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2023-08-21庞淏文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艾滋病

庞淏文

摘 要:本文以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南方网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分别对三种媒体发布的关于艾滋病议题的报道进行选取与分析。选取三种媒体具有代表性的报道案例,探究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报道框架。经研究发现三种媒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各具特色,但确实存在一些不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媒体工作者应该提高专业能力,在内容形式上进行更新与突破,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框架。

关键词:艾滋病;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南方网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28

0 引言

媒体报道成为公众了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渠道,对于事件的发展以及处理对策也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影响。艾滋病是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问题,而媒体所报道的方法、观点将直接关系到社会对事情的理解,以及人们对事情认识的态度。而艾滋病的防治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但直接关系到医学卫生领域,还和社会价值观念、思想、舆论等息息相关。相关信息的适当传播和对社会舆论的正确指导也是影响艾滋病预防的关键因素,如联合国前国际艾滋病项目执行官彼得派特教授曾在国际预防艾滋病会议上提到的,“当涉及艾滋病时,记者的影响比医生的影响更大”。一方面,由于新闻媒体成为社会公众获得资讯的主要渠道,所以新闻媒体的真实报道对于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引导人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减少社会偏见等方面都具有社会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艾滋病已经成为敏感的社会问题,广受社会各界重视,因此有着很强的社会报道作用。所以,进行对艾滋病的研究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工作,也是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1 艾滋病报道内容分析

1.1 个案选取

本论文选择艾滋病报道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个案进行分析。

艾滋病(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所致,而HIV是一个可以入侵人类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们将人类免疫中最关键的CD4T淋巴细胞当成重点进攻对象,大量损伤该细胞,使机体丧失免疫能力。所以,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1.2 媒体选择

本论文选择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南方网三类媒体。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澎湃新闻是隶属于上海报业集团的互联网资讯平台。南方网是全国最早一批创办的重点新闻网站,是广东省委机关网,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管、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由南方新闻网及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1.3 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通过内容分析法,大范围搜集三个媒体平台报道的关于艾滋病为主题的内容,选择具有显著标志性媒体语言架构的具体几篇,通过分析报道内容,分别发现三个媒体的共性与个性。

(2)比较研究法。我们通过比较研究法,比对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南方网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体报道内容,分析基本构成框架找出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地方媒体在内容上的共性与差异。

1.4 “艾滋病”报道内容分析

(1)艾滋病新闻报道数量统计。据统计,自创刊至今,其中人民日报关于艾滋病新闻报道共计2549篇,澎湃新闻共计2071篇,南方网共计50篇。

(2)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样本分析。针对人民日报关于艾滋病的报告内容,摘取三篇具有代表性的报道,如下:

针对艾滋病的三条传播途径,杨仁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给出以下预防艾滋病建议: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不到未经政府机构审批的非正规机构献血;不到非正规机构拔牙、穿耳等;怀孕的艾滋病患者,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母婴阻断。

——世界艾滋病日:這些防“艾”知识,你一定要知道

在蒙特利尔举行的第24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成立消灭儿童艾滋病全球联盟,以确保2030年前实现无感染艾滋病毒儿童被拒绝治疗的目标,并防止新的婴儿感染艾滋病毒。

——联合国机构成立消灭儿童艾滋病全球联盟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从2009年开始就已经进入到国家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试点项目之中。据统计,目前我市艾滋病母婴阻断的成功率已经达到98%以上。

——成都市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已达98%

经分析,这三篇报道充分展示中央党委机关报严谨、严肃、正能量等特点。内容方面偏向知识科普和成果展示方面,且目的以事件解决为主,突出展现了鲜明的国家观点。

(3)澎湃新闻艾滋病报道样本分析。针对《澎湃新闻》关于艾滋病的报告内容,摘取三篇具有代表性的报道,如下:

“我本身就是学医药和化学制药工艺的人,知道怎么去面对艾滋病,所以不至于感到害怕或绝望。但刚确诊时,我仍然是惊讶和不知所措的。”

——世界艾滋病日我们与HIV感染者谈了谈,他们或与药物相伴的终身

在大众和许多艾滋感染者的心中,艾滋病往往不只是一种危险的疾病,更带有污名化的色彩。由此而带来的有形或无形的歧视,令许多感染者抱有“害怕看病甚于害怕得病”的态度。歧视可能比疾病更可怕,更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早检测早治疗、控制艾滋病传播流行的阻力。

