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医文化研究

2023-08-24李艳艳崔兰海何成森

关键词:根据地医务人员红军

李艳艳,崔兰海,何成森

(1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 安徽医科大学 法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片热土上,中国共产党创造了“28 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革命文化。红医文化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优秀传统医学文化精髓、汲取现代西方医学先进理念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开展革命根据地红医文化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总结党的百年卫生事业发展成就和规律,传承红医文化、弘扬红医精神,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学生教育、推进健康治理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医文化发展历程

在世界近代发展史中,红色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象征。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人民军队称为“红军”。“红色医生”“红色军医”在革命早期被简称“红医”。随着革命事业的推进,军医班、调剂班、看护班、保健班等相继开班,报刊媒体继而出现“红色医疗专家”“红色医务工作者”等提法。可见,红医是在党的领导下具备革命信仰、活跃在战斗一线、护佑军民生命健康的红色医务工作者,其中具有党员身份的医生是其中坚力量[1]。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建立了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医文化体系。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在根据地建立初期,极少数红色医生开始出现,个别医院建立并开始为广大军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少数物质形态的红医文化,如红色医生、红色医院等初步生成。1927 年12 月至1929 年秋,红军诞生之初不断开展游击战斗,医治伤员、保障部队战斗力成为当时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当时医务人员较为缺乏,基本运用中草药和土单方医治伤病。“扁担医生”“游击医生”经常到村镇为群众看病,逐渐形成伤病员比较集中的临时医疗点。1929 年夏,林之翰、戴淑先一起在刘家园(今属红安县七里区)建立红军医院,虽然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及设施建设不到位,总体力量和水平不高,但是为部队行军减轻了伤病员随行的负担[2]。从而加强了红军战斗力,促进了根据地建设,为后续红医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展阶段。红色医疗资源发展出现燎原之势,红医人数及医院建设迅猛发展起来,物质文化激发了制度文化的构建。1929 年秋至1930 年夏,鄂豫皖边区的三块革命根据地与三支红军形成了统一的领导,红军的战略战术由朴素的游击战发展到系统的游击战,战争规模不断升级扩大,红医事业发展成为现实需要。1930 年夏,遵照党中央“应该设法建立自己的军医院”的指示,刘家园红军医院迁往箭厂河,开始扩建“鄂豫皖红军后方总医院”。这时期较为巩固的后方根据地为红医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斑竹园红军医院、丁家埠临时医院、石家河红军医院等后方军医院相继建立。前方医院建设方面,红三十一师、红三十二师先后将师部医务室扩建成师医院,从而实现了伤员分级救治。鄂豫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制订了《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政纲》,第十二条“建立养老、育幼、保护残疾等事业”的规定成为根据地文化制度建设的早期雏形。

3.成熟阶段。1930 年夏至1932 年秋期间,红军进行战略调整,由游击战发展到与广泛游击战相结合的运动战。根据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红军战士伤亡抚恤条例》《优待医生暂行条例》等一系列规定,政策鼓励中西药品贸易,促进劳工保护和社会福利。同时制订发行《卫生读本》,开展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群众性卫生运动,进一步推动红医文化的持续性发展。鄂豫皖红军后方总医院建成并迅速发展,人员设备更加充实,医疗质量大为提高。总医院下设院务部、政治部、医务部、经理部(处),通过开办红色医务培训班来培养卫生技术骨干。豫西南红方军医院和皖西后方军医院顺利创建,条件较好。红军医院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后方有总医院、分医院,前方军、师有医院,团、营有医务所[3],连队设有“卫生战士”(或“卫生兵”),各级组织建制较为完备,红色医务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在这一时期内,物质性的红医文化如医院、设备及医务队伍,制度性的红医文化如宣传资料、医学教育资源及管理制度等达到了巅峰时期,呈现出形态上的丰富性、发展性和创新性。

