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时期背景下生物专业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调查

2023-08-22卫静李兵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5期
关键词:专业认同

卫静 李兵

[摘 要] 近年来,生物类专业存在学生专业认同感低、入学后转专业率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院校专业的稳定发展及生物科技的创新发展。在特殊时期背景下,调查生物类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积极的就业心理素质。以苏州大学为例,调查了特殊时期背景下生物类本科生专业思想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并在学校、家庭和学生层面对专业思想建设的途径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对生物类专业的认同感,促进该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生物类;专业思想;专业认同

[作者简介] 卫 静(1988—),女,安徽六安人,博士,蘇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李 兵(1973—),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昆虫生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5-0034-04[收稿日期] 2022-08-30

近年来,生物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是我国实现产业方式变革、结构调整与清洁高效制造的有效手段[1]。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生物安全4大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生物医药技术惠民、现代种业提升等重大工程,要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2]。人才是实现这些规划的根本,生物类人才是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生物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校等培养单位加大对生物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人才从事该行业的信念。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培养生物人才的主要基地,其对学生培养的投入力度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生物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实现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及后续的生物医药技术的应用,高校及科研院所必须重视该学科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实现对该领域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入,培养单位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将个人所学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意识,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创造能够改变世界的东西,创新成果越来越多,我国才能在科技层面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专业认知及认同感不足是各大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该类专业学生转专业率较高[3]。即使大部分学生未转专业,在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比例也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转行就业。在2018—2021年苏州大学生物类(生物技术、生物信息、生物制药)学生毕业去向的调查(见表1)中发现,四年期间专业对口升学率逐年提高,且跨专业升学比例逐年降低,跨领域就业比例也逐年降低。可见在流行性病毒传播迅速的背景下,防病毒产品及疫苗的研发需要更多生物类专业人才,增强了学生对这些专业的认同感。因此,了解生物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在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稳定积极的专业思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生物类人才,实现我国生物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特殊时期生物类大学生专业思想调查及分析

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中,大多数学生跟风填报热门专业,如金融、计算机等,导致出现滑档被调剂专业录取的现象。丁文昊[4]通过对大学生志愿填报和录取专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参加转专业考试的学生中有89.5%的学生被录取的专业非第一志愿,仅有10.5%的学生被录取的是第一志愿。同时,存在部分学生先通过填报录取分数稍低的冷门专业进入心仪院校,再通过转专业的途径进入心仪的专业。生物类专业被贴上“冷门”“天坑”等标签,往往汇集了较多的调剂学生或想转专业的学生,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突出。特殊时期背景下,防控包括医药制造、检测和疫苗等都离不开生物类行业提供的技术支撑。对生物类专业大学生群体来说,此次公共卫生事件,病毒的肆虐使得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专业的认同感也有了明显提升。

(一)学生的专业兴趣有所提升

受社会上过度渲染的“天坑论”,导致学生对专业不满意,学习热情低下。在对苏州大学生物类专业2019—2021级学生转专业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见表2),2019级想转专业的学生占36.4%,成功转出学生占10.9%;2020级想转专业的学生占30.5%,成功转出学生占19.0%;2021级想转专业的学生占13.9%,成功转出学生占6.5%。结果表明,受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学生对生物类专业认同感有所提升。受调查学生也表示,由于病毒的肆虐,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方向有了更多的了解,认同感有明显提升,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传染病防控和疾病治疗做出贡献。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早期,由于对专业的认知较少,且专业兴趣普遍较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2019—2021级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见表3),2019级26.4%的学生表示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很少去自习室或图书馆进行专业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仅21.5%的学生显示出高频率(除课程学习外,平均每天花4小时)自主学习专业相关知识。而在2020级和2021级的学生调查中发现,仅7.8%~8.6%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频率低,67.2%~78.1%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专业相关知识的频率高(除课程学习外,平均每天花4小时)。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加上社会对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视度提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关于生物的资讯也相对增多,使学生对专业相关领域的认识也开始越来越全面,有利于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学习自主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尽管大部分学生就读期间经历过学校的始业教育及就业辅导和培训,但对本专业的认知及就业方向依然犹如“盲人摸象”,一知半解。就业方向往往也是通过网络、自己见闻和周围同学交流等常规途径了解。与师范类和计算机、会计等专业清晰的就业方向不同,生物类专业涉及的范围广,而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也不全面,容易导致学生对就业产生迷茫和焦虑的心态。加之这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多、难、杂,包括数学、化学(有机、无机、生物、物理、高分子)、物理和计算机语言等差异较大的学科,使得学生不清楚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在对苏州大学2019级和2020级生物类学生的专业了解程度与就业前景的调查中发现,2019级生物类受调查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的占31.2%,对就业前景持不乐观态度的占43.6%;2020级生物类受调查的学生中对专业不了解的占22.5%,对就业前景持不乐观态度的仅占15.3%。由此可见,学生对生物类专业和就业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二、提升学生对生物类专业认知度的建议

