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2023-08-24章洪丽

关键词:政治思想信息

章洪丽

(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技术变革、技术更新以及技术成果转化不断加快,这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在这样的形势下,积极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性变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化、因势而新,有效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发展障碍,为其信息化、科学化、精准化赋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态势

随着大数据在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大数据技术的影响,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1.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第一,教育主体的弱化性。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掌控教育的全过程,对教育客体来说是权威的,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不容置疑的,占据着主动地位。现如今,信息技术提供了越来越宽泛的接收各种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查询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以文字、音频、视频等立体化形式呈现出来。教育客体曾经搜索或浏览过的类似主题,系统通过后台数据技术以及推荐算法的运用会自动推送给教育客体,这种便捷和变化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系统地掌握某些方面的知识,都可以成为“专家”,都可以是话题的主体,都可以自主地表达、展示自己的专长,从而就会出现某些方面教育客体比教育主体了解的多、知道的多、掌握的多的情况,导致教育主体的权威性降低,呈现弱化性的特点。

第二,教育客体的双重性。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教育对象是00 后,他们是在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也是受数字化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代,他们能较好地适应并生活在虚拟的数字化生存空间内。虚拟的网络空间具有连接性、平等性、匿名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育对象在网络虚拟空间内所表现出的思想和行为与现实环境中所展现的思想和行为有所差异,甚至“判若两人”,这种差异是教育客体在不同场域和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1],也是他们真实情况的一种表现,甚至在虚拟网络空间当中能够放下现实空间内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直接表达出来,这就是思想行为在现实与虚拟中一体两面的具体体现,他们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

第三,教育环境的超时空性。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环境是一个互通互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它已经超越了现实物理空间上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自由、自主,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互动,这种超时间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方面表现得更加灵活;另一方面超越了地点的限制,教育主体和客体双方只要都在网络环境中,彼此就能够通过各自终端设备进入网络空间,实现了从原来的面对面到现在的线对线。这种特性能够随时随地满足教育客体的现实需求,有利于促进教育覆盖面的扩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2.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大数据时代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数据量大,各类信息数据量呈现暴发式增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数据,可以先通过智能的算法、超强的数据处理平台以及数据处理技术来处理数据,将数据中的无效或低价值数据进行筛选和排除,然后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方式实现数据的高速交换和传播,实现有效数据信息的共通共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充分提炼大数据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数据价值化处理获取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数据信息,为其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料。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依据更加科学。大数据时代,教育客体每天都会通过移动设备终端在网络环境中利用大量的时间浏览信息、收集资料、沟通交流、休闲娱乐、消费购物等,这会产生海量化的数据信息。教育主体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教育客体产生的浩瀚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全面、客观地了解掌握教育客体的思想、行为等动态和循行轨迹,分析找寻有效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性,通过对比分析,特别是异常数据进行关注,发现数据背后的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这为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施教方法、施教内容等教育决策提供科学化、可视化的依据[2]。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更加精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考虑的是整体性,大多从教育客体的共性考虑,对个性方面的内容兼顾不够,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而在大数据时代,教育客体个性方面的需求从技术角度可以实现监测和预测。通过网络数据平台,对海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即对教育客体学习、生活、行为等轨迹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需求,有效区分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实际需求,为不同需要的教育客体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随着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其蕴含的优势和价值也越来越凸显,其正在逐步引领社会各个领域发生革命性变革,也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在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现实困境。

1.思维困惑——教育者自身大数据的思想意识不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从行动上进行积极推进。因此,数据思维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待大数据的观念态度尤为重要[3]。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有些教育者对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工作,是客观可量化的具体数据,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育人工作,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情感丰富的学生,量化的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温度,甚至已掌握的学生数据信息,比如学生图书馆借阅情况、食堂打饭数据、超市购物数据、学生考试数据都不能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同时对数据资源共享有抵触情绪,即使数据闲置浪费也不愿意承担数据共享可能带来的风险。教育者主观上数据使用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数据价值在精准思政工作方面的意义,从而制约了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发展。

2.人才困惑——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专业人才不足。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实际上就是把数据技术融会贯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借助数据技术完善、发展、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教育者具有较好的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和能力。但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掌握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融合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少之又少。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现实工作的需要对信息数据处理有所涉猎,但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自身的数据素养比如数据思维、数据知识、数据应用和数据伦理等方面有待提高,而涉及到专业性更强的比如数据收集、分析、对比、筛选、算法和规则的设定等等就更力不从心了。大数据技术包含教育学、管理学、思想教育、计算机应用、应用数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4],高校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工作实际。

3.实践困惑——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程度不高。大数据技术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智能数据处理加工,有效地将海量化的繁杂数据进行提取并通过智能算法进行专业化的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数据资源的数据价值,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事实上,教育者由于掌握的数据技术不够,导致融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地采取教育引导的方式开展,采用类似数据技术这样的技术手段较少,甚至片面地认识数据思政或者单纯地认为就是学生教育管理的数据化应用,结果导致不敢用、不会用、不善用的情况。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数据信息壁垒,各部门掌握的学生数据都是孤立的、分散性的,只在所属部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此外,因为没有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单纯的数据共享会涉及暴露隐私等方面的问题,各部门不愿承担信息共享的风险,彼此之间的协同配合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影响教育者对学生数据的全面收集、整理以及后续的可视化分析。