——世界艾滋病日全球抗艾40年,从绝症到可控慢性病

近日,长沙市雨花区法院刑事审判庭一审宣判了一起传播性病案。尹某某明知自己患有艾滋病,仍从事卖淫活动,被认定构成传播性病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

——患艾滋病女子卖淫且无防护措施,因传播性病罪获刑1年4个月

前两篇报道充分展示澎湃新闻从艾滋病患者角度出发,切实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与心理情感,呼吁群众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以及恐慌,科学防护,正确对待。传播系统的、科学的见解,使网民意见在抽取、整合和集束的编辑中创造出更大附加值,获得舆论引导的最高效率。第三篇报道展现出澎湃新闻娱乐化特性,描述客观事件,引起讨论度。

(4)南方网艾滋病报道样本分析。针对《南方网》关于艾滋病的报告内容,摘取三篇具有代表性的报道,如下:

艾滋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谈“艾”色变,怀疑与恐惧是人们提到艾滋病时最普遍的反应,伴随着的还有歧视。对于艾滋病人的鄙夷与歧视,或许是来源于无知和偏见,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知道艾滋病的防治方法,不知道如何正确恰当地与艾滋病人相处。社会的歧视,让许多潜在患者不愿接受病毒检测,增加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不仅是医护人员、公益组织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需要对艾滋病的传播保持警惕,但绝不应该放大对艾滋病的恐惧,更不应该歧视艾滋病患者。要知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已然明晰,对它的预防与治疗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案。在发达国家,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控疾病”,患者死亡率、母婴传染率都明显降低,大多数患者已能在药物的帮助下长期带病生活。

——消除无知防治艾滋 避免歧视人人有责

2020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蔡卫平提交议案,多次呼吁扩大传染病医院规模,配置足够的医护人员,实现“平战结合”。这一建议被采纳。当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明确“坚持平战结合”,推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发展。

——蔡卫平:与传染病交锋38载退休仍不会离开艾滋病防控

目前,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通过积极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民警防治政策培训率、戒毒人员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100%。2022年9月,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还举办了艾滋病快速检测培训班,下一步,全省司法行政戒毒场所将全部建成艾滋病快速监测点,确保场所收治的每一个戒毒人员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快速初筛。

——广东集中收治艾滋病戒毒人员数逐年下降

这三篇报道充分展示南方网从科学的角度,报道了艾滋病目前防控以及治疗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案,呼吁群众不要过分焦虑歧视,并且普及艾滋病知识,展示坚守一线的模范医护人员,为大家解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具有其地方性的特点,主要报道聚焦地方报道详细资讯,更容易了解到报道细节之处。

2 媒体报道对“艾滋病事件”的呈现

2.1 人民日报构建以“知识科普”“成果展示”为主导的事件解决框架

人民网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主渠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故时,一般民众对国家的媒体更加信赖,并常常会以此为获取信息的第一方式。所以,在艾滋病,人民日報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人民日报准时发布知识科普类文章,以报道引导公众认识事件。艾滋病初次展现在人们眼前时,人民日报严格规范语句,积极引导舆论,避免了非理性的蔓延。

同时,人民日报积极发布关于联合国、各省的艾滋病预防策略与成果,突出表现了政府积极应对的措施,引导公众舆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缓解了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2.2 澎湃新闻构建以“新媒体化”“大胆阐述”为主导的半政治半娱乐框架

2014年7月22日, 澎湃新闻正式上线,旨在构建以“新媒体化”“大胆阐述”为主导的半政治半娱乐框架。澎湃新闻作为新兴网络媒体,拥有海量信息同时,在互动性和时效性上也拥有传统的报纸媒体和电视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在关于艾滋病报道上,澎湃新闻除了一般预防艾滋病科学报道外还制作了一些专题报道,如“红丝带学校:让艾滋病少年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呼吁保障艾滋病人的权益以及搜集了感染者自述,让大家减少对于艾滋病的焦虑情绪,正确看待艾滋病。与此同时,澎湃新闻的“问吧”功能实现了信息交互,为专业人士解答群众对艾滋病的疑问提供了平台。网络媒体在这过程中搭建了民意的舞台,实现了媒体报道理性的互动反馈。

