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与对策

2023-08-23王琳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阐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重要性,有助于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有利于在新征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但也存在明显短板,农产品竞争力匮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产业缺乏深度融合发展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接踵而至。

必须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

一、农业农村现代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 农业农村现代的内涵

第一,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解读。农业现代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现代化不仅指农业生产过程、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现代化,也包括农业制度、生产关系和农村社会等方面的现代化。狭义的农业现代化指农业生产手段科技化,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方法。农业现代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阶段,体现出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我国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总体而言,农业现代化更多关注的是提高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以高效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目的是强化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1]。第二,农村现代化内涵的解读。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是制约“三农”工作开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阻碍。农村现代化不仅涉及农业现代化,还涉及农民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从生产方法的调整、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制度的创新完善等途径,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学界观点普遍趋同于农业现代化不等同于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不简单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叠加,二者是互联互通、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农业现代化为农村现代化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现代化的根基。农村现代化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共同构成农业农村现代化。

因此,仅从农业现代化或农村现代化展开工作均有失偏颇,必须统筹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助力新时代“三农”工作开展。

(二)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

第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现象,农村的青壮年涌入城镇和非农业产业,造成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继而出现农民老龄化现象,影响农村发展,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力点在农村,投入更多的資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和信息要素追上城镇发展的脚步,并非是将农村化为城镇,而是实现农业农村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同步发展。

第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2020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稳步迈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2 年我国农村人口约5.09 亿人,占全国人口比例36.11%,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激增,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人口约9.01亿人,但城镇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仍为63.89%,庞大的农村人口是攻坚难题。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巩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

第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开展“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已初见成效,农业综合生产力逐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土地产出率明显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向好转变。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巩固现有成果,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的重要手段。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 农产品竞争力匮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较低,第一产业中农业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庞大的农业需求量和稀缺的农业劳动力,促使农业雇佣工人价格上升,此外土地成本的激增,共同影响农产品生产成本,造成农产品价格上升,降低我国农产品向外出口的优势,致使农民增收缩水,挫伤我国农产品种植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2]。

部分农民为追求农产品高产量,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中国能源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7%,但投入化肥量占世界33%,虽然我国对农药有严格的管理,但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会降低农产品质量,使农产品产量下降和土壤板结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二)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直接制约农业生产能力,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农田基础设施、沟渠河道、灌溉设备、水库蓄水量以及农村公路等。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财力投入,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基础薄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1年数据,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水有效利用率低下,利用系数为0.4~0.6,不及发达国家渠系水的利用率,我国约有50%以上的农业用水被浪费,加之部分灌区还存在渠系控制及量水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实行按面积收费,农民普遍抱有多灌水不吃亏的观念,节约用水意识低下,出现农业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部分村通村之间公路修缮不足,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截至2016年,我国西部地区通村主要道路路面沙石路面占比5.3%,此外,水库蓄水能力差、沟渠河道排布不合理等也是制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之一。

(三) 农村产业缺乏深度融合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营主体质量水平存在差异,以家庭农场为主的经营主体理念落后,难以适应融合发展需要,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创新能力差,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有限,参与融合能力较差,阻碍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链条伸延不充分,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度低,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三产业拓展力弱,第三产业势头不足。如,部分省份和地区农旅产品存有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引领作用不强和规模小等问题。部分农产品采用的融合模式为“种植+加工”或“种植+销售”,仅为简单的产业间的融合,融合收益较低,有损农村产业的附加价值和长远效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少技术支持,部分农产品仅停留在加工的初级阶段,缺乏高科技手段的支撑,无法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精细加工,通常以初级产品较低价格出售的农产品背负较高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损失了在同类市场中竞争优势。

(四)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医疗、教育和就业五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截至2016年,我国西部地区仍有64.5%村内主要道路未设路灯;我国东北地区仍有92.2%的乡镇未设生活污水集中或部分处理的设施;我国东部地区仍有50.6%的乡镇未配备执业或助理医师;我国仍有83.4%的乡镇未设有体育场馆;配有剧场等文娱场所的乡镇占全国11.9%。城乡收入、消费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数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 28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133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 39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 632元。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从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年扎根在城镇,进一步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一)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健全农业产业链条。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代表着农业产业的多种可能性,协调农业内部各部门必须科学合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3]。另一方面,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贯通农业供应链条、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链条。二是科学技术赋能农业生产,越来越多农产品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将先进设备贯穿农作物种植、加工、销售、物流全过程,农业与科技紧密结合、深度融合,有效增加产量、提升质量、降低成本。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组织程度,提高农业经营者素质,引入工商资本,积极探索完善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机制。

(二)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坚持以农田为基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支撑,政策支撑向农业基础设施倾斜,提高防灾抗灾减灾、抗旱防涝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各地区统筹运用各级资金建立高标准农田,配套好土壤、水源、电力和交通等设施,提高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从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入手,提高農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大科技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量,引导高校、科研所立足我国国情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研发创新,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研发、推广节水灌溉,推动农业机械化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提升数字农业水平,促进大数据与农业产业融合,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的难题[4]。

(三) 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一是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的意识,将农产品和服务做到精细化,延长农业主产业链,向外衍生农业附属产业链,为农民提供第三就业空间,培育乡村体验、农村电商等新的增长点,使农民在农闲之余参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各村积极开发本村新动能,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总要求,立足本村鲜明的自然资源、地形风貌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各村要拟好产业发展规划,按部就班执行,错峰发力。三是将“互联网+”、数字治理融入到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龙头产业,打开市场,扩大辐射范围,发挥领头羊功能,给予本村产业资源经验,开辟不同产品赛道,由竞争转向合作,引领乡村其他产业发展[5]。

(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公共服务供给

一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促进财力和政策资源向农村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支持,也是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修缮村内、村通村之间路面铺设,织密农村道路网,建立村内蓄水池,提高储蓄能力,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改造,打造农村一体化智慧物流配送体系。

二是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力度,树立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性、可持续为方向的农村公共服务优先导向,推动医疗、教育和文化等服务资源下沉到农村,强化农村医疗队伍建设,组织城镇医务人员到农村进行经验交流,提升农村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服务质量。各村可以举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展演活动,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同时扶持乡村传统文化。

乡村振兴背景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要重点构建农业“三大体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向更高阶段迈进。

参考文献:

[1]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3):48-56.

[2]李实,陈基平,滕阳川.共同富裕路上的乡村振兴:问题、挑战与建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03):37-46.

[3]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1):5-12.

[4]杜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5):1-10.

[5]王丹竹.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治理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2(12):17-18.

作者简介:王琳(1998-),女,天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

(责任编辑 李赫蛮)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