4.技术困惑——大数据应用的技术保障与伦理规范不完善。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一项技术工作,它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要求,它是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知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然而在实际中存在着技术上的困惑和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的收集、整理、筛选较为困难。数据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两种数据在收集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导致数据集成时存在失真的可能性[5]。同时,学生在网络空间内形成的视频信息、行动轨迹、文本内容等方面的非结构化数据虽然有利于精准思政工作的实施,但是这部分数据不是那么容易被组织或格式化的,通过对非结构数据的筛选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数据需要教育者进一步的甄别,甚至需要技术人员的专业辅助和协作;二是技术伦理上缺少伦理规范。数据信息的获取过程自然会涉及到个人的数据信息,这就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6],那么在实际工作中获取个人信息到什么程度比较适宜?教育者是否会泄露相关学生的信息?是否有相关的安全保障体系避免发生信息泄露?这些相关内容还没有统一标准的数据信息伦理使用规范或制度进行约束。

三、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遵循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之需、自身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两者融合的意义所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

1.把握数据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性的有机统一。大数据时代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切皆可数据、一切皆可量化。我们通过掌握的大数据信息进行量化处理分析,可以有效掌握教育对象的相关特征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教育对象进行针对性甚至是符合教育对象个体需求的一对一教育服务。但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要始终明确所掌握的大数据信息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育对象的,他们具有情感性和能动性,客观冰冷的数据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教育对象的相关信息,我们还需要透过技术手段处理分析数据背后所蕴含的人的特点和特质。因此,在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育的温度,始终把握和挖掘数据中所蕴含的“属人性”[7],将客观掌握的数据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确保客观数据能够与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同向同行、有机融合。

2.把握数据化教育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环境特点就是网络化、信息化、数据化,因此,数据分析与有效应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教育主体如何从大数据思维出发有效选取数据、积极整合数据、进而客观分析数据,最后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到教育客体上是当前工作的一个新方式。新的方式方法的产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但其无论如何发展变化最终都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教育方法能有效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目标又为教育方法指明了方向,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以,我们在大数据深入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效把握两者的有机统一。

3.把握大数据特质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有机统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同步并行发展的特点,数据化确实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地追求数据,把各种教育信息都“量化”来处理,这既不符合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需要,也不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大数据深入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大数据的特质,这包括大数据发展演变的规律、数据的量化增长、数据低价值密度等,有效把握数据的特点才能科学、客观、辩证地看待和应用数据,才能真正发挥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价值。同时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就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的具体规律,比如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其核心就是要把握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规律,要充分认识到数据时代这种网络环境的变化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对掌握的数据信息进行客观预测和数据画像,并且要结合教育对象接受教育信息的规律,两者同时兼顾,共同服务于帮助教育对象更好地成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四、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大数据技术嵌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在当前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要从实践的角度不断探索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发展提供方法。

1.强化数据意识,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数据技术引发各领域思维变革的同时,也为各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此,要把握数据时代这一新的机遇,积极转变思维,强化数据意识,与时俱进地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工作思维[8]。在工作中要开拓思路、拓展思维,始终树立数据意识,要有获取的某些信息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引导学生的重要资源的觉知,不断强化对数据的敏感度,注重数据的挖掘和捕捉意识,特别要关注横向数据等相关数据的关联性,比如,学生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类别发生变化,突然关注抑郁症、自杀方面的心理书籍,那这一信息要与他最近是否有过心理咨询,是否发生家庭矛盾、寝室矛盾、家庭变故等信息横向关联。同时注重数据的分析意识和预测意识,有意识地采用数据量化分析的方法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动态,并结合学生当下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生活状态,进一步全面、客观、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整体状况。与此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各类已掌握的数据的应用情况,并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优化完善教育内容,提供精准化的教育供给,为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不竭的动力。

2.强化专业能力,构建复合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变革,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要通过人才引进以及培养培训等多种方式建成一支具有完备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方面,积极选拔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实到队伍中来,通过专业人才的引导和工作配合不断强化队伍的大数据应用能力,构建一专多能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大数据技术的业务培训,针对目前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专题大数据业务理论培训和应用培训,包括大数据的基本理论、处理技术、信息采集和筛选以及如何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挖掘数据、利用数据价值针对性开展个性化教育等。

3.强化资源共享,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数据平台。数据是基础,是获取教育信息的重要渠道。数据资源越丰富,对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精准化开展越有帮助,因此,要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获取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信息,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高校可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学校信息中心为依托,构建集数据采集、存储、共享与应用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数据平台。信息中心作为中央枢纽,从学校各个部门和单位抓取数据信息,汇集成大数据平台,打破原有的数据壁垒,畅通数据信息获取渠道,形成数据资源库,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在此基础上,信息中心数据平台对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建立共享的数据整合平台,将获取的各类数据进行数据转换、有效筛选,来不断提高有价值数据的利用率,并针对教育者需要用的数据以及关联数据进行权限分配设置。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抓取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心可以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学校各部门数据信息的管理和联动机制,实现数据的同步更新与交换对接使用,确保数据的即时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教育内容实施等方面提供数据依托和支撑。

4.强化人本理念,完善高校应用大数据技术融合路径。在大数据逐渐普及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获取的数据信息多数都是由电子设备智能完成的,数据信息的主体往往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采集了个人的数据信息,结果导致在数据的挖掘、使用以及具体权限方面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甚至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大数据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为数据共享应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大数据采集和使用规范,从制度上确保大数据应用的合法合理。从权、责、利三个层面明确数据的使用规则,对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访问权进行具体设定,使得数据信息从最初的采集到共享、分析、应用等方面都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另一方面,数据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的。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成长需要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数据挖掘和应用当中如果涉及到个人隐私方面的内容,势必会影响教育的初衷,因此,要进一步规范信息数据保护制度,明确数据的产生者具有知情权、数据的使用者具有保护权,对数据的适用范围、使用时间和地点要有具体使用要求,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特点。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信息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