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暑假,带上诗书去游学

2023-08-21孙明泉

留学 2023年14期
关键词:电车游学侄子

孙明泉

“叔叔好!一个多月的暑假里,我能系统地读点什么书?最好是能边走边读的那种!”一大早,远在美国留学的侄子发来微信。我愣了半天,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问询之后方知,此前他在本校學生社团组织的辩论会上,两次被对方团队打败:一是谈到中国文明史,对方说中国的文明史只有三千年,不是中国人常说的“上下五千年”;二是说到古代哲学时,对方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话,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

想象得出,侄子团队的成员们虽然心里不服,但找不到有力的论点或论据来反驳对方,所以想利用假期回国请教并寻访中国哲学家故里,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论据打个“翻身仗”。

“大侄子,我全力支持你!可以到文明发源地找论据,到哲学家故里找思想。”

沿着“北斗七星阵”边走边学

根据侄子的诉求和我的资源,我给他设计了“暑期游学线路图”:到北京后休整两天,出京游学的第一站是山东淄博临淄区的稷下学宫,第二站是山东曲阜孔子文化园,然后向西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再南下到河南三门峡仰韶文化遗址,第五站是古城长沙的岳麓书院,然后向东到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最后东行到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从地图上看,这七个游学点连起来,类似一个‘北斗七星阵,相信这一圈游学下来,你心中的困惑大部分可以释然!”

“太好了,我听您的!随身要带哪些书,您也帮我推荐一下。”

“选几本就行,比如著名学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著名学者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还有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的《中国儒学之精神》,北京大学哲学系胡军先生的《哲学是什么》。当然,还可以再备两本外国学者的书: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美国学者费正清撰写的《中国:传统与变迁》。其他的到游学点再说,关键要真正做到‘研学游!”

“您能全程给我指导吗?”侄子显然很期待。

侄子去美国留学前,我曾多次和他谈起过曲阜等中华文化圣地,当时他还是个中学生,但他还是听进去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要用年轻人能听懂的语言和他交流。

“这些文化遗存历史上就有,但文化景点开发比较晚。建于2300多年前的稷下学宫,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它位于齐国国都临淄城稷门附近,所以叫稷下学宫,中国古代一大批思想家先后横空出世,都和稷下学宫有关联。”

“鹅湖书院在江西上饶市铅山县的鹅湖寺,去的人不太多。南宋时,那里是官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所在地。850年前的夏天,中国哲学史上两大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宋代硕儒朱熹和陆九渊,在此激烈而友好地争论了三天。”

“至于良渚古城,前两年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它是有文字之前的‘中华第一城。考古证明,它们有近似的对温润祥和‘玉灵文化的认同,与锋芒毕露的‘青铜文化迥然相异。如果从‘文化中国而不是‘王朝中国的视角看,这就是文明的标志。良渚古城是长江中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它比《史记》所说的夏朝还要早,足以证明中国文明历史在五千年以上。”

阿玛蒂亚·森的笛子该给谁

“太好了!期待在这些文化古迹,您能给我更详细的指导。不过,这些多是文化旅游景点,为什么还要带上哲学的图书呢?”

面对侄子的疑惑,我做了解释。哲学、思想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中国的哲学成果和思想文化资源,在这些方面会有更直接的关联。如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非子,虽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国人今天依然会以各种努力“发现”他们的故乡。

至于宋元明清以来的思想家、哲学家,如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魏源,因为有据可依,他们的故里也同样都是文化景点了。在他们诞生或曾经驻足、工作过的地方,重温他们的思想和学术成果,和大师们“跨时空”心灵对话,你会有不一样的体悟!而他们的思想和成果都会记录在哲学图书里。

“从中国出去的留学生,除了课程要求学习的内容外,你们对中国哲学成果和古代思想家了解得并不多,但别人说中国没有哲学,你们又在感情上受不了,是吗?”

“是这样的。但必须承认,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他们会主动阅读维特根斯坦、黑格尔、康德等西方思想家的图书,这些书的借阅率也很高。”

侄子坦率表示这方面的书看得不多。实际上,这些原著也实在是不大好读。关于黑格尔是不是真的说过中国没有哲学,在怎样的语境下说的,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但对于哲学来说,还是有必要多学习一点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给他讲了几则小故事。

有一则故事,我叫它“阿玛蒂亚·森之笛”。这个故事是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其专著中讲述的。书中讲述了“三个小孩和一支长笛”的故事,故事大概的情节是:有三个孩子安妮、鲍勃和卡拉,他们在争抢一支笛子时来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向来人诉说自己应得到笛子的理由,希望得到“公正”裁定。

