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医精诚》“生死观”四个辩证关系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023-08-24李新军

关键词:生命体医者人类

李新军

(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生与死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严肃话题,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正确的生死观是树立正确生命观的关键。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认真对待生死问题,那么人生幸福、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将无从谈起。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蕴含丰富的哲学与人文思想,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对生死观的理性认知对当代大学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死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一、《大医精诚》中个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启示

《大医精诚》从个人与自然辩证关系角度提出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共存的生命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有三个方面的启示。

1.树立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念。第一,尊重生命要明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医药文化以“天人合一”作为疾病的指导思想,这种价值观念渗透到孙思邈的生命观之中,孙思邈认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人与动物在爱惜生命上是一样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命观直到今天一直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1]系统论认为自然与人类、各物种之间都有着复杂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整体特征包括系统内部的不可分割性与关联性两方面。生命体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关联,自然界在整体上呈现和谐状态。大学生要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道德情怀,并将这种朴素的情感转化为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

第二,尊重生命应当敬畏生命。《大医精诚》中称:“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杀害动物生命来延长人类生命,那么离生命的本义更加遥远。因此,尊重生命应当敬畏生命。老子曾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系统论认为一旦物种之间、物种内部的平衡被打破,事物的局部变化能够引起系统整体的变化,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人类生存和发展就失去基础。法国哲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称:“伤害生命、毁灭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就是恶。”[2]敬畏生命才能珍惜生命,没有敬畏之心就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者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就会随意破坏规则、践踏法律。大学生要让敬畏生命的观念内化于心成为道德品质,认识到所有的生命都是可贵的,以敬畏和谦卑的态度对待各种生命,改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2.深化生命平等的认知意识。第一,理性认识自我需求。人类要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的需求,必须要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深入地思考并处理双方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和顺应自然。当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肆意对自然界改造时,自然界的自由发展受到人类的挤压和扭曲,也会极力反抗和自我保护,最终反噬人类自身。因此,大学生要明白:一是人类可以通过从自然界获取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但是这种获取必须要有合理性,不得随意剥夺生态系统中其他生命体的生存权。二是当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伤害某些生命体时,应注意程度和方式,避免给生命体造成无谓的伤害和不必要的痛苦。《大医精诚》中称:“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即像虻虫、水蛭之类,从市场上买死去的用来入药。三是当人类不需要为生存而改造自然时,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能为了贪婪的欲望或个人的私利去伤害动物。

第二,尊重其他生物体同等权利。孙思邈信奉道家学说,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命既然本于自然,那么各种生命体都是平等的。阿伦奈斯生命平等中心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都拥有和人类同等的权利。人类和其他生命体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平等一员,人类应当和其他生命体和谐发展、友好共处。孙思邈认为鸡蛋混沌未分,还没有表现出生命性,但也要在大段要急之处隐忍而用之,表现出对生命同等权利的尊重。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顺应生命体的本性,不去干扰、破坏动物的栖息地,不去捕捉、驯养它们,尊重它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让其他生命体按照自己的生命周期繁衍生息。对被人类偷食的野生动物自己拒绝食用,并劝阻身边的亲人朋友拒绝食用,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身。

3.形成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感。第一,理解生命的重要性是善待生命的前提。大学生要深刻理解所有生物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从生态角度来看,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加强对濒临灭绝动物的保护,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从伦理角度来看,生命值得善待,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奇迹,生命创造了精彩纷呈的世界。人类虽然在生命进化中处于最高位置,具有最高的智慧和能力,但是并不能成为人类主宰其他生命体的理由,反而意味着人类对其他生命与自然有着更大的责任。《大医精诚》中称:“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意即完全不用虻虫、水蛭等生命活体,这是大智慧的人,是我比不上的;从价值角度来看,其他生命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人类衣食父母的主要来源,在经济、药品、服饰、食物、审美等诸多方面体现出特有的价值。

第二,赋予其他生命体相应的道德关怀。善待生命就是要正视其他生命体应有的权利,赋予其道德地位与道德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生命体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示其对生命的珍视,根本不管它们周围是否有人类存在。”[3]孙思邈强调“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即损人利己,生物尚且以此作为祸患,何况是人呢?人类对其他生命体、对待自然应当具有悲悯之心,悲悯不是“可怜”,而是一种高尚的胸怀,是对所有生命体的敬重,透射出人性的光辉。人类如果对弱者没有同情和怜悯之心,也就不会同情和怜悯人类自身。一个对动物有爱心的人,同样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善待生命的道德关怀有助于熏陶心灵、陶冶情操,促使其健康成长。

二、《大医精诚》中个人与他人辩证关系的启示

个体生活在群体中,个体的生命、生死都与他人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大医精诚》从个人与他人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正确看待生死问题,强调在关爱他人、弘扬友善、相互理解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对当代大学生有三个方面的启示。

