史学方法论也是“唯物辩证论”。这也是其学术研究的鲜明特点和代表特色,也由此创建了中国史学的新方法、新理念,开创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格局和新视野。

2.跨学科研究法

郭沫若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积极运用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史学研究。其曾说:“考古学上的、文献学上的、文字学、音韵学、因明学,就我所能涉猎的范围内,我都作了尽我所能的准备和耕耘。”[4]他在古史研究中充分运用古文字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考释归纳对青铜铭文和甲骨文字的字形偏旁含义的解读,对商代时期的阶级关系和生产生活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掌握的医学知识对《史记》关于秦始皇的记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指出了书中记载秦始皇所得相关病症的现代对应医学症状名称。同时利用文献法,在已有的史料文献著作互相对比印证之下,窥见历史的本原面目;通过地下地上新旧材料的对比,得出富有创见的新认识和新观点。郭沫若在多学科方法的运用上取得了一系列史学成就,形成了跨学科的古代史学研究方法。

在近代史学发展历程中,史学家们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治史方法,以探求历史之真相和发展之规律。傅斯年注重史料的多样性,追求多学科融合的历史研究方法;郭沫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考据、音韵文字、医学生理等多种方法为史学研究服务。在史学研究方法多样性的背后,也存在着史学家们突破学科之间的障碍和隔阂,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的共性,体现了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一种思潮。

三、傅斯年和郭沫若史学方法异同原因之分析

(一)傅斯年史学方法形成的原因

1.传统教育的影响

傅斯年出身书香门第,其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其祖傅以渐曾在清朝顺治年间高中状元,其后傅氏家族以诗书传家,后辈子弟高中进士、举人、秀才等多达上百余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书香世家,受家族传统的影响,傅斯年也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5]童年时期的傅斯年受祖父的影响,对于儒学经典有着深厚的学习理解。后进入孙达宸先生执教的私塾学习,再加之祖父平时在家的教育,傅斯年自小就熟读大量的传统儒学经典,有着扎实的国学底子,这对于其成年后开展治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也影响着其以后的研究领域和发展道路。

2.传统史学的影响

进入北大求学后的傅斯年,授业恩师皆是刘师培、朱希祖、陈汉章等当时的国学大师。傅斯年在名家大师的教导之下,饱读历代名家经书典籍,探寻国学内在之底蕴。他的天赋与勤奋,也被大师所器重,成为章氏学派的追随者。对于清代的治学特点和学术风气表示了肯定,在傅斯年看来,“清代的学问,很有点科学的意味,用的都是科学的方法”。新文化运动之后,虽突破了旧国学的桎梏,但仍继承了其运用训诂、考据和音韵等方法从传统史学中的治学传统,达到其学术成就。傅斯年总结了历代治学之经验,合理地将他们融入自己的史学研究之中。

3.当代学人的影响

傅斯年的学术思想也受到今人学者的影响,包括蔡元培、胡适、陈独秀、王国维和顾颉刚等人。蔡元培执掌北大后,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方针,邀请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人执教北大,开创了北大治学新风气。傅斯年受蔡先生言传身教颇深,一跃成为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受到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的影响,对于王国维的语言学治史方法也颇为推崇。傅斯年对顾颉刚层累地造成历史的说法大加赞赏,认为其善于从间接材料发现新的史学观点。傅斯年从当代学者的思想中汲取了大量营养,为其学术道路增添了颇多助力。

4.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

傅斯年先生史学思想的形成也多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傅斯年留学期间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并借鉴相关学术经验。在其留学期间兰克学派为代表的西方旧史学派别虽遭受批判,仍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傅斯年吸取了兰克学派将自然科学引入史学研究的观点以及对于史料搜集与整理的重视,并评定其公正合理性的做法,将其融入自己的史学研究体系之中。不仅如此,傅斯年还针对中国语言学研究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足的缺点,专门学习了西方的比较语言学和实验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此来完善发展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体系,为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发展找到了合适的道路与方法。

(二)郭沫若史学方法形成之原因

1.传统教育的影响

郭沫若出生于四川樂山一个家庭氛围相对宽松的环境之中,父亲从事经商,母亲出身于没落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其幼年时代接受的多为旧式教育,而中学时代受到新学初创的影响,接受的教育多为新旧交替,但是传统的文化思想仍然对其有着重大的影响。但由于蜀地地处偏远,儒家文化在四川并非占据主导地位,而易学和道家文化在属地更为兴盛,加之郭沫若并未受教于名师,没有师承关系和派别的束缚,使得其思想有着个性和自由的一方面,在郭沫若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其在史学研究中不破不立,创新质疑的治学风格。

2.西学的影响

郭沫若在日本学医期间接受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科学训练,还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更为直接的学习了西方先进文化,将西方的进步思想与中国历史结合起来,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兼收并蓄,找到了正确的史学研究指导思想。他在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时指出:“在科学方法之外,我也接受了近代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辩证唯物论给了我精神上的启蒙,我学习和使用了这个钥匙,才真正把人生和学问上的门关参破了,我才真正明白了做人和做学问的意义。”[6]作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创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将近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运用于史学研究,开创了众多新史学研究方法。

傅斯年和郭沫若的史学方法有不同也有相似之处。归究其背后的原因大致是两人都处于社会变革的大时代,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同时在青年时代都前往国外留学,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很好的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学方法。

四、结语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注重史学的现实作用,发表了《新史学》《中国史绪论》等一系列史学著作,由此引发了史学界的学术动荡,拉开了新史学运动的序幕。在此背景之下,传统史学经历了一个改造重构的过程,出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史学派别和代表人物。傅斯年和郭沫若二人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们的治史方法各有侧重,但在具体的史学实践之中,又有着相似之处。包括在对史料的搜集整理方面以及具体的史学研究方法上,虽各有差异,但并非毫无共同之处,皆存在“异中同”的现象。进一步分析现象发现其背后是身处新旧交替的时代、中西文化碰撞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中西结合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史学研究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郭沫若著,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李泉.傅斯年史学方法论评析[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72-76.

[4]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历史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岳玉玺.傅斯年学术思想渊源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25-31+36.

[6]李国祥,张三夕.论郭沫若史学研究中的科学意识[J].江汉论坛,1988,(04):61-66.

猜你喜欢

傅斯年比较研究郭沫若
傅斯年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佚诗一首
傅斯年向夫人认错
反七步诗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