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应物五古“平淡自然”诗风浅论

2023-08-24李金梅

今古文创 2023年31期
关键词:韦应物

李金梅

【摘要】韦应物是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也是盛唐向中唐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之一,在唐诗发展史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韦应物诗作体裁丰富,但以五言古诗最为人称道,其五言古诗以“平淡自然”的主体风格显露于世。本文将最能代表韦应物创作成就的五言古诗作为研究对象,从选材、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对其“平淡自然”诗风进行分析。

【关键词】韦应物;五言古诗;平淡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1-004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1.014

樊鹏《编初唐诗叙》中言:“诗自删后汉魏古诗为近,汉魏后六朝滋盛,然风斯靡矣;至初唐,无古诗而律诗兴,律诗兴古诗势不得不废。”[1]446表明六朝出现的奢靡风气发展到唐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它取代了古诗,使古诗“势不得不废”。樊鹏的说法明显是片面的,大历十才子即创作五古诗,但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行渐离。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才子实为之述志。”说明此时五古诗创作追求华丽、辞藻,是当时社会“风斯靡”后的产物。

韦应物五言古诗创作却表现出不同于时代的另外一种风格。白居易《与元九书》评价韦诗曰:“近韦苏州歌行,才力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2]144可见时人对韦应物诗歌的极高评价,也反映出韦应物五言古诗的风格特点:高雅寓于平淡。韦应物五言古诗“平淡自然”的风格特点表现在其作品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选材、抒情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论析。

一、源于自然的選材方式

在大历诗坛崇尚技巧、艺术表现方面趋于雷同的背景下,韦应物五古诗选材都源于他亦官亦隐的生活环境,且大多融入自己的感受,感情真挚。

首先,韦应物五古写景,往往选取静态的景物,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价曰:“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3]646如:

庭树忽已暗,故人那不来。只因厌烦暑,永日坐霜台。官荣多所系,闲居亦愆期。高阁犹相望,青山欲暮时。

—— 《同德阁期元侍御李博士不至各投赠二首》[3]96

莫叹都门路,归无驷马车。绣衣犹在箧,云阁已观书。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晨餐亦可见,名利欲何如。

—— 《送张侍御秘书江左觐省》[3]223

庭树、霜台、高阁、青山、沃野等都是静态的景物,静态的景物营造出幽静的氛围,给人宁静祥和之感。第一首反映时已将暮,友人却迟迟不来,对友人的殷殷期盼之情溢于言表,但由于静景描写,将诗人的思绪和情感衬托得缓慢和平淡;第二首慨叹张御侍官职卑微,回乡省亲途中寂寞冷清的情景,转而描写江南水乡稻田丰收的景象,表达自己淡泊名利,企图归隐田园的心情,全诗写景如画,意境清新优美,感情恬淡自然。静景描写奠定了整首诗从容舒缓的情感基调,在感情上显得平和、波澜不惊。

其次,韦应物五古善于选取大自然中的幽静之景,“夜”“雨”“日暮”等等表现幽静、清冷特点的景物在韦诗中经常出现,如: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闻雁》[3]540

独向高斋眠,夜闻寒雨滴。—— 《秋夜二首》[3]411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3]87

高阁犹相望,青山欲暮时。—— 《同德阁期元侍御李博士不至各投赠二首》[3]96

韦应物很多五古诗题目中即提到“雨”,如《假中对雨呈县中僚友》《赋得暮雨送李冑》等,“雨”是诗人人生经历中忧伤情绪的折射,他经历了安史之乱导致的国破家亡,中年时又丧妻,接着又游宦在外,内心十分孤独。自然界的风雨很能反映他颠簸不平的人生道路,吻合了他凄凉的人生处境,因此“雨”这种意象得到他的偏爱。韦诗写雨,读来总使人感到孤独、冷清,这种感情是淡淡的,仿佛被雨冲刷过后,只留下淡淡的痕迹;“日暮”和“雨”一样,都是诗人情感世界的外化,但是韦诗中的“日暮”,不同于大历诗人借用此意象表现萧瑟、暗淡的环境和凄惨寂寞的思想感情,而是一种宏大、静谧的境界,表现诗人平静的内心世界;“夜”更是一出现就使人感到静谧、冷清,奠定了整首诗缓和平淡的感情基调。

再次,韦应物五古诗多远景描写,远景容易给人一种隐约朦胧的感受,感情上呈现出恬淡平和的特点。如:

芳节欲云晏,游遨乐相从。高阁照丹霞,飗飗含远风。寂寥氛氲廓,超忽神虑空。旭日霁皇州,岩峣见两宫。嵩少多秀色,群山莫与崇。三川浩东往,瀍涧亦来同。阴阳降大和,宇宙得其中。舟车满川陆,四国靡不通。旧堵今已葺,庶氓亦已丰。周览思自奋,行当遇时邕。—— 《同德寺阁眺集》[3]430

