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与传统节日的融合路径

2023-08-22吴琼

文学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优化路径传统节日

吴琼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髓,还蕴含着无数形态多样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随着各种传统节目进入各级非遗名录,人们保护传统文化、宣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逐渐被唤醒,传统节日也越来越得到关注。同时,非遗文化与传统节目的融合逐渐成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主要从当前非遗文化的傳播方式入手,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我国传统节日、融入我国文化创意资源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非遗文化 传统节日 优化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我国文化保护工作的重心,还是传承的核心。只有对优秀的非遗文化进行传播和弘扬,才能够不断树立文化自信,达到建设“文化强国”的最终目的。而在当前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如何实现非遗文化和传统节日的融合创新,成为当下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

一.非遗文化与传统节日融合的不足之处

(一)对非遗文化的展示不足

在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大众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文化缺少正确的思想认知、难以实现传统节日和非遗文化的融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我国传统节日的呈现方式缺少创新意识和发展空间。现如今,我国许多传统节日的呈现大多通过电视节目传播给受众,但纵观我国各种传统节日举办的节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呈现少之又少,既没有融入先进的创新思维,也没有增加对非遗文化产业的开展,最终使得传统节日与非遗文化的融入不够深入。同时,传统节日举办的各种节目在展示非遗文化和非遗技术时,往往不够全面,且覆盖面较窄,难以将整个非遗文化和非遗技术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当前许多节目在拍摄和制作过程当中,拍摄手法单一、拍摄环境固定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导致节目最终对非遗文化的展示程度不足。

(二)对非遗文化的诠释不足

当前,我国各种传统节日在举办过程中,往往将重心放在各种活动的开展当中,这种呈现模式主要是以群众的关注度为依据,如果群众对节日当中的某一习俗较为感兴趣,那么节日举办时往往就会着重布置这一习俗活动;如果群众对节日当中其他较为复杂的习俗活动不感兴趣,那么节日举办时就会减少对这一习俗的宣传。这种节日呈现模式,不仅让那些传统的、久远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也让越来越少的人关注到这些优秀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非遗文化逐渐被人们忽视,人们既难以深入了解和解读非遗文化和非遗技术,还难以真正诠释非遗文化背后的一系列历史脉络。

(三)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不足

许多传统节日在各种活动的设置上,既没有对非遗文化起到展示、宣传作用,也没有让非遗文化与当下的传统节日相结合。这些节日在活动的开展和内容的宣传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热闹”、“嬉戏”当中,也逐渐失去了传统节日举办的“初衷”。同时,传承是一种精神,通过寥寥的节日活动介绍和非遗文化宣传就想激发群众的传承之心,很难做到。反而,如果太过刻意煽情或者强化,不仅会适得其反,还容易引起群众的“逆反心理”,最终难以实现传承非遗文化和非遗技术的最终目的。

(四)节日对群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现阶段许多年轻观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不足,对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兴趣不足,已经成为常态。如果当下时代没有意识到传统节日和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各种传统活动开展的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既难以吸引观众,也会让许多非遗文化、非遗技术“泯然于众”,最终“消逝匿迹”。同时,现如今许多传统节日在各种活动的举办中,既没有吸人眼球的环节设定,也没有各种创新形式的文化宣传,很容易导致最终呈现的节日表现形态难以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除此之外,在节日设计和主题等方面,许多活动都相对单一,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非遗文化与传统节日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挖掘传统节日的强大功能和凝聚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节日一样,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思维和情感,还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脉络。因此,想要实现非遗文化与传统节日的创新融合,就可以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强大功能和凝聚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奠定基础。

以春节为例,春节是中国的标志性传统节日,其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融汇了传统民俗文化、传统非遗文化等各种内容。在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春节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其蕴含的各种节日习俗和非遗文化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众所周知,过春节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人们通过“大扫除”、“祭灶”、“贴对联”、“包饺子”、“吃圆子”、“看春晚”、“放鞭炮”等各种传统习俗,逐渐由“旧年”过渡到“新年”。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新的意义:人们通过“大扫除”,清扫家里的各种尘埃,不仅增强了家庭凝聚力,还享受到劳动的乐趣;通过“祭拜祖先”,不仅巩固了家庭之间的关系,还传承了“连接祖先和‘神灵”的习俗。与此同时,想要实现有关春节非遗文化的宣传与融合,就需要在春节各种活动和各种习俗的举办当中,不断融入各种非遗文化和非遗技艺,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

首先,在春节经典活动“春晚”的举办和开展过程中,就可以创新融入各种非遗文化,通过个性化、创新化的呈现方式让受众眼前一亮,最终达到文化传承的实际目的和效果。同时,在“春晚”节目制作过程当中,电视媒体还应该综合自身已有资源,通过多元化、多样化、创新化的呈现方式,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推陈出新”,最大限度还原非遗文化和非遗技术原本的模样,让人们了解其精髓和核心魅力。通过一系列呈现方式的创新,提升观众的关注度,引导受众感受更为浓厚的文化氛围,最终让非遗文化和非遗技术“活起来”。