1.关爱中增添生命的温度。第一,关爱让生命在交往中充满活力。《大医精诚》中称:病人“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医生只能有同情、关爱的情感,不能表现出不快。面对患者,大医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力以赴地展开救助。《大医精诚》中展现了大医者对患者的关爱之情,关爱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增添了生命的温度。关爱伦理指出,一个人与他人联系越多就越有自我,个体处在网络中心向四周散发,网络范围越大、接触面越广自我价值就越大。关爱是人的心理和谐与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可以让个体学会如何关注他人,感受他人的需要产生动机换位,并力图带领他人走出困境。关爱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主流价值之一,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每一名大学生都要树立“关爱意识”,主动关爱身边人,关注家事国事,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用关爱这种简约、高尚的生活方式和幸福观,让生命在实践中进入更高的境界,让生命充满活力。

第二,关爱让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大医精诚》中称:诊断疾病,治疗患者要“至意深心”。即用最大的关爱“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医者的生命价值体现在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对当代大学生有三点启示:一是关爱不仅是一种关系,更是一种能力。关爱者必须具备照顾他人、帮助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虽然天生具备,但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够完成关爱。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才能给予需要帮助的人更多更好的关爱。二是关爱是一种责任。“至意深心”表现出大医者对患者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样,大学生要在关爱关系中树立责任意识,与被关爱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个性、特质、情感、经历等,让关爱恰到好处,防止被关爱者受到主观与客观的伤害。三是关爱具有价值性。关爱不仅是品德、是境界,亦是体验,是个体对事物意义进行的自我情感重构。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但是每个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关爱的目的不是索取、期待对方回报,而是坚信自己的价值。大学生能够在关爱对方中获得对生命无价的认知,在给予对方中体验到充实与幸福,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2.友善中拓展生命的广度。真正的友善交往是以利他为目的,有可能会随带利己,但动因一定是非功利的。从个人私利出发的“友善”行为,实质上就是“伪善”。

第一,摒弃唯利是图的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让个别大学生迷失方向,经济学“凡勃伦模仿效应”在校园中不断出现,少数学生盲目攀比、沉迷物欲。在人际交往中带有功利性色彩,用利益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情被有意识地忽视。在目标追求上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患得患失于蝇头小利,忘记对他人和社会应该做出的贡献。即使暂时得到小利,物质上的满足弥补不了精神上的空虚,也难以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大医精诚》中称:大医者到患者家中,即使“纵绮罗满目”,也不要左顾右看;“珍羞迭荐”,食之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孙思邈特别强调:大医者“不得恃己所长”,惟利是图,“专心经略财物”。不能因为别人有钱有地位,“处以珍贵之药。”因此,大学生要摒弃惟利是图的思想,不把追求财富放在第一位,多为别人着想,以诚相待、以心相交,做到有情有义、重情重义,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涵养,而且还能收获更多友谊,沐浴友情的温暖与润泽,拓展生命的广度。

第二,反对自我吹嘘的行为。《大医精诚》中提出:大医要真诚地对待病人,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即不能在人命关天的事情上沽名钓誉、吹捧自己。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不得“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大学生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得自吹自擂、贬低他人、抬高自己,而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谦虚谨慎不是消极的自我评价,而是积极进取的表现,是把成功的志向埋藏在心底,默默向着目标奋进。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心理资本概念,即积极的心理力量。谦虚谨慎不仅让大学生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且可以维持自己内心的平静,提高心理资本,让生命充满幸福感。

3.共情中厚植生命的深度。《大医精诚》中提出:“视疾若己”“推己及人”的共情理念。即站在患者的角度,与患者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个体意识较强,加以网络世界的“众星捧月”,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中心主义割裂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难以顾及他人的感受,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大学生要客观全面地审视自己,清晰地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愿望。认识到个人不是孤岛,个人与他人紧密联系、息息相关,自觉摒弃自我中心主义。个人应当主动与他人加强情感交流,注重他人的情感体验,从而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荷兰动物学家弗兰斯·德瓦尔认为,共情是让人们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粘合剂”,让每个人与他人产生联系。

第二,学会换位思考。《大医精诚》中分别用自己和亲人作为换位思考对象,一是用自己作类比。“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即看到他人饱受疾病的痛苦,就像自己一样。要像关心自己生命一样关爱他人生命。孔子曾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5]二是用亲人作类比。即“若有疾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大医精诚》中将“能近取譬”对象从自己扩展到亲人,意即像关爱亲人的生命一样关爱他人的生命。大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善于能近取譬,将关爱的对象推及到亲人、社会与国家,在共情中营造心心相融的和谐氛围才能厚植生命的深度,收获幸福精彩的人生。

三、《大医精诚》中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启示

《大医精诚》中认为个人应当不断提升自己,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才能体现出自身生命的社会价值。

1.提升自我,深化生命责任认知。在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上,首先要提升自我,深化对社会、国家生命责任的认知。孙思邈在《论大医习业》中要求医者必须“涉猎群书”,读“五经”“三史”、《内经》等,方知仁义之道、古今之事、慈悲喜舍之德。