高阁、丹霞、旭日、嵩山、群山、二川都是旷远的景物描写。“高阁照丹霞”以下,写高阁登临氛雾廓清后所见,皇城宫观、嵩少群山,河洛众水、舟车阗咽,百姓安堵,一派繁荣景象。作者因景生情,流露出由衷的喜悦。景物描写从远处着笔,给人一种壮阔宏伟的境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隐匿其中,体现出真挚、从容不迫的特点。

二、亦曲亦直的抒情方式

韦应物一生随遇而安,处世上不执着于功名利禄,而是追求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状态,即使罢官闲居也表现得无怨无悔,这是一种散淡的人生境界,这就决定了他的抒情方式也是含蓄委婉、不张扬的。明代何良俊对其评价曰:“韦左司性情简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亦不减陶靖节。”这说明韦应物在诗歌风格上和陶渊明有相似之处,继承了陶诗“散而庄,澹而腴”的特点。[4]77所以韦诗表达情感,总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自然却让人感到无比真挚。

首先,韦诗很少直接抒情,往往借用某种景物,如:

白云埋大壑,阴崖滴夜泉。应居西石室,月照山苍然。—— 《怀琅琊深标二释子》[3]377

不复见故人,一来过故宅。物变知景喧,心伤觉时寂。池荒野筠合,庭绿幽草积。风散花意谢,鸟还山光夕。宿昔方同赏,讵知今念昔。缄室在东厢,遗器不忍觌。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泽。残工委筐箧,馀素经刀尺。收此还我家,还将复仇惕。永绝携手欢,空存旧行迹。冥冥独无语,杳杳将何适。唯思古今同,时缓伤与戚。—— 《过昭国里故第》[3]406

第一首虽为怀人之作,但并没有直接抒情,而是致力于详细地描写法深和道标两位高僧居住的环境,反映其面对悬崖而居,沟壑幽深,白云笼罩,清泉流淌,明夜映照,一派幽深凄凉的景象。通过环境描写,两位高僧超凡脱俗的雅趣不难想见,作者渴望隐居山林的思想也尽在不言中;韦应物的五古悼亡诗也是极尽委婉含蓄,如以上所引第二首,诗的前半部分写了诗人重游故宅,但却不见昔日故人。故宅花谢池荒幽草遍地,这使诗人联想到昔日故宅花草丰茂之时,还有人一同观赏,如今物变人亦非,只有内室中遗留的几件旧物。后半部分详写了故人遗留的物品,并且将其收起来带回家,想到与故人再也不能携手同甘,不禁感到孤独凄凉、伤心难耐,但又想到古今人同归于一死,这种悲伤的心情又冲淡了不少。全诗将庭院环境、室内旧物和诗人的感情交相融汇,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结尾悲伤的情绪也没有一涌而出,而是在抒发中有收敛,淡淡地流出表现在诗歌艺术上,即为简朴平淡的风格。

其次,韦应物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高尚的个人品德使他能时刻反省自己,勤于政事,简政爱民。清代词人贺裳曰:“韦应物冰玉之姿,惠兰之质,粹如蔼如,警目不足,而沁心有余。”[5]40《韦应物年谱》称他一生“为官十三载”,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担任地方官员的经历,使他能够深入了解下层百姓的苦难,但官职卑微自身又无能为力,所以只能到诗歌中寻求安慰。这就决定他部分反映时弊、民生疾苦以及渴望隐逸的诗歌感情是直白但有节制的,如: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癝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田里。—— 《观田家》[3]452

兹楼日登眺,岁月暗蹉跎。坐厌淮南守,秋山红叶多。—— 《登楼》[3]435

第一首直接写劳动人民遭受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结尾两句直接抒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但是直接抒情并不是情感毫无节制,而是朴素平和地流露,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三评价此诗曰:“韦诗至处,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4]77此诗与其七律“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一句在表达感情上是相似的,沈德潜评论此诗是“不负心语”[6]275,即说的是有良心的话,表明感情是樸实真挚的;第二首写自己登楼远眺所见的景物及感受,“秋山红树”,直接描写自然界美景如此,但自己却在时间流逝中蹉跎岁月,更加表现内心的无奈与落寞,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这样直接且具有现实性的抒情方式,有利于其五古诗“平淡自然”风格的形成。

三、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首先,韦应物五言古诗往往使用最常见、最朴素、最便于理解的词语,读来总给人一种不假思索,一时所见所感所思便作出一首诗之感。方回《瀛奎律髓汇评》评价曰:“不事雕琢和色彩,平淡质直,接近生活日常用语。平淡纡徐,优游善人”[7]1048,虽是评价其五律,也准确概括了其五言古诗语言特点。他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意在言外,却独具魅力,如:

今朝郡斋冷,勿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 《寄全椒山中道士》[3]173

这是韦应物五言古诗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最后两句,几乎被公认为妙笔之作。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评价曰:“结尾两句,非复语言思索可到。”[8]7沈得潜《唐诗别裁》评价这两句是:“化工笔,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6]62两人的评价是相通的,都认为这两句明白如话,不是刻意思索得来,但出乎意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诗源辨体》曰:“韦柳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9]124说明韦应物五古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娓娓道来,意蕴深厚,呈现出“平淡自然”的风貌。