其次,“刻瓷”、“剪纸”、“面塑”、“糖画”这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春节时期广受关注的重要文化呈现形式,也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强大的凝聚力。“剪纸”作为这四个非遗文化当中较广为人知的文化形态,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朝着“大众化”、“手工化”方向发展。许多家长愿意带着孩子体验“剪纸”的过程和乐趣,也有许多对“剪纸”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对“剪纸文化”进行不断地学习,这种形式不仅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和呈现,还能够不断感受非遗文化的真正魅力。而“刻瓷”,主要是集绘画、书法、镂刻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非遗文化。想要让“刻瓷”非遗文化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相融合,就需要开展各项传播活动,让人们感受到“刻瓷”强烈的表现力,最终真正了解到中国非遗文化的真正魅力。由此可见,想要真正实现非遗文化与传统节日的融合发展,就需要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强大功能和凝聚力,让非遗文化和非遗技术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二)实现非遗文化和传统节日的与时俱进、固本创新

想要将非遗文化和传统节日结合起来,还需要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非遗文化和非遗技术,让非遗文化的魅力得到彰显,最终发扬和传承下去。因此,传统节日只有牢牢把握非遗文化的发展特点,将非遗文化的创新和传承精髓与节目呈现形式相结合,让人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刻不容缓”,自愿、自发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

首先,传统节日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活动的开展,为节日赋予新的内容。传统节日想要实现传承目标,就需要在节目风格上创新改进。如何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所有传统节日活动需要思考的关键性问题。一方面,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是节日的核心和精髓,只有把握传统优秀文化与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制作传统节日节目活动的目的之一便是吸引观众的注意,提升非遗文化的吸引力,让观众感受到节目的活力与生命力。在此发展背景下,就需要传统节日在尊重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新性改进”和“创造性发展”,尽可能利用现代科技还原非遗文化的真实面貌,让人们了解文化发展最初的形态。

其次,纵观古今中外,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有着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传统节日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因此,想要真正实现传统节日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创新,就需要通过非遗文化与传统节日的与时俱进、固本创新,不断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项目名录。端午节在不断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实现“数字化”、“大众化”,并在此过程中将各种非遗文化不断融入,让人们感受到更加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以北京陶然亭公园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为例,其在与时俱进过程中,创新开展“京华陶然”、“走读北京”“文创展示”、“花店文创”等各种线上线下活动,构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感知端午节民俗的路径。人们在端午节的文化想象和景观的感受中“回溯”传统文化、了解非遗文化。同时,北京陶然亭公园的端午节民俗活动当中,还涉及了诸多有关端午节的非遗文化。其一,其通过各种古诗、诗歌的朗诵和各种节目的开展,兼顾了端午节民俗的“遗产”价值;其二,通过各种非遗文化的展示,如“木板年画”、“空竹技艺”等,让人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对非遗文化的创新和传承。由此可见,传统节日呈现形式的创新和改进,不仅真正实现与非遗文化的融合,还在与时俱进、固本创新的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价值和意义。

(三)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做好非遗保护

1.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中国大多数非遗文化都存活在众多杰出传承者的技艺里,但就我国目前非遗文化和非遗技术的掌握者来看,年龄在60岁以上的便占据了一半,老龄化趋势严重。这也意味着一些非遗文化如果没有得到传承和发展,不久就会永久消失。在此背景下,就需要人们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两者相互结合的基础上,突出非遗文化传承者的主体地位,让尘封百年的各种技艺重回大众面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呈现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一方面,我们就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为基础,通过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呈现形式,厚植非遗人才沃土;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在传统节日的基础上,融合各种信息技术,在各种节日活动当中创造更加新颖、更加多样的节目类型。例如,在传统节日元宵节当中,河南卫视就通过各种创新节目在各大晚会当中脱颖而出,《唐宫夜宴》更是“出圈”,将传统画卷与数字科技完美结合,带来关注领略大唐盛世之美,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此可见,非遗文化与传统节日融合的成功之道之一,便是满足人们实际的文化需求,让几乎在历史长河中被泯灭的非遗重新回到大众眼前。

2.注重传统节日和非遗文化的保护

非遗文化深深蕴含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内涵和精神特质,不仅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在此过程中,“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等代名词的提出,也体现国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潜在威胁下,确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而非遗文化不仅能够将各种文化内涵传递到每个人、每一代人当中,还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非遗文化发展和传承的成功之道其二,还需要注重对传统节日和非遗文化的保护。

各种传统节日都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如果我国不加强对传统节日和非遗文化的保护,很有可以被其他国家“乘虚而入”。例如,端午节本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韩国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他们国家,这种说法引起了我国所有人民的不满;同时,端午节当中的各种非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淡化”,再加上一些地区对各种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既没有充足的资金,也没有具体的措施,最终导致当前的传统习俗和非遗文化逐渐遗失。因此,注重对传统节日和非遗文化的保护,不仅能够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还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文明的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推动中国传统节日和非遗文化的深入发展,并实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还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载体。在科技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当下,非遗文化和非遗技艺与传统节日结合的文化呈现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在一定程度上让传统节日和非遗文化更加深入发展、更加具有文化吸引力。因此,想要真正实现非遗文化和传统节日的深度融合,就需要对传统节日主要内容、呈现形式等进行创新和改进,通过传统节日的强大功能和凝聚力的挖掘、人民文化需求的满足、传统节日和非遗文化的保护等方式,最终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宁轩.彰显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魅力[J].群众,2023,(04):14-15.

[2]本刊編辑部.让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大放异彩[J].文化产业,2023,(04):9.

[3]张丽.非遗视域下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N].人民政协报,2023-02-06(009).

[4]宋紫倩.让非遗文化与传统节日交相辉映[N].南京日报,2023-01-21(A06).

[5]金翔.非遗保护视野下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的应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21,35(03):121-124.

[6]耿波.从非遗到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研究的范式转换[J].枣庄学院学报,2018,35(06):14-20.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优化路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