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协作联合集束化管理在肺移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23-08-23岳朝霞赵丽丽朱金霞王慧敏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6期
关键词:移植术协作肺部

岳朝霞,赵丽丽,王 鑫,朱金霞,王慧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感染是肺移植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和负担[1]。据统计,肺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为40%~70%,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血行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2]。肺移植术后感染会增加患者住院时间、药物治疗费用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因此,对肺移植术后感染患者的防治十分必要。多学科协作护理是团队合作的护理方式,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营养师、物理治疗师、社工等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患者的护理工作,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3]。集束化管理是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强调实证数据的护理管理方式,能够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降低患者风险,促进医护之间的沟通协作,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成本效益[4]。基于此,本研究将多学科协作联合集束化管理模式应用于肺移植患者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2月1日~2023年1月1日于我院拟行肺移植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周岁;②符合手术指征,于我院拟行肺移植手术;③精神正常,可配合完成手术与相关临床护理管理;④预计生存期>6个月;⑤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其他脏器功能异常;②存在自身免疫疾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③视听功能障碍,无法与医务人员正常沟通;④合并内分泌疾病或代谢异常;⑤存在全身营养不良;⑥术前机体存在全身或局灶感染;⑦术后出现其他并发症无法有效评估研究效果。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9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28~65(47.12±8.89)岁;手术时间(5.22±1.98)h;移植部位:单肺30例,双肺19例。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8~65(47.23±8.63)岁;手术时间(5.13±2.11)h;移植部位:单肺29例,双肺19例。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移植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内容,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肺移植护理管理。包括术前准备、常规健康教育、病情监测、管道护理、术后康复训练等。

1.2.2 观察组 接受多学科协作联合集束化管理。

1.2.2.1 成立团队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手术室、院感科、医务科、康复科及护理部工作人员。负责制订感染预防方案、培训和监督团队成员、收集和分析感染数据等,全面提高感染控制水平。

1.2.2.2 多学科合作护理方案分工 ①院感科工作人员负责护理团队的统筹工作,协调各部分并进行职责划分,发挥各部门的专业特长;监督记录干预措施实施情况,并定期举行汇总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意见。②手术室工作人员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免疫力、感染史等信息,以便制订个性化预防方案。手术室各项操作应做到严格无菌,医护人员需按规范穿戴手术衣、手套和口罩等,避免交叉感染。通过调整呼吸机参数和呼吸治疗策略,及时更换防滑垫和管路等措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③护理部工作人员需要接受专项培训,内容包括各部分分工情况,护理部工作要点、肺移植术后相关注意事项与术后感染预防措施及处理措施。在肺移植术后,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全面护理,包括呼吸治疗、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做到“三严三实”,即严格控制管路的使用和管理,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呼吸机和防滑垫,并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感染征象。④医务科工作人员对有感染风险的患者,还需要根据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对肺移植术后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在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剂量管理和监测,降低感染风险。⑤康复科工作人员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制订适宜的康复计划,如呼吸功能训练等。

1.2.2.3 集束化管理措施 ①术前按时巡视查房,针对术前存在高感染风险患者需给予重点监护。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术前进行合理沟通,了解患者生活习惯,根据患者性格状况给予相应心理护理,鼓励戒烟,并告知患者术后感染的危害与管理方式。术前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有效咳痰的方式与优势,病房播放有效咳痰的视频。②术后每2 h观察1次手术切口状况,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若患者存在异常立刻通知主治医师,评估是否发生术后感染。③指导患者开展呼吸功能锻炼,包括缩唇训练、肺呼吸肌群训练;针对重症患者给予经鼻高流量加温加湿氧疗;鼓励患者开展早期下肢踝泵运动,每2 h翻身1次及下床活动。康复医生制订每日活动量并协助监督患者完成相应训练。④定期复查:对术后患者定期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如炎症指标、细胞因子、白细胞计数等)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并采取干预措施。⑤术后给予患者必要营养支持,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并嘱患者合理饮食。

1.3 观察指标 ①术后肺部感染情况:根据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进行肺部感染程度划分,胸片显示肺部存在斑块阴影为重度、肺部存在部分斑块阴影伴明显呼吸系统症状则为中度、肺部较少斑块阴影伴轻微呼吸系统症状则为轻度。②呼吸功能恢复情况:通过肺功能检测仪检测呼吸频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通气量、动脉氧分压。③术后康复指标:包括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④生活质量:使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5]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含8个维度,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⑤护理满意度:参考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表(NSNS)[6]评估患者满意度,量表包括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5个等级,总满意度(%)=(基本满意例数+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轻度感染1例,发生率为2.04%;对照组术后发生重度感染2例、中度感染3例、轻度感染3例,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162,P=0.013)。

2.2 两组呼吸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呼吸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3 两组术后康复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康复指标比较

2.4 两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不满意2例(4.08%),总满意率为95.92%;对照组不满意8例(16.67%),总满意率为83.33%。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χ2=4.153,P=0.042)。

3 讨论

既往多项临床研究指出,肺移植术后感染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需要医护人员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感染控制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7]。术后感染会对患者的身体机能造成损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进程;术后感染会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药物治疗费用等,经济负担较重;术后感染病死率相对较高,防止和控制感染发生,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8]。因此,临床需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术后感染发生。

肺移植手术较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完成手术和术后康复。综合既往文献[9]分析多学科协作护理优点如下。①提高护理质量:多学科协作护理方式可以使各专业人员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技能优势,提高护理质量。②促进沟通:多学科协作护理方式可以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确保护理工作有序开展。③减少医疗错误:多学科协作护理团队成员相互监督,避免护理错误发生。④提高效率:多学科协作护理方式可以合理规划工作,优化护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⑤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多学科协作护理方式分工明确,可以有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集束化管理可以在肺移植患者术后康复期间发挥重要作用。分析其护理优势如下。①提高护理效率:集束化管理能够通过标准化工作流程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提高护理效率,减少重复性工作和浪费。②提高护理质量:集束化管理能够明确患者的护理目标和标准,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制订护理计划,提高护理质量。③促进沟通和协作:集束化管理要求医护人员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能够促进沟通和协作,提高团队协作效率。④减少患者风险:集束化管理能够明确定义并监控护理关键点,使医护人员能够有效监测与预防,从而降低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风险[10]。

本研究将多学科协作联合集束化管理应用于肺移植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04%,对照组为16.67%,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多学科协作联合集束化管理可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分析原因,与该方式护理目标明确、护理质量更好、护理效率更高相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通气量、动脉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多学科协作联合集束化管理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呼吸功能恢复效果更好。分析原因在于,多学科协作通过整合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共同制订并实施综合治疗计划,为肺移植手术患者提供全面服务和照顾,促进其术后恢复。集束化管理通过规范化操作流程和制订严格的操作标准,确保康复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并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且其注重对康复治疗过程的监测和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且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SF-36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多学科协作联合集束化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效果更好相关。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谢莉等[10]研究表明,多学科协作联合集束化策略能够确保护理过程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减少错误和失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满意度;与本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多学科协作联合集束化管理可降低肺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量有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猜你喜欢

移植术协作肺部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团结协作成功易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协作
急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介入失败后的应用
一例心脏移植术后继发肺感染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