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定谋的章草理论建构及其文化心态

2023-08-23刘虎林

中国书法 2023年3期
关键词:章草

刘虎林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卓定谋的章草理论成果、学术活动,结合文字改革中的章草方案,综合考量卓氏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贡献,探究其在新旧交替时代,面对西学冲击时如何看待传统书法,对章草书体赋予怎样的现实意义,进而揣摩其文化心态。

关键词:卓定谋 章草 文字改革 文化心态

民国期间,书写章草成为民国追求书法复古的一种普遍现象,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言:『若欲复古,当写章草』。[1]『民国期间,大凡善书者,都能写章草,而章草名家辈出……京上文人还结成草书社,提倡章草。其中,以罗复勘、林志钧、卓定谋尤为积极推动。』[2]除了众多书家及章草作品外,民国时期对于历代章草的资料作了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研究,这一时期的章草学术成果在数量质量上均取得重大发展。

理论建构及书学贡献

卓定谋(一八八六—一九六七),字君庸,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于日本高等商业学校毕业,曾任中国实业银行经理、全国农商银行讲习所教务长,著有《银行论》《家庭簿记》等。卓氏出生于诗文世家,擅长经济学,又精研书法,一生立志于章草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卓定谋的章草理论著作主要为《章草考》《补订急就章偏旁歌》;学术论文《用笔九法——章草》《用笔九法是用科学方法写汉字》《章草与中国字体之改革》《章草之研究》等发表于当时的报刊上,对章草的研究、推广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他将自己收集的章草资料公开出版,如《章草草诀歌》《明章草大家书用笔十法真迹》《明章草大家宋仲温急就章真迹》《卓君庸章草拓片》《卓君庸真草缩印》《卓君庸章草墨本》等,为当时人学习、研究章草提供了图像资料和文本依据。

通过对卓定谋的学术体系的研究,将其对民国的书法理论的贡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章草历史的梳理、考订、完善与研究。在卓定谋的学术成果中,《章草考》是其理论核心,通过广泛搜寻历代章草著述,分绪论、名称、字体、源流、省变方法、历代盛衰、书家小传、参考资料和历代收藏九章,对章草历史的源流脉络进行细致地梳理与研究。

陈滞冬《中国书学论著提要》对其评述到:『除收罗材料丰富之外,「省变方法」及「历代盛衰」两章代表了作者本人的研究心得,为研究章草者的重要参考资料。』[3]其中『省变方法』一章可看成是其为文字改革做的理论铺垫,『历代盛衰』站在整个章草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量,是对章草史做的整体性反思。《补订急就章偏旁歌》是在李滨《玉烟堂帖本急就章偏旁歌》的基础上,指出其错讹之处,并予以修订和完善。

二是为章草学习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与图像史料。

卓氏收藏并出版的章草的重要资料如《宋仲温急就章真迹》《宋仲温书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墨迹》等,为研究学习章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集结在这些资料上的当时章草名家的题跋,集中体现民国期间章草书学观念,并反映出当时欣赏和研究章草的浓郁氛围。梁启超在跋《宋仲温急就章真迹》中对于卓定谋评价到:『比年朋辈中,颇有以兴复章草相淬厉者,宰平、越园、复堪皆勤勤有事焉。君庸愿力尤伟且挚,广搜善拓而不以自私,汲汲景印流布,有难读者,时复为之释文,思以沾溉艺林,光大斯学,甚盛也。』[4]其中,梁启超的评价专指卓氏在刊印章草资料方面的贡献,这与卓定谋自身银行家的身份是分不开的。

三是科学观念影响下对章草用笔的研究。新文化运动以来受『科学』思想的影响,卓定谋对章草笔法的研究呈现相应特点。《用笔九法是用科学的方法写汉字》一文为规范章草的写法,主要针对『永字八法』而阐发。他认为章草同样可以总结出一套具有概括性的笔法,通过参照历代章草资料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各种书体的写法总结出『九法』。简单来说,就是将章草的写法规范化,用楷书的方法写章草。如其中的『左旋』『右旋』是针对章草书的曲线总结而成,该『九法』成为一套体系完备的技法规范。在『用笔九法』的实际推广过程中,卓定谋为了使章草易于识记,他将九种笔法制作成图案,使习字者识认和练习更为方便。