安妮说三个人中只有自己会吹奏,而唯一会吹奏的人得不到笛子是不公正的。鲍勃接着说,他是三个人中最贫穷的,而长笛恰恰能成为他可以玩的东西。卡拉则争辩说,自己一个人辛苦了很久才做成的这支笛子,别人不应该从自己的手里抢走它。

阿玛蒂亚·森的思考比我们更深一步。他在书中说:听完上述三个人各不相同的理由,要做出决定真是一件难事。不同学派的理论家,如功利主义者、经济平等主义者,以及务实的自由主义者,都会认为公正的解决方案一目了然,但是他们各自认为正确的方案几乎是各不相同的。

致力于缩小经济收入差距的经济平等主义者往往会选择支持最贫困的鲍勃,而长笛的制造者卡拉会得到自由主义者的同情。享乐主义功利论者可能会面临最难的抉择,但他会比自由主义者和经济平等主义者更看重安妮的愉悦,因为安妮是唯一会吹奏长笛的人。然而功利主义者也可能会看到,鲍勃相对贫穷的状况会使他从得到长笛中获得更大的喜悦。卡拉获得自己制作的物品的“权利”也许不会得到效用论者的支持。

但是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反思也许会发现,工作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需要通过让人们拥有自己独立创造的东西,来建设一個可以不断维持和鼓励效用产生的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卡拉的理由与上述功利主义者所依据的工作激励效应不大一样,他们认为人们有权拥有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

这个例子说明,对于基于追求自我实现、消除贫困,或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诉求,我们不能轻易地认为其中哪一种是没有根据的,人们对于每种观点都有支持的理由。我们不妨再假想一下:如果这三个小孩是在一个私人所有的山林区里发生这场争论,而这支笛子的原材料是利用倒地的竹子制作的,那么,园林主有权最终裁定吗?

到底谁才最有理?这背后的争论,就是不同的哲学主张,就是不同的思想观点!

“电车难题”及其背后的哲学思考

如果说坚持“产权至上”主义,还可以找到有最终发言权的人,但有些可能根本就“产权不清晰”。受不同“哲学主义”影响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来看一个伦理学领域著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据说这个问题也是哈佛大学公开课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这个实验的大意是:一个智障人士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问题是,那个智障人士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

心理学家测试发现,在面对“可以切换轨道,让电车撞上一个人”;或“不切换,让电车撞上五个人”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切换轨道”。

进一步看,恰巧有个人此时站在天桥上,也看到了这一险情,恰巧又有一个体重很重的残疾人,正站在他身边,残疾人的巨大体形和重量,正好可以挡住电车,或让电车出轨,不至于撞上那五个人。那么,他可以把这个很胖的人从天桥上推落,拯救另外五个人吗?

调研发现,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又会选择“不动手”!想想看,为什么有了这明显不同的选择?也许你会说,发生这事的概率太小了,没有讨论的价值。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学术抽象,生活中类似的让人不得不做选择的“两难场景”是很多的。不同的选择,背后支撑的就是哲学!就是思想!就是“主义”!

吉林大学著名学者孙正聿教授曾说过:人的任何思想,都蕴含着构成自己的前提。思想构成自己的前提,它作为构成思想的根据和原则,是思想中的“一只看不见的手”,也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幕后的操纵者”。这意味着,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虽然深深地“隐匿”在思想的过程与结果之中,但它作为思想中的“看不见的手”和“幕后的操纵者”,却深层地规范着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即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规范着人们的全部思想和行为。

中外哲学家的原著,如果现在没动力读,可以先读读哲学学者撰写的通识读物。胡军先生在《哲学是什么》里说:“幸福生活是需要有智慧之光的指引才能得到。哲学智慧为我们提供一条理解人生的新的思路或新的视角。”

郭齐勇教授在《中国儒学之精神》里说:“中、西、马(指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诸子百家,儒、释、道,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 ,各著其形,各有其长,都是人类走上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成为当今中国的世界之用。”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令人敬仰的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据说他外出考察山川地理时,常常用毛驴驮着书走,每到一个地方就坐下来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然后和已有的书或自己的思考相互印证,不弄清楚不罢休。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他的读书笔记《日知录》,记录了他一生学习和研究的心得,内容广泛,考证确当,见解精辟……

不多说了,叔叔等你早点回国,“牵上毛驴,带着书箱”,勇敢地到祖国的大好河山里游学吧!

猜你喜欢

电车游学侄子
基于Baja电车点线面动态仿真转向设计
小电车,大问题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辛苦的电车售票员
怎么不早点儿问
门口
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