第一,大学生要有进取意识。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人类不是对生命无所作为、听天由命,而是积极支配自己的生命,其中进取意识是生命意识的最高追求。人需要积极进取、提升自我,才能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大学生要明白进取意识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中进行积累与观察、分析与思考,并深化生命责任的认知。

第二,认知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大医精诚》中的案例深刻地揭示这个道理:有个自大的学医者,读了三年的方子,认为天下什么病都可以治。进入临床实践三年,才知道病情复杂多变,有的病没有方子可用。大学生要明白:提升自我、深化生命责任的认知过程是“实然—应然—新实然—新应然”的螺旋式上升,不是直线上升、一蹴而就的。在“实然”与“应然”的不断转化中,大学生通过自省、坚持、进取不断提升、不断超越,《礼记·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认知的深化个体才能突破现实、实现理想、创造辉煌,达到生命新的自我建构。

第三,大学生要具备内省与批判的能力。内省与批判是推进生命责任认知深化的动力,生命责任螺旋式上升认知中,后一个应然对前一个实然的否定就是个体的内省与批判。《大医精诚》 中提出:“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大医者要对自己进行内省与审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内省与批判、否定与重构,才能深化对生命责任的认知。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有批判精神从事学习。”[6]因此,大学生要培养进取意识,不断地内省与自我批判,深化生命责任的认知,为未来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聪明才智打下坚实的基础。

2.勇于担当,践行生命责任行为。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的责任意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无数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大医精诚》 中称: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强调了大医者的胸襟与抱负。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价值观在人的生命中有着重要地位,是一个人的灵魂和内在财富的体现,决定人生方向。价值观的标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但是肩负社会责任、不负青春韶华的价值观却是一脉相承的。当代大学生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的基础上明确责任动机和责任心态,在奉献社会中寻求自身生命价值所在。

第二,提升生命价值的实现能力。任何人要想有所成就都离不开勤奋努力,想成为大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大学生要想展现才华,承担起社会责任,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锤炼、在思考中成长,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培养广泛兴趣,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才能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才能让生命价值得以实现,才能让生命之光照亮他人、照耀社会,才能成为有能力、有本领、有担当的接班人。而不是在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中虚度青春,让生命的价值暗淡无光。

第三,创造个人的生命价值。大医者凭借医术和爱心创造一个个生命奇迹,为患者点亮生命之光,彰显生命存在的意义。大学生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个人集合体,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场域。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勇于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将自我生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积极发挥自身力量,才能为社会所容纳,才能从社会中得到尊重与满足,才能让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从而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四、《大医精诚》中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启示

《大医精诚》中多次提到了动物死亡,同时提到人类的死亡。生死是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在客观规律面前所有的生物与人类都是一样的。

1.向死而生,活在当下。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体现“向死而生”性,由此决定了生命的绝对限度。生命体对生的眷恋是与生俱来的,对死的恐惧是刻在基因中的,生与死相依相伴、形影不离。在生与死两个极端,人们无法掌握“死”却能支配“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向死而生”意味着“死”给“生”注入丰富多彩的内容,让“生”有了新的动力、新的目标与新的方向,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向死而生”不是消极对待人生、暗然走向生命的终点,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别尔嘉耶夫曾在《论人的使命》中指出:“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7]青年大学生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还意识不到青春和生命的短暂,觉得死亡是遥远的事情。《大医精诚》中生命体“向死而生”的观念,要求大学生快乐地过好人生每一天,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以开朗、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每一个喜怒哀乐的日子。在生与死的撞击中点燃生命的火花,赋予生命以积极的意义,活出生命的品质。

2.发挥生命能动性,实现对死亡的超越。死亡是客观规律性,人们不应该消极无为地等待死亡来临,更应该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力性,在短暂的生命里追求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人类以自己的意志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镌刻人类的痕迹。人类源于生命的本性,把对生命的适应性活动变成了创造性活动,使生命焕发出活力。就个人生命而言,《大医精诚》中虽然表达出生命体“向死而生”性,但更多是生命积极性、乐观性。大医者通过生命的能动性让生命的意义在他人身上得到体现,让生命的价值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续,超越了死亡的界限,让生命进入了无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圣先贤对发挥生命能动性、实现生命的无限性有许多宝贵的思想智慧。强调将个人自我生命与他人、社会、国家乃至宇宙的生命融为一体,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对大学生而言,充分发挥生命能动性,将个人有限的生命融入为社会、国家无私的奉献中,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得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意义,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这正是《大医精诚》给予的重要启示。

生命美好而又短暂,生命的成长需要教育者辛勤的浇灌与润泽,教育决定了大学生对生死的认知与生命意义的追求。《大医精诚》生死观内涵丰富、见解独特,蕴含着对生命积极、理性的思考,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让大学生面对死亡这个看似遥远的问题时多一份淡定和笃定,多一份自觉和自信。促使大学生由自发向自觉转化,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在实践中探索生命价值、创造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生命体医者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我是医者
人类第一杀手
非常医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奇异的生命体
更 进 一 步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