四是关注到章草的实用价值。受当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卓定谋的章草研究还关切到社会现实。民国时期,章草是简化汉字的方案之一,卓定谋提倡章草的思想与章太炎、钱玄同等人简化汉字的主张相呼应,其观点也得到文字改革者的认同。林志钧对卓定谋《章草考》评价到:『君庸之为此书,与章草之当加厘正,并宜考订偏旁,组合成字,稗得应用今后简笔字体者,尤致意焉。精识宏愿,非专讲书法,守古不变者所能及。』[5]《章草与中国字体之改革》一文通过论证章草简便的特点,认为章草书是当时字体改革最好的选择。

『字字有区别,字字不牵连,定体有则,省变有源,草体而楷写。』[6]在《用笔九法——章草》一文,卓氏指出章草书几方面的特征符合简体字的要求:『一,笔画少者;二,易认易识者;三,运笔容易者;四,可作横写者;五;有历史的兼美术的者。』正是卓定谋在章草字形省变等方面基础性的研究,并关注到章草虽为草体,但具有易写、易认的特点,为章草作为通用字体提供了可能性,而草体楷写的观点为后来汉字简化提供了一定思路借鉴。

卓定谋的书法活动及章草方案

卓定谋对章草复兴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书法活动的组织。他凭借自身银行家的身份优势,为章草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据统计,卓氏收集到的章草书作品有一百多种,对只字片纸都不放过,购入时不计其价。他积极利用当时的社会团体、媒介等新兴事物极力推广章草,如当时的宣南画社、冰社等,对章草书的推动功不可没。这些社团集结了各界精英,包括遗老群体、达官学阀、商界巨子等,如章草主力罗振玉、罗复堪、林志钧、周肇祥、徐世昌、余绍宋等,他们通过社团活动研讨章草书,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如《宋仲温急就章真迹》就有社员姚华、罗振玉、罗复堪等作的跋文,见证当时的学术交流。卓定谋收录的章草碑帖中,有同为冰社成员马衡赠送的拓片《残石急就章》及《残石章草千文》,其他社员如罗振玉、姚华等均在考据、辨伪、拓制及收集新资源等方面曾给予帮助。卓氏主导的一系列章草成果及出版物,会在第一时间与这个交友圈分享,增进了学术交流。据卓定谋《自青榭酬唱集》以及收藏碑帖的题跋等,可以看出其研究推广章草的背后具有相当规模的支持群体。

卓定谋还积极利用现代媒介,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在《申报》上,连续五天刊登由海上停云书画社举办的卓定谋书画展,同时刊载《关于章草源流答客问》的文章。另外,高校也是卓定谋推广章草书的重要场所,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平国立师范大学、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北平女子文理学院等学校讲授章草源流课程,同时推广其『用笔九法』,并在北京大学成立的北平研究院字体研究会担任常务委员,推动章草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传播。

在民国文字改革中,章太炎认为:『一欲使速于书写,则人人当兼知章草。……大抵事有缓急,物有质文,文字宜分三品。题署碑版,则用小篆;雕刻册籍,则用今隶。至于仓卒应急,取备事情,则直作草书可也。』[7]并且提出『在普通应用上,则废除楷书,采用草体,以期便于书写』的主张,其对章草的认识可说是简化汉字的滥觞。之后钱玄同成为文字改革的主将,他提到:『章草实为至便至分明之字体,在汉字范围以内,章草确已登峰造极了……字画分明如章草者,实为最适用之字体。』[8]虽然其后来对简化汉字的观点有所变化,但彼时对章草的推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楷写章草造势者除钱玄同外,还有林志钧,林氏在《章草考》序中指出章草有三美:『笔下有来历,而结体变化皆合法度,一美也;向背分明,起止易辨使转随意而不伤狂蔓,二美也;为隶楷蜕化之中枢,而笔画视隶与楷皆简,平正流速,兼而有之,三美也。』[9]他对章草这三美的赞赏从合乎法度、笔画简洁的角度提出。卓定谋是之后对章草的有力推动者,他在《字体研究工作会报告中》提到:『盖楷书虽易识而未必易学,笔画有过多者,运笔慢,横写亦不相宜。行书与今草,固然较之楷书简单,动笔亦属甚易,惟连笔太多,识读困难,且绝不能横写……而章草既合乎美术上之条件,笔画简单,运笔容易,结构姿势最便横写。字字独立,不相连缀,每字笔画,起伏分明,容易认识。虽有字画较为繁难及连笔之字体亦属不少,但可参考各法帖加以變通,此种改作即吾人今日应努力者。』[10]一再论证章草作为简化汉字的种种优势。在此过程中,卓定谋主持与领导的字体研究会从章草书迹中筛选出三千余字,再从六朝碑板的俗体中选录六千余字,一一并编成字谱,希望能够作为简化后的通行文字。[11]