4.持续发展阶段。从1932 年秋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主力实施战略转移。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提出“驻进山头,杀尽牛羊,见黑(即人影)就打,鸡犬不留”的反对口号,根据地人民惨遭蹂躏,医疗卫生事业遭到极大破坏。1936 年后,医务人员不断减员,医疗技术力量愈来愈薄弱,衣食、药品几乎没有来源。很多医院处于无后方的游击状态,不得不化整为零,依靠群众自发组织便衣队在深山野林里办起“山林医院”安置治疗伤员,成为红色医疗卫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在此时期,物质形态的红医文化破坏严重,红色医务人员惨遭杀害,红色医院等被敌人夷为平地;组织体系惨遭破坏,制度文化无法落实。红医文化的坚持发展转变为以红医精神为支撑的人民战争的模式展开。

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医文化的基本特征

鄂豫皖根据地红医文化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体系,在形式上大多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为载体,在内容上大多以适应“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需要为主题,在功能上则主要发挥保护生产力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作用。

1.鲜明的政治品格。第一,革命性。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医文化,在性质上属于在革命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实践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4]根据地红色医务人员接受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影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能够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崭新的新中国。例如,胡明政、邵达夫、张克彬等同志从苏联回国后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服从党的安排来到艰苦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展工作;戴淑先、周吉安、刘典初、吴子南、刘子凤等原是当地较有名望的医生,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锻造了“生为革命,死为来人”的人生观。

第二,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根据地时期虽然战争形势紧张、环境恶劣艰苦,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确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原则。红色医务人员坚持“革命的人道主义”与“人民情怀相结合”,提出“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针。[5]为了方便群众看病,苏维埃政府积极创办了一系列地方医院,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需求。组织军民开展卫生运动,取得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胜利,保障了根据地军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些医药卫生战线的探索和实践坚持人民立场,遵从了人民利益诉求,植根于人民革命事业中激发人民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人民性原则的重要体现。

第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6]根据地红医文化作为一种革命文化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年代所创建的,也是在推进人民医疗卫生事业中诞生的。它的产生是源于医治伤病员、保障部队战斗力的革命斗争实践的迫切需要。红色医务人员认真落实党的卫生工作政策方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根据地建立了红色医院和医务学校,自主筹集研发药品,创办了药品加工厂,开展了卫生防疫运动,开启了我国红色卫生事业的奋斗之路,是为创建崭新的人民卫生事业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它的持续发展更是广大红色医务人员和群众艰苦斗争、促进红医文化传承和转化的重要实践,产生了系列物质性、制度性和精神性的红医文化成果,促进了军民健康,提升了红军战斗力,提高了根据地生产力。

2.高度的专业素养。第一,融创性。与国民政府主导废止中医的主张不同,根据地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体现出中西医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态势。根据地坚持用中西医治疗重要方针,大力吸收和培养中西医人才,积极克服缺医少药的重大困难。直到1929 年5 月创建了第一所红军医院——黄安(红安)紫云区刘家园回龙寺红色医院,才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中医中药和完全游动的救治方式,标志着向中西医结合、伤病员住院治疗新阶段的转变。[7]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必然是中医现代化。中国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体系相互交叉和融合,为找准传统医学创新的现实路径、将传统医学文化发展推向历史新阶段提供了借鉴和经验,进一步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据地红医文化的开拓和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医疗卫生事业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伟大探索,在提升根据地军民健康水平和红军战斗实力的同时,为新中国现代医学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道德性。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教育下,根据地医务人员阶级觉悟高,时刻关心红军战士及根据地人民的健康状况,在救护工作中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以致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秉承“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宗旨,给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兄弟姐妹般的友爱。在鄂豫皖根据地,医务人员十分缺乏,他们既是医生又是看护,既是担架员又是宣传员,即使困难再大也会想办法完成任务。在红四方面军转移后,几十人的医务工作者完成了近千名伤病员的救治和安置工作。医务人员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高度的责任心,形成了与伤病员之间生死患难、团结友爱的医患联盟。这种高度负责、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得到了军民的拥护和认可,构筑了医患同心的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为当代医患关系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借鉴。

