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历程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启示

2023-08-21韦晰玄

科教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大学生

韦晰玄

摘要 高校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确证自我主体性、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院校劳动教育在探索中稳步发展,为高校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劳动精神培育体系,持续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效果评价机制,引导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实现个体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与实践属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 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30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围绕传承劳动精神这一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高等院校要通过劳动教育传承劳动精神,充分提升大学生的劳动品质和劳动素质。因此,在现阶段回顾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对科学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

党和国家不断对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教育也逐渐发展成为传承劳动精神的重要载体。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1劳动教育体系形成的萌芽期(1949―1955)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新篇章,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主要围绕劳动人民的创造热情和劳动积极性来展开,通过普及、强化劳动中的发明和创造,组织原来不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参加生产劳动,使公民在劳动中得到改造和发展。同时,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与中等技术学校以专业实习的形式落实劳动教育,195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初步构建了我国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体系。

1.2劳动教育发展的探索期(1956―1977)

随着三大改造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劳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两个方向的分化。一是被认为是一种惩罚机制,主要是对犯错误的公民进行劳动改造,此时劳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阶级改造的手段之一。二是受全国范围内工农业追求高速发展的影响,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半工半读、边学习边劳动等教学模式相继产生,劳动教育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成了席卷全国的热潮[1]。社会出现大量以劳代学的现象,也使得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呈现出手、脑逐渐分离的特点。

1.3劳动教育体系的调整期(1978―199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劳动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得到了又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国家的教育方针也作出了新的调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2],强调劳动教育需要手脑并重,落实到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这一时期为使学生受到更为全面、系统的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被提出。

1.4劳动教育机制的成长期(2000―2012)

进入21世纪,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3],再次强调劳动是一切活动和一切创造的基础,鼓励劳动者通过劳动开创未来,倡导不仅要尊重体力劳动,也要尊重脑力劳动。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产业的高速发展,劳动教育的形式打破了以往的局限,产生了内容丰富的多种特色教育平台,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成了主要的劳动教育创新载体。

1.5劳动教育建设的加强期(2013年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实干兴邦,“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再次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为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5],并指明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新一轮产业变革,在智能化、工业化发展不断改变劳动生产方式的时代浪潮下,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提升他们的劳动创造能力。

2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面临的困难

2.1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2.1.1高校劳动教育课形式略显单一

为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已被广泛纳入高校课程體系,但部分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却仅仅是围绕着实习、实训和校园卫生,而且鲜少有高校配备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这使得劳动教育的多样性成为理想化的空谈。此外,劳动教育在部分高校中以单纯的体力劳动为主,有些高校因条件限制,育人方式过于简单和局限,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没有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选择。

2.1.2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认知,即知识与技能是他们成长成才的核心要素,劳动则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劳动实践对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作用往往被忽视。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劳动也有可能被直接或间接地当成某种犯错后的惩罚或警戒措施。而在这种劳动体验中,青少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并形成抵触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他们有可能对劳动产生不正确的认知。

2.1.3劳动与教育融合尚不紧密

在高校的专业理论课上,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职业和劳动的代入仅仅停留在表面。在专业实训上,授课内容则是以技能为主,价值观的渗入过于忽微,使得劳动为劳动,教育为教育。而且除了劳动教育课以外,高校其他育人环节鲜少有内容能体现出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特性。如果高校不注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价值观培植,将难以塑造出能匹配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2.2家庭高校社会尚未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2.2.1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劳动观的影响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家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导致在他们身上很难看到应有的劳动精神的传承。现有的教育程式也很难把社会要求的劳动品质精准落实到大学生个体行为准则上。在高校的劳动实践教育中,部分学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现实意识,而这部分学生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也难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

2.2.2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重视度不足

劳动精神氛围在部分高校并不浓厚。一是有些院校未能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二是有些院校缺乏关于劳动教育的奖励和惩罚机制,部分学生对自己在劳动教育课上的表现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些学生出勤都难以保证。三是有些高校未能结合自己的办学特点拓展大学生劳动实践项目,不能深层次激发学生热爱劳动、亲近自然,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

2.2.3社会力量对高校劳动教育参与度不够

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劳动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种社会力量参与,集多方能量才能形成的育人场域合力。社会力量参与的不足也限制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没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的育人效果。此外,在大众传媒中,尤其是大学生经常关注的网络社群、新媒体和自媒体,鲜少有对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进行全方位宣传的报道和专栏,劳模的榜样效应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传递。

3新时代提升高校劳动精神培育实效的策略

从历史经验来看,劳动精神以忠诚、勤奋为特点,强调团结协作与自力更生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精神的内涵也不断延伸,勤智、远见、实干、创新和抗压等精神特质也逐渐被囊括进来,需要各高校不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3.1建立科学的劳动精神培育体系

高校必须建立以实践为基础,以引导性、激励性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化、系统化的劳动精神培育体系。劳动精神培育首先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帮助大学生确立劳动者的尊严感,传递勤奋的精神、团结的精神、进取的精神以及责任的意识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劳动精神的真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习惯,激励学生通过劳动奋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其次,高校要凝聚社会力量挖掘有益的劳动实践项目。高校可以有效结合校内外劳动实践中心,统筹社会各界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项目,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在培养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对劳动的正向反馈。最后,高校要和学生家庭建立起一条有效的关于劳动教育的沟通渠道,让家长在认识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为家庭劳动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建立关于劳动教育的良性的家校共育机制。

3.2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效果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持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一是加强劳动教育课的教学理论研究。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结合劳动市场需求对劳动精神传承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构建符合大学生劳动品质发展需要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二是加强劳动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当为劳动教育课程配备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数量稳定的劳动教育师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三是优化劳动教育课的育人环境。劳动条件的改善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而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克服困难获得劳动成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四是高校应该积极运用自媒体平台传播劳动精神,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参与网络热议,及时发布有关劳动精神的宣传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劳动教育。

3.3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效果评价机制

高校劳动教育质量评价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可以提高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质量。首先,应建全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采用多种方式对劳动教育效果进行考查,如综合考核、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实践考核等。其次,加强对大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考核。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评估,以此检验大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真实水平,及时发现和帮扶劳动实践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再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评价。高校應该引导大学生进行劳动能力自我评价,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指导他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最后,高校还应及时关注外部实训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反馈,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毕业之后的劳动表现,使劳动教育评价更加客观与准确。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新时代高职医学生劳动教育体系路径构建研究”(SGH20Y1676)。

参考文献

[1]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大学生
新时代劳动精神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践行机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论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困难与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