虽然这些努力最终没有实现,但其中的观点为后来简化汉字提供了思路,客观上充实了民国书法理论体系。

在文字改革过程中,卓定谋的章草方案及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最终都没能实现。究其原因,皆因二者将书法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混淆,他们一方面极力论证草书的艺术之美,另一方面,却转而将草书规范化、标准化,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草书的艺术性。艺术性与实用性是艺术中经常遇到的两难问题,正如朱光潜在《谈美》中指出:『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12]可见艺术不能和实用等同起来,而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因此,卓定谋和于右任的两种方案均以艺术性替代实用性,导致最终的接受群体有限,无法在全社会普遍推行。尽管两种方案最终未能成功,但相较于汉字拼音化、废除汉字等过激方案来说有可取之处。

卓定谋的文化心态

卓定谋的书法理论成果及书法活动体现其对待传统书法坚定的认同感,他不像钱玄同那样对章草作为汉字简化方案持摇摆态度,始终坚定地将章草的推广作为毕生的志业。卓定谋《章草与中国字体之改革》一文中,将汉字改革者分成三派:『一、主张废除汉字,代以罗马字或世界语者;二、主张以原来楷书特为删改其笔画,使成简易字体者;三、主张以吾国原有章草字体,加以整理补益,俾资实用者。』他批判第二种方案『无历史根据,随意增减,不可取』,而从他的章草理论著作来看,其书学观念具有书法史的观照,对传统极为深入。因此,在面对文字改革的选择时,他不冒进而持审慎态度,尊重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所在。《章草考》序言提到:『上古俗朴事简,其用字也约,故其造字也亦略。其后人事渐繁,世故日纷,古字之数,势不能曲尽情意以供使用,故欧美时有造字之举。』[13]可见,卓氏将中国字体与欧美字体进行对比观照,在比较不同文明的同时,仍然保持对自身文化清醒的认识。

卓定谋早年留学日本,擅长经济学,对西学有很深的研究,但对于中国传统书法,他表现出个人独到的认识和智慧。与卓定谋交往密切的钱玄同曾一度提出『废除汉字采用拉丁文字』的过激言论,而卓定谋始终对传统书法表现出坚定的拥护立场,但又不固步自封,对古老的章草书进行系统地挖掘和整理,结合文字改革推动章草实用化,他毕生所追求的书法事业是民国期间『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

结 语

林志钧在卓定谋《章草考》序言中预言道:『余三年前跋君庸所藏《草诀歌》,谓默察时会,章草必将再兴无疑。』[16]的确如他所料,章草在民国以来得到复兴。卓定谋的章草理论建构及书法活动是这一时期章草复兴的代表。纵观卓定谋毕其一生为章草书所做的事业,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愿力尤伟且挚』,他在新旧交替、中西碰撞的文化环境下,表现出对传统书法坚定的拥护立场,为推动章草作为简化汉字方案的实施竭尽所能。虽然汉字简化中的章草方案最终未能实现,但其章草理论建构无疑在建构民国书法史,以及承继书法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释: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859.

[2]侯开嘉.章草复兴百年巡礼[J].中国书法,2014(6).

[3]陈滞冬.中国书学论著提要[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366.

[4][13]卓定谋.章草考[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1.

[5][9]林志钧.章草考·序[M].//卓定谋·章草考.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1.

[6]卓定谋.章草与中国字体之改革[M].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1931:11.

[7]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601.

[8]钱玄同.钱玄同文集:第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7.

[10][11]北平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五周年报告[M].上海:书林书局,1934:132-133.

[12]朱光潜.谈美[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

作者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二〇一九级博士研究生

本文责编:范国新 马 健(实习)

猜你喜欢

章草
从《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考察民国章草由盛转衰的原因
“发幽造秘”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略谈章草美学的形成和特点
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
飘风忽举 鸷鸟乍飞
谈张耀山的简章
章草对联
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 论张宝凤的章草艺术
从历代章草书风演变看当代章草创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