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方法
2023-08-22普尺
普尺
摘要:在高中阶段,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生学好地理,其文化素养能够得到相应提升,知识储备也能逐步增加,对学生日后的工作、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地理学是以地球、地球特征、居民、现象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以地球表面各圈层间相互关系、空间差异、变化等为探寻要点,以地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为主要研究意义。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极为关键,该素养在学生对区域间层次性、整体性及差异性等的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区域发展规律,也可以为学生维护、保护地球家园提供指导。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关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现地理课堂预期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区域认知水平,深入分析区域问题,引导学生合理解释、预测问题,以辅助学生地理思维的逐步形成。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每个区域都存在不同的地理环境,而这也是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之一。因区域自然、人文要素有显著差异,所以人地關系和问题也有极大的不同。在高中生区域素养的培养方面加大力度,有助于学生站在科学化的角度认识区域差异,有利于推动学生对人类活动、地理环境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
1 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概述
1.1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认知需要具体化地细分地理所学内容,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所掌握的区域知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这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辅助学生具体化地认识、了解某些专业术语含义等。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特定区域范围学习一些特定名称,还要联系特定地理环境,避免学生学习中出现不理解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说,区域认知素养指的是学生对不同区域的宏观把握水平,在学生该方面素养形成且得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就某一区域整体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才能够明确方向、立足点,也能够清晰了解哪些数据具备真实性、有效性,有助于学生研究效率、成果水平的提高。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就是区域认知,而学生只有在具备正确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情况下,才能深入了解人文环境及经济、政治等各方面情况,其认知基础也会随之巩固,也有助于学生对人文环境、自然现象的深入了解。
1.2区域认知素养和地理教学之间的联系
区域认知和地理教学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不可分割,新时期,二者也会呈现出越发紧密的联系,且地理课的教学也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与之有关的培养目标,也会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推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新时代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其教育目标不再是单纯地辅助学生对不同区域地理知识进行学习,而是需要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前提下,实现更健全、更完整的地理认知体系构建目标,以明确自然环境、人居环境间的内在关系所在,以及不同地理要素之间作用机制。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某一地区发展状况、发展规律等。
2 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意义
首先,站在学科建设角度进行分析,促进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以学科教学过程为立足点,将教育改革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理念贯彻其中,将学科发展方面的强劲活力、光明前景充分展现出来,为地理教学更高维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养成良好的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其更科学、更有效的区域分析模型的构建,也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效率、质量的提高。区域认知素养作为学生的软实力之一,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可以为学生更好地面对现阶段的人才需求提供支撑,有利于学生潜能、价值的充分发挥。
最后,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角度来看,教育事业密切关系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而教育教学工作所造就的人才,在未来也会向社会各行各业输出。此时,在高中教育阶段辅助学生进行认知体系及思维模式、正确“三观”等的构建,会给学生后续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态度、具体行为等带来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日后工作提供助力。
3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方法
3.1结合区域案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材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区域化,它既可以为教师厘清教学逻辑提供辅助,也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区域知识。地球上有众多区域,而区域间具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会在自然地理条件上得到体现,而且在区域人文地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展现。地理教学环节的专业术语、地理名称较多,教学中教师仅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为了改善以上情况,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与实际区域案例进行有机结合,进行对应的分析、讲解,并利用生动、直观的方式介绍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域认知素养。
例如,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这部分地理知识时,课堂上教师可选择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状况、地理环境情况等进行列举,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实现对有关地理情况的掌握。从高中地理练习题方面来看,或者从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考查方面进行分析,考查范围大多是以学生对某一特征区域内气候条件或者地理特征的认知为主,很少会考查学生某一特定的知识点。考虑到该方面因素,在教学中,若学生的学习存在笼统性,则不利于学生地理成绩、地理素养的提高。此时,教师只有细化各知识点,以区域为立足点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才能推动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掌握范围的逐步拓宽。
3.2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区域知识体系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知识点具有繁多、复杂等特点,教学中涉及的各地方的地形地貌均有所不同,且气候、植被特征等方面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与此同时,从不同的地理方位来说,也会严重影响各地的人文风俗,如在不同地域,人文风貌及城市布局等的差异巨大。该方面涉及的知识内容也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教师一一讲解目标很难实现,即便教师能够一一地进行讲解,但学生想要完全吸收也有很大的难度。面对此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结合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学习,以辅助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3.3分析地理區域间差异,建立区域联系
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学习完整性特征十分突出,而对于地球各区域间来说,有一定区域差异存在,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面对地理知识学习的这一特征,学生要运用好对比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寻找区域间的相同点,并对比不同区域的差异,使学生对区域的认知、了解得到强化,印象也会非常深刻。
对比学习的环节,学生不仅可以对比、分析有关联的地理知识,而且可以围绕新知进行探索。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治理》这一节课知识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将该节课与下一节课建立相应的联系,即“森林的开发与保护”,这样能够以荒漠化防治、森林开发与保护两方面内容为立足点,使二者间的联系有效构建起来,而通过对两个区域间差异性的理解,也能够牢固掌握区域代表性特征。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能够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的一个手段就是对比、分析、联想,这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差异进行分辨,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且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方面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提高。
3.4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实现知识迁移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实际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课堂,要注意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组织和开展,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和大自然中,促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等方式迁移所学地理知识,这样更利于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在针对学生该方面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找到地理教材与实践活动之间的紧密结合点,同时要以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实况为依据,科学选择实践活动场所,以实现地理实践活动有效组织,并将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助力。
学生学习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部分内容后,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采访本地居民,围绕该地生活能源变化进行深入调查。另外,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本地资源中是否包含天然气,如果不包含天然气,需要思考源自哪里。在完成实践活动的情况下,让各学习小组进行实践报告的撰写与提交。这类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本章节知识点,了解、明确资源跨区调配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推动学生逐步发现生活能源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清洁化”。这样的学习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高效化发展、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提升。
在高中地理课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这与学生当下学习乃至未来成长、发展息息相关。该方面素养培养具体是指:一方面,需要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区别等;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养成并掌握地理区域分析、对比等方面的能力。在这一素养的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教师,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同时要与可行性教学法、手段相配合,辅助学生地理思维的构建,推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黄冰林.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76.
[2]夏银锋.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探讨[J].长江丛刊,2018(29):280.
[3]赵永旭.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J].情感读本,2020(35):84.
[4]周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2(12):85-87.
[5]杨兰丽.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J].魅力中国,2021(2):41.
[6]林达欣.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