(一)加大专业宣传力度,加强新媒体宣传实效

我国对学生的专业兴趣探索和引导不够,而高校的开放性也存在不足,导致考生在专业选择上信息不对称。因此,所谓的“冷门”专业宣传的优劣直接影响考生的志愿填报,进而影响生源质量。高校可针对中学生定期或不定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专业宣传日活动,由专业教师以通俗易懂、轻松有趣的科普方式向学生介绍,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相关现象及产品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望依托新媒体技术优势提升生物类专业宣传的有效性。强化新媒体宣传的平台建设,积极捕捉专业相关热点,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开展专业宣传写作和短视频创作。同时,结合使用在线直播和在线互动等形式,积极在各大中高等院校和学生家长中宣传生物大类专业建设、专业教育和发展趋势等,吸引考生和家长的关注。此外,专业宣传中可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专业内优秀学生,比如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毕业生以及优秀校友等榜样可鼓舞学生的斗志,使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及就业前景持积极态度。学校也可定期举办优秀学生和知名校友的经验交流会,搭建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高端平台。

(二)加强专业性社会实践实习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习活动丰富多样,但也存在部分实践活动与专业无关的现象,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学习的机会较少。因此,拓宽专业性社会实践内容、提升专业性实践学习效果是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方法。目前,多数高校专业实践实习活动均安排在大三或大四的暑期进行,这样的规划已然错过了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最佳时机。早期的专业认知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所学专业。例如,学校可根据学生意愿和兴趣,可在大一的暑假即安排学生进入生物相关企业或校内外研究所进行学习,大二可选择不同的企业或研究所进行学习,大三可结合毕业设计进行专业课题的研究实践。尽早进行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专业的发展和前景、确立发展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需加强与企业和研究所的合作,双边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深化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引导作用

在高校中,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之间普遍存在“教书”和“育人”分离的现象。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及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中只注重相关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认知、专业培养目标等教育,使得对学生的教育缺乏统筹与联动。因此,需要打破传统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专业课教师借助辅导员、班主任所掌握的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况、道德水平、家庭情况等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辅导员、班主任借助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来提升专业认知,并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四)家庭成员合理指导子女进行专业选择

学生对高考志愿专业选择往往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大部分家长在给学生选择专业时会考虑热门和新兴专业,容易忽略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盲目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很可能使子女对学业产生抵触情绪,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上也会遭遇重重困难。因此,家长要充分尊重子女对专业的选择,引导孩子做出理性而合理的专业选择行为。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人才培养,提高学生专业选择的质量有助于专业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五)学生主动加强专业适应性

大学的每一个专业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学生选择专业時可能因为了解不深入或受分数限制,只能被所谓的“冷门”专业录取。在此情况下,学生应该确立目标,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动力,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有利于发现专业的魅力,获得愉快的体验。生物类专业的学习会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它不仅为我们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支撑;抗击传染病离不开病原诊断和疫苗研发,如何提升和加快这些抗疫生物制品的研发还要依赖于人才的知识与技术。学生需有较多的知识输入和积累,才能体会到专业的趣味性,进而爱上这门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兴趣的开发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自2020年以来,能解决生物健康问题的生物相关专业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期望与愿景。在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最亮眼的无疑是医护人员和病毒诊断、疫苗研发人员以及生产防护物资的一线研发和生产人员,他们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让我国解决公共卫生事件的成果显著,为大众构筑了安全防线,守护人民健康。在这特殊时期,高校在生物类专业教育中更要将相关故事、领域先进人物等融入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从而逐渐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认同。高校可联通防疫开发和检测相关科技企业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号召学生利用专业特长推进我国生物类科技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贾乐遥.加大生物化工发展,促进生活及化学领域发展[J].化工管理,2017(20):104-105.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21〕1850号[A/OL].(2021-12-20)[2022-07-21].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2205/t20220510_1324436_ext.html.

[3]江华芳,谭艳平,秦四勇.转专业政策放宽背景下的专业改革探索:以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9):4-5.

[4]丁文昊.就业压力背景下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及适应情况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1(16):34-3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low sense of identity and high rate of major transfer occur in students of biology-related majors, which severely threaten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jor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During the Special period, investigating the professional awarenes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biology-related majors will help them develop right beliefs of learning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employment.The study took Soochow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d investigated the professional thoughts of students of biology-related majors during the special period and analyzed the underlying cause. It finally put forward propos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iversity, families and studen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hough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nce of identity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biology-related fields.

Key words: Biology-related majors; professional thought; professional identity

猜你喜欢

专业认同
专业变迁:源自意义的多重追寻
浅谈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策略
高职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关系的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护生专业认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