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郑麦22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2023-08-21曹廷杰胡卫国张玉娥王西成李西臣邓根旺
曹廷杰 杨 剑 胡卫国 张玉娥 赵 虹 王西成 李西臣 邓根旺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河南郑州 450002;2.河南华冠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鹿邑 477200)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 常年种植面积在533.3 万hm2以上[1],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河南省小麦生产对全国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2]。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河南省小麦生育期间气象灾害和病害呈现出频发、重发、叠发的态势[3],生产上对小麦品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课题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育种目标,选育出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的小麦新品种郑麦22。 2019 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90014),2021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33)。在我国黄淮南片水地麦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利用前景。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品种来源
郑麦22 是以周麦22 与百农AK58 杂交的F1为母本,以偃展4110 为父本,采用系谱法经过连续多年的定向选择和鉴定,于2014 年育成性状稳定一致的小麦新品系3518, 定名为郑麦22。 母本亲本周麦22 综合抗病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千粒重高,亩穗数多,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高产潜力突出,但成熟偏晚,籽粒饱满度一般;亲本百农AK58 根系好,适应范围广,植株偏矮,抗倒伏能力强,籽粒饱满度好,稳产性好,成熟晚,高产潜力不突出。 父本偃展4110 灌浆速度快,成熟早,籽粒饱满度好,抗病性一般,不抗倒伏。 郑麦22 继承了周麦22 的丰产性好和综合抗病性突出、百农AK58 的适应性广和抗倒伏能力强及偃展4110 的灌浆速度快和成熟早的优良基因。
1.2 选育过程
2007 年以周麦22 为母本,以百农AK58 为父本进行杂交,组合编号“2007-35”,该杂交组合后代田间表现出综合抗病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粒大粒多,抽穗和成熟偏晚等特点;2008 年以周麦22/百农AK58 为母本, 以抽穗和成熟较早的偃展4110 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F1分蘖力强,成穗数多,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弹性好,条锈病和白粉病发生均较轻,灌浆速度快, 籽粒饱满, 成熟期明显提前; 2009 年将该组合作为重点选择目标, 秋季稀播2 000 粒,在全生育期进行观察和选择, 2010 年田间最终选择96 株符合育种目标的单株, 经过室内考种, 淘汰籽粒大小不匀及饱满度较差的单株后, 中选符合目标单株35 株; 在F3、F4、F5各世代分别选择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单株;2014 年和2015 年将中选的5 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产量鉴定试验和多点产量比较试验, 系谱号2007-35-18-2-12-8-6-1F5的株系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将该株系命名为郑麦3518,参加河南省和国家区域试验,后更名为郑麦22。选育过程见图1。
图1 郑麦22 的选育系谱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性
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18 早0.5 d 左右。幼苗半直立,苗期叶片稍长,叶色浓绿,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 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亩穗数较多,穗层整齐。 春季返青早,起身快,两极分化快,苗脚利索,抽穗偏早,耐寒性较好。 成株期株型松紧适中,穗下节略短,旗叶稍长、上冲,茎、叶、穗有蜡质。 穗纺锤形、大小均匀、码略稀,结实性好,穗粒数较多。 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籽粒大小均匀,千粒重高,容重高。 根系活力好,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
2.2 品质检测
2017 年、2018 年河南省区试品质检测结果:蛋白质含量15.8%、16.0%,容重795 g/L、778 g/L,湿面筋含量34.0%、34.4%,吸水率55.7%、55.2%,稳定时间3.3 min、3.2 min。2018 年、2019 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品质检测结果: 蛋白质含量16.2%、15.2%, 容重789 g/L、789 g/L,湿面筋含量41.6%、35.0%,吸水率60.0%、57.0%,稳定时间4.7 min、6.5 min。 籽粒饱满度好,黑胚率低,外观商品性好,品质达到国家中筋小麦标准,适宜制作馒头和面条。
2.3 抗性鉴定
河南省区域试验抗病鉴定结果:中抗条锈病、白粉病,中感叶锈病、纹枯病, 高感赤霉病。 国家区域试验抗病鉴定结果:高抗条锈病、叶锈病,高感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 田间自然发病,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中感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生较轻。
区试平均株高79.1 cm,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弹性较好, 抗倒伏能力强。 连续4 年区试倒伏程度≤3 级或倒伏面积≤40%的试点率为100%。
2.4 产量三要素
从表1 可以看出, 郑麦22 单位面积穗数在559.5 万~634.5 万穗/hm2之间, 年际间变化幅度小,自我调节能力强,单位面积穗数受环境影响较小,相对较稳定; 平均千粒重46.5 g, 变幅范围在45.7~47.2 g 之间,灌浆速度快,饱满度好,大小均匀,千粒重高且稳定;平均穗粒数32.4 粒。 产量三要素协调,年际间变幅均较小,适应能力强,丰产稳产性好。
表1 郑麦22 产量构成三要素及株高
3 产量表现
2016-2017 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E 组区域试验,13 点汇总,12 点增产, 增产点率92.3%, 平均产量8 362.5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8.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居15 个参试品种第1 位,其中7 个试验点增产幅度超过10.0%。 2017-2018 年度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试试验, 区域试验15 点汇总15 点均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产量6 367.5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7.0%,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居15 个参试品种第2 位; 生产试验13 点汇总12 点增产,增产点率92.3%,平均产量6 715.5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3.5%。
2017-2018 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水地冬水组区域试验,21 点汇总20 点增产,增产点率95.2%,平均产量6 916.5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5.8%,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居17 个参试品种的第4 位。2018-2019 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水地冬水组区域试验,21 点汇总21 点均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产量8 947.5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5.6%,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居18 个参试品种的第5 位,其中10 个试验点产量超过9 000 kg/hm2, 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产量达到10 948.5 kg/hm2。 2019-2020 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水地冬水组生产试验,23 点汇总,22 点增产,增产点率95.7%,平均产量8 935.5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6.2%, 居7 个参试品种的第1 位。
产量数据采用中国农业大学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作编制的软件“区试99”[4]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郑麦22 在河南省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均值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表2),低于其他参试品种, 且平均产量高, 说明郑麦22 的产量稳定性好, 受环境因素影响小。 适应度分析结果表明,郑麦22 在4 年区域试验中适应度值均超过90.0%,高于其他参试品种, 说明该品种具有良好的广泛适应性。
表2 郑麦22 及对照品种周麦18 区试产量表现及稳定性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种植区域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 (淮河以南稻茬麦区) 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地种植。
4.2 播期播量
适宜播种期为10 月5-20 日。 高肥力地块适播期内基本苗180 万~300 万株/hm2,中低肥力可适当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种应适当加大播量[5],播期每推迟3 d应增加播量7.5 kg/hm2,最大播量不超过225 kg/hm2。要求精细整地、足墒下种、播种匀播。 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发生种类,选择适宜的种衣剂或拌种剂,确保苗匀苗全[6]。
4.3 田间管理
有机肥、磷肥、钾肥作底肥,犁地时深翻施入。 氮肥70%作底肥犁地时施入,30%作追肥, 返青期或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 冬前降水不足、土壤墒情差的麦田应适时冬灌; 返青期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应及时灌水,结合苗情进行追肥。 抽穗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正常防治,复配药剂包括粉锈宁和杀虫剂,注意防治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