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2023-08-21朱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4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朱鹤

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危重, 且致残致死率高, 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临床观察发现, 实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 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是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的关键。而静脉溶栓、介入治疗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治疗手段, 联合使用能显著提升患者的血管再通率, 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1]。基于此, 本实验以本院收治的6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进一步分析静脉溶栓与介入治疗联合使用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3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依据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2 例。对照组中, 男18 例, 女14 例;年龄51~76 岁, 平均年龄(63.52±6.17)岁。观察组中男19 例, 女13 例;年龄52~75 岁, 平均年龄(63.41±6.0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症状表现及体征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且经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②未患精神疾病, 意识及认知正常, 能有效沟通;③临床资料完善,对本实验知情且自愿同意参与。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s)

注:两组对比, P>0.05

组别 例数 性别 平均年龄(岁)男女对照组 32 18 14 63.52±6.17观察组 32 19 13 63.41±6.09 χ2/t 0.0641 0.0718 P 0.8002 0.9430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静脉溶栓治疗, 药物选取阿替普酶, 应用剂量为0.9 mg/kg;首先给予患者药物总量的10%进行静脉推注, 余下的90%药物静脉滴注, 时间控制在1 h 以内。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介入治疗, 对患者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以此明确患者的病变实况。待造影结果中发现闭塞血管时及时予以动脉取栓。在导丝的引导下变换6F 动脉鞘, 并在闭塞血管处置入导引导管(6F);应用同轴导管技术将导管穿过血栓位置, 于远心端推注阿替普酶1 mg;随后将导管拉至血栓内部, 再次推注阿替普酶18 mg;将导管再次牵拉至血栓的近心端时, 推注阿替普酶1 mg。若血管再通后仍存在70%以上的狭窄, 可实施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手术, 避免血管再次闭塞。溶栓治疗后24 h, 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 口服100 mg/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2]: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血管全部再通成功, 且NIHSS 评分下降程度≥90%为痊愈;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 血管再通率>80%, 且NIHSS 评分下降46%~89%为显效;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 血管再通率为50%~79%, 且NIHSS 评分下降18%~45%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 以NIHSS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评分范围0~42 分,分值越高, 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以mRS 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评分0~5 分, 分值越高, 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差[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 两组NIHSS、mRS 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NIHSS、m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s, 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s, 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NIHSS 评分 mR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2 19.15±3.35 10.11±2.04 4.11±0.83 3.05±0.79观察组 32 19.19±3.40 5.01±1.34a 4.15±0.80 2.12±0.34a t 0.0474 11.8202 0.1963 6.1169 P 0.9623 0.0000 0.8450 0.00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神经系统常见多发疾病, 其具有致死率高、致残风险大、复发率高等疾病特点, 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同时也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精神负担[5]。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以及车祸伤、工伤、坠落伤等不良事件的频频发生, 急性脑梗死的患病人数日趋增多, 给临床医疗带来严峻考验。专家表示[6], 实现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血管的尽快开通, 利于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 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及致残率, 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静脉溶栓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 基于溶栓药物的输注, 能有效溶解脑动脉中的血栓, 达到血管再通目的, 进而恢复血供, 降低脑组织缺血坏死风险。值得注意的是, 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多项研究结果显示[7,8], 急性脑梗死发生的4.5 h 内对患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而超过该时间范围后, 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还会增加患者的出血和后遗症风险, 不利于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观察发现, 由于人们对脑梗死相关知识的缺乏, 易导致部分患者错过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 在此情况下, 积极探索更为有益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在临床实践的不断推动下, 介入治疗逐渐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普及, 基于脑血管介入手段, 可将取栓装置送至血管闭塞处, 通过机械性碎栓及取栓的操作能让堵塞的血管实现再通, 以此恢复正常血供。相关文献明确指出[9,10],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 静脉溶栓是优先治疗手段, 但其血管再通率较低, 尤其是大血管闭塞或病情较重的患者[11,12]。相较于静脉溶栓而言, 介入治疗的血管再通率较高, 联合使用后能快速打通堵塞血管, 实现脑血流灌注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状况。

本实验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NIHSS、m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静脉溶栓与介入治疗联合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辅以介入治疗, 能进一步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及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