其次,韦应物五古很少使用典故,如: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3]38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悼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3]86

所选两首通篇没有典故,“浮云”“流水”“秋山”“烟雾”“残钟”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语言,无晦涩之感,明白易懂。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语言与诗人的情感发展脉络是一致的。韦应物五古诗的朴实自然源于其通达开拓的人生态度,因为对外在的一切都保持一种看透、淡漠的心境,所以他很少有情感激荡的时刻,表现在诗歌语言上即古朴自然的风貌。反过来说,韦诗古朴自然的语言,符合其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也便于表达其平和、通透的人生态度。如:

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揆材各有用,反性生苦辛。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游鱼自成族,野鸟亦有群。家园杜陵下,千岁心氛氲。天晴嵩山高,雪后河洛春。乔木犹未芳,百草日已新。著书复何为,当去东皋耘。—— 《任洛阳丞请告》[3]72

先写自己在仕途官场上刚直守节,和上司不协调,于是乞假养病,并且对这种远离尘嚣的生活产生一种安贫乐道的心境。接着写嵩山、河洛的春日美景,表达著书无聊,渴望退隐的高洁情怀。整首诗所写都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的事物,基本上都是主谓结构且一韵到底,没有大起大落,所以读起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语言朴实而非绮靡,正符合作者超凡通脱的人生态度。

再次,韦应物五古往往运用大量的叠词。顾炎武《日知录》曰:“诗用叠字最难”,并以《诗经》《楚辞》和《古诗十九首》为例,但在最后说:“后人辞赋,亦罕及之者。”[10]407顾氏的论断显然忽略了韦应物五言古诗中叠词的大量出现及成就,韦诗中的叠词,不论是出现的绝对数量还是同一首诗中出现的频率,都高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如:

郁郁杨柳枝,萧萧征马悲。—— 《送馮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3]217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3]86

日日欲为报,方春已徂冬。—— 《答畅校当书》[3]322

泠泠鹍弦哀,悄悄冬夜闲。—— 《送郑长源》[3]328

韦应物五言古诗中的叠词,已经不再是《诗经》《楚辞》中单纯地拟声状物,而是营造一种境界,表达某种思想感情。“郁郁”一语双关,一方面描写杨柳茂盛之状,一方面表达诗人愁闷的心情;“萧萧”描写马声嘶鸣,表现环境的冷落凄清,为下文抒情做铺垫;“凄凄”直接写情,表现诗人悲伤凄凉的内心,“泛泛”看似写烟雾的虚无缥缈,实则暗含诗人认为自己命运飘摇,随风荡漾的身世慨叹;“泠泠”“悄悄”描写出鹍弦的哀怨和冬夜的寂静,更加衬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内心的不舍之情。叠词的运用不仅扩大了语言单位,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理解,还可以增加想象的空间,使诗歌节奏变得缓慢,有利于感情舒缓、委婉地表达,形成“平淡自然”的风格特征。

四、结语

文学史上一般认为,五言古诗以汉魏成就最高,到唐代即开始衰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大不如从前。韦应物却不为世俗影响,以五古山水诗最为著名,他的五古诗有“五言长城”之称。韦应物五古在选材上,倾向于描写自然山水、现实生活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在思想上,强调诗歌所蕴含的旨趣抱负,着重表现个人的内心情感;在语言上,善于运用质朴清淡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思想。因此,韦应物五言古诗在诗歌风格方面,已经和盛唐诗人的开阔外向区别开来,转向内心宁静世界的抒发,表现出“平淡自然”的主体特征。不光同时代的白居易评价其“自成一体”,后代严羽《沧浪诗话》也提出“韦苏州体”一说[11]57,王世贞《艺苑卮言》更是评价道:“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12]59在中国诗歌史上,以“平淡自然”风格著称的诗人不在少数,但是韦应物五言古诗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他的平淡自然正如白居易说的,是一种蕴含着高雅的平淡。

参考文献:

[1]樊鹏.编初唐诗叙[M].四库全书第1456册.

[2](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M].四库全书第1456册.

[3]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顾琳.别具一格的韦应物——蒋寅《大力诗风》中的韦诗[J].青年文学家,2020,(03).

[5]梅华.韦应物诗歌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6](清)沈德潜.唐诗别裁[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

[7](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陈怡.韦应物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J].人间,2016,(33).

[9]马自力.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清谈诗派批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04).

[10](战国)宋玉著,吴广平编注.宋玉集[M].集部经典丛刊,2001:407.

[11](宋)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2](明)王夫之.唐诗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韦应物
韦应物的雨
夕次盱眙县
“志切忧勤”的韦应物
——从酬赠、送别诗看乱世忧人韦应物
多姿多彩的树木
《韦应物 淮上即事》
韦应物的诗和远方
寄全椒山中道士
论韦应物的“京师情结”
韦应物在德宗一朝的诗歌创作分析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