3.优秀的革命传统。第一,艰苦奋斗。鄂豫皖边区交通、文化教育落后,广大农村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情况比较严重,人民群众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党和苏维埃政府创办了红军医院和地方医院。广大红色医务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定信念,胸怀全局,攻坚克难,培养壮大卫生队伍,开展群众卫生运动,为广大红军和群众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1932 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以后,根据地进入了异常艰难的岁月。医疗条件更为艰苦,药物奇缺,医务人员多用食盐水或涧水清洗伤病员伤口,用南瓜瓤敷伤;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让伤病员忍着剧痛做手术。医院经常在深山野岭流动,医务人员随时有被捕和遭杀害的危险,不少医务人员为此献出了生命。在这种严峻的斗争环境下,红色医务人员始终以坚强的革命意志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救死扶伤,对巩固和保障红军的战斗力和广大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团结奋进。在红医队伍组建过程中,根据地红军医院会自行培养卫生人员,同时吸收民间散布的中医、中药人员,或者当地较有名望的医生,国民党队伍中的起义或者被俘人员加入革命队伍。[8]他们思想先进,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成为红医队伍的主要力量。在卫生人才紧缺时期,发动广大群众加入看护队伍,充实再生卫生力量。在持续发展阶段,更是依靠群众组织完成了医疗救护工作。尤其是针对根据地传染病防治工作,党坚持把预防第一与群众运动有机结合,制订卫生计划和工作条例。在群众开展卫生运动中,党带领广大红色医务人员指导广大群众改善住房条件,改进环境卫生,提升饮食安全,改良生活习惯,改变封建陋习,减少环境因素的致病危险。可以说,根据地红医文化正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是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自觉的伟大实践,成就了人民团结胜利的历史必然。

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医文化时代价值

1.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历史参照。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有着更高的向往和追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健康更成为了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和应有之义。然而,快速增长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重技术轻关怀、重疗效轻沟通等误区的存在,成为医患纠纷高位运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重要因素[9]。在根据地艰苦的岁月里,红医文化所阐释的医患同心、团结奋斗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生动地诠释了构筑医患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以及价值共同体的条件、途径和重要载体。这为和谐医患关系研究和医学伦理学理论探索提供了文本,也为医院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提供了实践教学基地。其中蕴含的红医精神更是成为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

2.开展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丰富资源。红医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融合了民族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医疗救治文化、医学教育文化。其中蕴含的红医精神更是革命年代红色医务人员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专业技术、工作作风的重要体现,为涵育新医科人才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补给与浓厚的人文熏陶。发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医文化资料,传承伟大红医精神,可以为医学人文教育创新发展注入厚重的历史力量,进一步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创新发展,提升医学生专业人文素养的宽度、高度和温度。传承红医文化,弘扬红医精神,推进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构建思想性、全面性、科学性等优势引领的“三全育人”专业化教育新模式。

3.开创健康治理新格局的思想利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决策,顺利开启了健康中国建设新征程、全民健康新时代。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健康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10]伟大抗疫精神正是红医精神血脉永续、守正创新的历史转化与时代发展,是红医精神生成、演化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加强应急反应和救治能力建设,强化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支撑保障;增强了我国在重大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方面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造就了一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和重大疫情防治领域的开拓型专业骨干人才;[11]改变了碎片化的卫生健康治理模式,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应对重大疾病(特别是新发传染病)和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保障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有效开展。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红医文化是我们党领导广大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期所创造的一种新型革命文化形态。它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着党领导下红色医务人员的革命理想、精神追求、价值导向、鲜明品格以及道德人文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能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营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具有震撼人心、塑造灵魂的作用”[11]。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红医文化的载体作用,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平等、公平思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公民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根据地医务人员红军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提高医务人员英语水平的主要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