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抒情传统视域下的“非自主回忆”考察
——以《斯万之恋》为例

2023-08-22段心悦

名家名作 2023年3期
关键词:恒基普鲁斯特之恋

段心悦

一、引言:“非自主回忆 ”与“抒情传统”

20 世纪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所著《追忆似水年华》(下文简称《追忆》)是意识流创作的杰出代表,通过“回忆”这一超时空的心理活动任意连缀叙事片段。因此,“回忆”尤其是“非自主回忆”(involuntary memory)成为《追忆》乃至普鲁斯特研究中的重要母题。

“非自主回忆”的来源及功用、价值引起了广泛讨论。Renate Bartsch 确认柏格森学说为“非自主回忆”的哲学来源①Renate Bartsch,Memory and Understanding: Concept Formation in Proust’s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pp.65-91.;钟丽茜指出普氏在柏格森的“梦幻回忆”内部分出“理性(自主)/非理性(非自主)”两种,认为后者才能回归诗性审美境界②钟丽茜:《“非自主记忆”的诗学功用——从〈追忆似水年华〉看审美回忆》,《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0 卷第2 期,第30-35 页。。涂卫群③涂卫群:《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中“可见”与“不可见”的主题》,《欧美文学论丛》2010年,第136-165 页;《瞬间永恒——普鲁斯特小说时间研究中缺失的一页》,《世界文学》2015年第4 期,第207-227 页。、Gabrielle Townsend④Gabrielle Townsend,Marcel Proust in Context,Painting,edited by Adam Wat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pp.83-89.、Ann Tukey⑤Ann Tukey,“Notes on Involuntary Memory in Proust,”The French Review,Vol.42,No. 3 (Feb.1969):395-402.的研究则得出“非自主回忆”在文学性前提下超理性的体验性和永恒的审美性、哲学性。

“非自主回忆”在现代化语境下的抒情变迁中非常重要。据学者罗如春所论,本雅明认为“非自主回忆”能够进入心灵并释放“灵韵”(aura),面对现代“惊颤”危机,此种传统抒情能重拾逝去的经验,创造“艺术和宗教的想象与信仰空间”,使心灵得到救赎⑥罗如春:《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抒情——以本雅明为核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9 卷第6 期,第115-120 页。。综上所述,非自主回忆发生于理性和判断介入之前,通过某种刺激不自主地重获时间之流中的印象和体验⑦此处与后文涉及的“体验”并非本雅明所批判的现代工业社会中以“惊颤”为代表的“体验”(Erlebnis),而是一种进入自我心灵的瞬间/持续印象,作为潜在的回忆素材被经验世界保存。,指向超时空/理性的诗性生命境界,是一种传统抒情。

罗如春针对高友工、王德威等人论述的中国现代性“抒情传统说”里西方参照的缺失,以本雅明进行弥补——“非自主回忆”即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抒情性反抗⑦。此论将现代性与抒情的关系问题扩大到世界范围,但仍停留在中西对立的层面。学者罗渝指出现代法国诗歌内化趋势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之相似⑧罗渝:《论法国现代诗歌内化趋势》,载史忠义、栾栋主编《人文新视野》第12 辑,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第137-144 页。,钟丽茜则认为从知性模式转向体验模式的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体验”相呼应⑨钟丽茜:《中国古典审美体验方式及其现代性境遇》,《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9 期,第23-26,30 页。。可见,中国抒情传统与西方美学皈依的传统抒情确有共性。作为西方传统抒情的“非自主回忆”能否以中国抒情传统来解读?其中是否蕴含一种世界的抒情性?为此,本文将以中国“抒情传统说”中高友工的“美典”说(Aesthetics),以及《追忆》的第一卷第二章《斯万之恋》为例,试图将中国抒情传统嫁接到现代西方的传统抒情创作。

二、关于“非自主回忆”概念的辨析

书中,“非自主回忆”处处弥散勾连,难以为读者觉察。为方便后续的具体文本探究,“非自主回忆”的内涵需要厘清。

(一)文学建构的“非自主回忆”

据相关学者论述,文本中的“非自主回忆”受到语言的调整和结构影响,呈现出高于原始认知状态的效果,并不具有认知实在性①Emily T.Troscianko,“Cognitive realism and memory in Proust’ s madeleine episode,”Memory Studies,(Apr.2006):437-456.。如此看来,“非自主回忆”和语言表达之间似乎存在必然偏差。

