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2023-08-23杨文莹
杨文莹
摘 要:保障“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从“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入手,结合其本质要求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历史教师要立足课程标准,精准设定学习目标,合理确定评价任务,重视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和评价反馈的有效实施,全面构建“教学评三位一体”的生态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评一致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新型教学理论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各种新型教学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愈发深入,其中,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相对广泛。这一教学研究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强调把评价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使教学和评价共同服务于学生学习,通过教、学、评的相互促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显然,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符合课程改革趋势,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因此,基于课程标准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十分必要。
一、“教、学、评一致性”概述
“教、学、评一致性”指向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体现的是教与学、学与评、教与评之间的一致性[1]。从“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来看,其核心要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学习目标是教学评协调配合的核心要素。目标在课程学習中发挥着导向作用,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是教学评价的精准实施,都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通过目标确定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发展什么核心素养,确定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和评价策略,促使教、学、评的目标趋向保持一致。其二,评价是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手段。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确定评价任务,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渠道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证据,结合评价任务判断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以此来衡量教与学的效度,为后续教与学的改进提供真实依据[2]。其三,系统化的学习活动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保障。在学习目标导向下,教、学、评均以动态发展的形态呈现,而学习目标便要在此动态过程中实现。课程学习活动必须系统化、结构化设计,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教学计划,使学生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逐步理解、内化所学知识,合理进行知识迁移,实现动态发展的目的。
通过分析“教、学、评一致性”,可以看出,它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存在共通之处,指向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强调以学习目标为出发点,有机嵌入教学评价,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使得教与学、学与评、教与评之间保持一致,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评价相互作用,利用评价实现促教、促学的目的,构建一个高效的循环回路。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策略
(一)深耕《课程标准》,精准设定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最新趋势,是指导高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教、学、评一致性”,首要任务是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情制订高质量的学习目标,确立目标的导向地位,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学评价提供精准的导航。
1.依托课标要求,确立教学方向
《课程标准》剖析需从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入手,详细了解课程内容、学习质量和实施建议,通过顶层设计确定预期的历史学习目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找出《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课时的具体要求,通过有机分解提取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以此为主线确定课时学习内容,明确教学过程围绕的历史核心概念。之后,结合教学内容细化延展课时学习目标,确定学生具体学到什么程度,实现哪些核心素养,以此为依据划分出不同的目标达成要点,使得历史学习目标可操作、可检测。
2.研读教材内容,把握逻辑联系
教材研读是备课环节的重要内容,也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必要环节。一方面,教师要从宏观层面梳理教材的内部结构,分析各单元之间以及单元主题和课时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结合《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内容,围绕历史核心概念提炼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握教材内容特点和整体教学思路,进一步细化学习目标。
3.立足学情视角,制订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定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薄弱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研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预测其学习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而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制订适宜的学习目标[3]。
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承接第一课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情况的介绍,粗略地介绍了隋唐时期政局的演变,内容侧重于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的介绍。针对本课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发展脉络,认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与民族交融的表现、隋唐衰亡的表现及过程;认识五代十国政权的并立局面,知道隋唐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就。由此可确定本课核心概念“隋唐盛世的发展脉络与成因”和“隋朝灭亡、唐朝中后期动荡的原因”。
初中时期,学生初步学习了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大多数学生知道唐朝是一个盛世繁荣的王朝,对唐朝的文化与对外交往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和原因,以及对隋朝与唐朝灭亡的原因等知之甚少,需要在本课教学中详细讲解。
基于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真实学情,从核心素养视域设计学习目标,承载本课核心知识,确立课堂教学方向,结合可操作、可检测的原则设定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隋朝迅速兴起又迅速灭亡的过程,理解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时空观念】通过对安史之乱示意图、五代十国形势图等史料解读,理解唐朝时期多民族共存交往的局面和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混乱的局面。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杜甫的诗歌,了解唐玄宗时期唐朝国家实力的消长。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唐朝衰亡的原因,能够解读有关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史料并展开阐述。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唐朝繁盛时期的表现与民族交往情况,培养良好的民族观和爱国主义情怀。
本课学习目标明确了教与学的内容维度和方法策略,有侧重地呈现了教材重点知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且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有助于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有序开展。
(二)完善评价机制,合理确定评价任务
《课程标准》是否落到实处,其关键在于预设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如何判断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呢?评价设计是主要手段。通过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和实践,历史教学应根据学习目标确定评价任务,借助评价任务促进教学实施,借助评价反馈促进教学改进。因此,教师要优化评价策略,注意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的一致性,合理确定评价任务。