2.3 南方网构建以“聚焦地方”“跟随主流”为主导的地域化内容框架

南方网是我国最先一批建立的地方媒体网络,是中国省内首屈一指的以信息为基础、科技导向、技术推动的科技型主流网络媒体,形成了“聚焦地方”“跟随主流”为主导的地域化内容框架,例如“用爱浇筑生活的梦想——山东潍坊市少儿福利院探访见闻”“消除愚昧防治艾滋避免性别歧视人人有责”等专题,坚持“艾滋病自身并不恐怖,恐怖的是对艾滋病的不知和偏执,包括对艾滋病患儿的鄙视”的宣传理念。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艾滋病人群时所指出的一样,预防艾滋,有治无类。防艾路上,南方网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意见,不仅仅传播艾滋病预防常识,而且传播正确的艾滋病防治理念,如公平看待艾滋病患儿,对他们给予重视和了解,善良和微笑,不漠视、不歧视、不伤害。切实实现防艾不防情,维护保障艾滋病病人的权益。

3 艾滋病报道不足与优化路径

3.1 媒体报道框架反思

(1)报道叙述角度单一。虽然有关艾滋病预防科普的深度报道的种类较齐全,邀请专家及学者专门形成知识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他述语言架构,但也出现了报道叙述角度单一的问题。 缺乏自述和问答类叙述角度,缺少媒体的主观态度。

(2)报道体裁较为单一。经分析,三种媒体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体裁基本局限于新闻报道类,大都以报道事件经过,公报成果新闻为主,缺乏政府相关单位、媒体等“第三方”声音,缺少对社会负能量,错误认知的制止和评价。

(3)报道立场以中立为主,缺乏正面报道含量。经分析,三种媒体有关于艾滋病的报道内容立场以中立为主,宣传如何预防、怎样治疗、成果展示等类报道。澎湃新闻也以叙述性语句阐述社会负面新闻——《温州毒贩拒捕将一民警咬出血,高喊“我有艾滋病和肺结核》等,容易造成社会恐慌,产生负面效应。同时三种媒体报道缺乏正面立场,比如患者如何积极治疗,医患间暖心故事等能够激励人心的报道。

3.2 优化路径

(1)媒体应深入事件调查,多角度呈现事实。

深度报道是一种追踪式、总结式、探索式的报道体裁。报道通过进一步发现新闻报道背后的本质,能够说明报道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关系、实际含义。在有关艾滋病的报道中,媒体可以使用调查性报道等体裁。一方面,它能够有助于大众了解纷繁复杂的事情经过,澄清争议现象,掌握当事人的观点与立场;另一方面,深入艾滋病事件调查并加以报道,可以提高其信息的可靠性。这不但能够引导正常的社会舆论,而且有助于推动社会健康与和谐发展。

(2)媒体应准确定位善于使用新闻框架。新闻框架是新闻工作者使用语言或符号再现客观现实的过程,新闻工作者受到不同叙事角度、不同体裁、不同政策立场三方面的影响。另外,新闻框架又受到新闻工作者个人框架影响。媒体应准确定位善于使用新闻框架,准确组织语言,通过语言调动正确的社会响应。

(3)加强均衡报道,适当回应社会热点。中国对艾滋病这一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为重视,同时民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也正在提升,媒体作为“第三方”,应在事件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首先,要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使用带有倾向性或冲突性的话语,激化矛盾,扰乱社会秩序;其次,媒体要尊重当事人诉求,保证双方声音合理公平地传达。媒体要适当回应社会热点,推动公众问题的有效疏通和解决。

4 結论

信息时代到来,所有人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媒体压力。一些模棱两可的态度,一句不严谨的语言往往就会引起舆情的发酵。在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方面,各种病症不知何时突然出现,各媒体更要提高警惕。这时,形成正确的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道框架迫在眉睫。本文以艾滋病为研究话题,选取知名媒体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南方网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和梳理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地方媒体在关于艾滋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所作报道的框架,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框架分析理论为视角,进行媒体报道框架反思以及提供优化路径,为媒体应对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做推动性建议,构造多元化媒体框架。

参考文献

[1]王琨.框架理论视域下《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2]毕莹莹.突显与渐隐——《人民日报》2004-2018年艾滋病报道的话语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3]杜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毒胶囊事件”报道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朱梦.《人民日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研究(2003-2020)[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

[5]刘烨.新闻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6]谭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数据新闻报道框架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为例[D].成都大学,2022.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艾滋病
世界艾滋病日
《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输血感染艾滋病 医院该担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