以上观点是将创作者(author)作为回忆主体来判断“非自主回忆”在文本中的合法性,自然难以成立。然而需要明确,文学范畴下探讨的“非自主回忆”之主体应是故事的主人公(model),它是一种文学性的、由创作者建构出来而为主人公天然“具有”和“产生”的,而非认知性的、属于创作主体的。

(二)“非自主回忆”的张力

“非自主回忆”的非自主性也遭到质疑,学者认为“非自主回忆”仅仅局限于刺激产生后激发起的一个记忆图景,其后回忆的展开都是自主的理性、知性作用的结果。然而书中,斯万持续长久的爱使其记忆网络更加敏感,众多刺激物能够产生连锁脉冲,从而联结起一段冗长而统一的非自主回忆。

高友工的抒情美典也为非自主回忆的延续做出辩护:经验并不仅是“直觉”这一环节,主体会以“现时”“自我”为原点,使“心象”中的相关(再)经验材料与直觉相观照并取得同一,继而延续至人的感觉和实践活动中。这一过程固然具有理性成分,但一种并非有意营造效果和摆布心灵的“非自主”性仍主导整个经验过程,甚至被意识流写法赋予更强大的、“支配”理性为其服务的力量。

三、凡德伊的乐句:美感经验的过程与特性

《斯万之恋》中,凡德伊的乐曲创造的美好瞬间成为“不可见现实”的一重召唤及听觉媒介,使斯万产生一系列非自主的美感效应,并实现“瞬间永恒”。

(一)美感经验的形成

斯万首次形成对凡德伊的乐句之印象时,即非自主地产生对乐句的美感经验。

……那钢琴声正在试图逐渐上升,化为激荡的流水,绚丽多彩而浑然一体,平展坦荡而又像被月色抚慰宽解的蓝色海洋那样荡漾,心里感到极大的乐趣。②普鲁斯特:《斯万之恋》,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208、209、211、223、235 页。

高友工将美感经验的过程归纳为“刺激→感受→反应→判断”,与非自主回忆“身体→刺激→情绪→运动反应”的展开路径相似。在物质性音质的听觉“刺激”下,斯万“感受”到小提琴与钢琴的声音交响应和,产生流水、月色和海洋的联想——这一“反应”是现实体验与回忆之流中相通意象非自主的观照与结合,最后获得快感,即对情感的“判断”。在此次“快感”形成的过程中,“非自主回忆”以更隐秘的方式发生。

(二)美感经验的流动

凡德伊的乐句在斯万心中形成的美感经验内化为“ 心景”(interior landscape) 和“ 心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③高友工:《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台大出版中心,2018,第38、67-72 页。,并呈现出流动性。

一方面,初成的乐句印象仅依附转瞬即逝的音符:“……这些感觉在我们心中还没有牢固地形成,还不足以会被紧接而来的,甚至是同时发出的音符所激起的感觉淹没以前,就已经消逝了。”④普鲁斯特:《斯万之恋》,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208、209、211、223、235 页。转瞬即逝的刺激材料和多变复杂的快感使得美感经验呈现流动不定的状态。

另一方面,感觉印象“既不完全又难持久的记录”具有潜在持续性。在斯万的期待和关注中,再现的乐句“并没有对他作出什么更明确的启示,在他身上激起的快感也没有以前那样深刻”⑤普鲁斯特:《斯万之恋》,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208、209、211、223、235 页。——自主回忆使心灵压抑和钝化。只有让感官恢复闲暇,斯万才“忽然在一个延续两小节的高音之后”⑤再体会那被“遗忘”的美感。此处,瞬时印象形成记忆的“暗流”,“非自主回忆”与美感经验也相呼应。

四、艺术、现实与美感经验的解释

《追忆》里的斯万拥有一双“艺术家的眼睛”,总不自觉地在现实中寻找艺术投影——根据“美典”,“同一/等值”“延续/转移”两个原则在此解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同一”原则:“艺术家之眼”

“同一”(“等值”)原则是“隐喻性的等值”,以性质为结构单位从个体中抽象出通性⑥高友工:《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台大出版中心,2018,第38、67-72 页。。斯万对奥黛特的注视就不自主地运用了此原则:他将罗马西斯廷教堂壁画上的西坡拉与奥黛特相联系,“两者间的相像同时也使他觉得她更美、更弥足珍贵”⑦普鲁斯特:《斯万之恋》,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208、209、211、223、235 页。——艺术的神圣之美与此时此地的奥黛特同一。