1.转化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在历史课堂上体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师要把评价纳入教学体系,将其作为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评价任务转化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可评估、可检测,以此来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4]。教师要明确前期设定的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决定课堂评价的对象和方法。在评价任务转化时,需要把学习目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历史语言,清楚、准确地阐述学习内容,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以及为何学习。同时,学习目标须与评价任务相对应,利用一个或多个评价任务反映学习目标的具体要求,合理覆盖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教师要利用评价任务衔接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把前面设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可测评的评价任务,为监测学习过程、衡量学习结果提供载体。因此,本课评价任务设计如下:
评价任务一:绘制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时间轴,梳理政治发展脉络。
评价任务二:结合文字史料说明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
评价任务三:列举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时期盛世景象的具体表现,分析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
评价任务四:联系现实,评价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评价任务五:小组合作,解读和阐述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史料。
上述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相一致,每个评价任务都有其监测点。教师可依据评价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评价,体现评价的重要作用。
2.实施多样评价,丰富评价方法
在评价方法方面,教师须基于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评价方法,同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一方面,把测评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即通过客观题目来测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撰写小论文、角色表演、制作思维导图及材料分析等方法,测评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运用评价方法,与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保持一致,推动学习进度的同时,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把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使得教、学、评的步调相互协调。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会自我监控和调控,在改进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师通过评价明确课堂教学整体情况,衡量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并结合评价反馈改進教学活动。
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基于设计的评价任务,教师可将表现性评价和测评性评价相结合。其中,表现性评价适用于整个学习过程。如:通过绘制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时间轴,评价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评价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测评性评价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开展,以“达标检测”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达标检测设计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由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检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检查和评价。如此一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贯穿始终,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构成了高度一致的整体。
(三)巧设教学活动,发挥评价积极作用
在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的基础上,便可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借助一系列与评价任务相一致的外部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嵌入课堂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反馈的促教、促学作用,让历史课堂教学纵深开展。
1.创设教学情境,嵌入评价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应该为评价任务的合理实施创设教学情境,指引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参与学习活动,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5]。教学情境要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前提,融合丰富的史料素材和多媒体资源,如文字史料、地图资料、音像资源等,快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呈现过去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理解和体会历史知识,促使评价任务顺利实施。
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针对评价任务三和评价任务四,教师可利用地图和图片创设情境,展示唐朝时期在疆域、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史料感受大唐繁华气象,体会隋唐两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作用,全面分析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及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如此一来,教学情境很好地整合了分散的历史知识,以直观的形态呈现在学生眼前,而评价任务也嵌入学生的学习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便可实现学习目标,有助于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2.加强评价反馈,做好教学调控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实施多维评价,重视评价反馈。因此,教师要立足学习活动广泛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此为依据实施课堂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审视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之后,根据评价反馈调整学习目标,调控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方法指导和学习建议。如此一来,历史课堂建立了“教学评三位一体”模式,评价的促教、促学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教与学的不断改善,让高效学习真实发生。
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针对“达标检测”结果,教师要透过结果表象,分析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判断其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围绕一些突出问题着重强调,帮助学生及时改进,消除知识盲点。同时,教师要反思学习目标是否适宜,分析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动机和表现,总结有效的教学经验,针对性改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评价机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保障“教、学、评一致性”对于高中历史高效教学有着重要作用。教师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学、评一致性”在历史课程中的研究,全面优化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突显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评价三者协调配合促进高效课堂构建,促使学习目标高度达成。
参考文献
[1]柴俊红.核心素养背景下实施中学历史“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学(教学研究),2022(12):40-42.
[2]邬文娟.新高考历史评价体系“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5):89-90.
[3]许星.构建目标分类体系,提升历史教学评一致性[J].中学历史教学,2022(5):61-63.
[4]刘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以《辛亥革命》为例[J].高考,2022(8):147-149.
[5]花蕊.刍议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J].读写算,2020(36):3-4.
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铸魂工程背景下基于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DJY-2021-A-b20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