斯万对现实人物的艺术联想很多,不再赘引。长年累月形成的美学修养使得斯万在观察日常时也保持欣赏艺术品的眼光,遇到相合的可感性质,“心象”中蛰伏的艺术经验便自动与其重叠,造成一种艺术和生活的“同一”——这一过程依靠现实和艺术人物形象中抽象的“通性”来完成。

(二)“延续”原则:艺术之爱与现实之爱

“延续”原则是“转喻性的延续”,以“等值通性”形成的形象为定点,通过时空、因果等关系实现⑥。斯万对艺术的痴迷转移到了恋爱中,他理性上发觉奥黛特的庸俗,但她演奏的凡德伊乐句“会在他心中腾出足以容纳它的空间,他的心胸就会因而扩大,为某一种形式的享受留出空间”⑧普鲁斯特:《斯万之恋》,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208、209、211、223、235 页。。这种无名的快感由艺术唤起,却被斯万刻上奥黛特这一时空邻近的演奏者的名字,便把沉醉的艺术效果误认为炽热的爱。

斯万对奥黛特的爱延续到其艺术追求上。斯万清楚奥黛特的“低劣趣味”,但仍旧“竭力喜欢她所爱的东西,把不仅模仿她的习惯而且接受她的观点看成是一种乐趣”①普鲁斯特:《斯万之恋》,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236、309、298、299 页。。因果动力将爱情的盲目性延续到艺术层面,导致斯万的艺术之爱逐渐式微。

五、奥黛特的金像:“综合”的心理过程

斯万对“奥黛特的金像”的铸造体现出中国抒情美典中“综合”的心理过程,具体体现为对“时空定轴”“同一关系”两个原则的遵循。

(一)非自主的“铸像”

书中,奥黛特的玩弄常造成斯万的仇恨,然而不久,“另一个奥黛特的脸庞逐渐重新出现,在一片光明中缓缓地升起”②普鲁斯特:《斯万之恋》,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236、309、298、299 页。。斯万在恋爱中多次触发这样的“非自主回忆”,其中,爱为特殊的刺激物:它并非瞬时的外在感官刺激,而是恒常地藏匿于斯万的心灵,适时形成刺激,导引回忆“把这些断片连缀起来,删去两次之间的间隔时间,铸就一个善良的、宁静的奥黛特的金像”③高友工:《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台大出版中心,2018,第13 页。。

(二)时空定轴

“时空定轴”原则要求“一切经验都是经过‘自我’‘现在’这两个焦点过滤。”③在《斯万之恋》当中,为爱痛苦着的斯万自动地以爱的需求为中心,筛选甚至想象出关于奥黛特的正向经验,“在脑子里设想她是多么温情,眼睛里露出一副心甘情愿的神色,长得又是那么漂亮”④普鲁斯特:《斯万之恋》,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236、309、298、299 页。。这一想象是对过去的“再经验”,作为脚本的经验客体显然也是斯万所需的奥黛特形象。

(三)同一关系

“同一关系”是对上述回忆和想象的综合,包括心、物的直接感应和物象之间的间接感应③。奥黛特金像的铸就反映直接的心—物感应——非自主回忆直接指涉经验对象。

斯万的心灵和奥黛特的“金像”(物)形成了以爱为中心的同一体。在爱的重构下,奥黛特的形象愈显迷人,这是物对心的感应;在“金像”中,斯万的爱也得到疗愈,这是心对物的感应。积极的情感驱动金像的修饰,完善的金像增加情感的分量,逐渐达成“爱”与“美”同一的境界:“奥黛特又恢复成为动人、善良的奥黛特。他为曾对她如此狠心而感到内疚。”⑤普鲁斯特:《斯万之恋》,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236、309、298、299 页。

六、结语

从美感经验的形成、解释到“综合”,中国抒情美典与《斯万之恋》中凡德伊的乐句、艺术化的生活、斯万的爱恋几个“非自主回忆”案例之间出现多种连接,普鲁斯特的“非自主回忆”和高友工的中国抒情传统都强调外部世界的内化以及心灵力量的外射。可见,西方美学在现代化转型中呈现出与中国古典美学“心感万物”的共性,其中反映出的是对一种永恒审美经验的追求与回归。

猜你喜欢

恒基普鲁斯特之恋
恒基旭辉·铂悦天汇销售中心
霞之恋
吉恩·沃尔夫是科幻小说界的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和服务机器
菊花之恋(外五首)
海之恋
肖邦
矿山开发中的含水层破坏评估方法初探——以白山市恒基煤矿为例
普鲁斯特问卷
西部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