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学术治校,让学术气息弥漫校园
2023-08-21姜纲要
姜纲要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教授认为,“学术”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育人方式、教育心态、校园风气、教学能力和思想境界。学术性学校,是带着宁静、淡泊、纯粹、求真、求实的心态做教育的,是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气息弥漫的地方。所有的学校,无论是大学、高中,还是初中、小学,都因此可能成为有学术气息的学校。
鄂南高中建校以来,顺应教育教学改革潮流,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和学校治理体系,确立“依法治校、学术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的治校方略。学校的“学术治校”是指在学校治理中除了充分发挥党组织和行政管理的应有功能外,还倡导学术力量、学术组织、学术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校科学治理等领域和工作中的独特功能与作用。
出台“学术治校”制度,为学校内涵发展护航
成立学术委员会。2018年12月,按照“学术治校”方略,制定《鄂南高中学术委员会章程》,成立“学术委员会”,明确规定学术委员会的宗旨、组织结构和职责任务。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及部分正高、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外聘专家共24人组成,负责学校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评优评先及重要专业岗位人选确定、专业技能竞赛评审等有关教师能力水平和态度业绩评定方面的工作。
建立保障机制。2020年以来,本着尊重学术、发展学术,尊重人才、发展人才的原则,先后出台《鄂南高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人才建设的意见》《鄂南高中继续教育管理办法》《鄂南高中教研活动规范流程》,确立人才引进目标,明确教师学习任务,规范教研活动流程,在着力引进高素质学术型人才的同时,抓实抓细教师继续教育,规范细化教研活动。
落实激励措施。近年来,我校先后出台《鄂南高中学科竞赛及教育科研奖励条例》《鄂南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奖励办法》《鄂南高中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对学术能力强,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方面作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并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年度考核、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和优待。通过改进措施、提高待遇等方式,努力管理好、激励好、发展好教研队伍。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
举办教师论坛。2018年年底开始举办“教师论坛”,每季度举行一次。论坛主题包括学校发展问题的分析与建议、学科教学的心得体会、学科素养的领悟阐述、学生工作方面的经验交流、学术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生活或工作的感悟与分享等内容。我校“教师论坛”,2020年增设读书会和班主任分享专场,目前已经成为教师交流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分享学习心得、教育感悟,展示探索发现、研究成果的学习交流和风采展示平台。
举办解题大赛。2017年开始,我校联合省内外名校举办青年教师解题能力大赛。参赛教师不仅要求解答试题,还要求对试题的知识考点、讲解思路等方面进行解析。在试卷内容方面,各科试题都有涉及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把握的相关题目。我们提前告知参赛教师考什么、怎么考,让他们提前学习、提前准备。解题大赛结束后,统一阅卷,统一评奖,联合举办颁奖典礼,为获奖教师颁发奖状和物质奖励。
举办微课大赛。2019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微课大赛”,大赛依据教师人数分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文综和理综8个小组进行初赛,各组按比例产生优秀作品进入复赛。获奖作品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展示,并在校门口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微课制作大赛一方面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实践土壤和创新园地,另一方面也为我校数字化、产品化课程体系建设积累资源。
编印教研期刊。2019年开始策划编印教研期刊《耕耘》,每学期一期,设置“高考资讯”“教海巡航”“学法指津”“学科探究”“教育探微”“教师心语”等栏目,主要刊登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体会、感悟以及自己与学生的成长故事。《耕耘》是我校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研成果、分享教育感悟与育人故事的平台,目前已经成为教师总结归纳教育教学工作、撰写教育教研论文、进行学术创作的实践园地。
开展校本培训。我校校本培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分学科进行的“集中教研”,每月一次,周一下午在各学科组同时进行。活动由教研组长确定研讨主题和中心发言人,提前提交活动方案,活动后提交发言材料。二是全校教师参加的“集中学习”。“集中学习”由教师发展处负责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报告讲座,每月一次。2022年3月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近10所重点高校的知名教授先后来校就教师学科素养、心理健康、职业认同、专业发展等方面问题开展了报告讲座。
落实青蓝工程。组织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帮扶,举行师徒结对仪式,签订结对协议,要求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相互听评课,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撰写教案,教师发展处按时检查协议落实情况,进行中期小结通报,以及年度总结、考评,并组织颁奖,努力打造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互促互学、共学共进的良好局面。
成立研究小组。近三年来,我校先后成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招生工作研究小组”“外国语教学与国内外名校升学途径研究小组”“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研究小组”“加强文科建设工作研究小组”“超常儿童培养工作研究小组”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小组”,参与教师人数达100余人。以研究的眼光发现问题,以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正是我校践行“学术治校”理念,用“学术”来治校的具体体现。
开展“学术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发展赋能
开设校本课程。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范畴,是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本土生成,既能体现学校办学宗旨、资源优势和学生特别需要,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我校2019年开设校本课程以来,到现在已形成包括学科素养、兴趣技能、德育教育、高考特色和大学先修等五大类型,课程体系包含文学与经典、语言与文化、历史与文明、科学与生活、技术与设计、体育与器乐、艺术鉴赏、成长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安全教育、解题方法、考点分析、学科探究、竞赛培优等16个专项,共计84门课程。学校打破行政班级界限,根据学生抢课情况编制教学班,同一时间多门校本课程同时开课,学生走班上课。
积极探索和开发优秀的校本课程,是学校转变育人方式、提升办学内涵的具体表现,也是学校践行“学术治校”方略、打造优质特色高中的生动实践。
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常规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是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这里的“实践”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到大学、科研机构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过程,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我校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两个研究课题。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课题选题,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然后,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课题研究;最后,学校于秋季學期召开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示暨表彰大会,对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如2022年10月,学校对学生的研究课题“万国咸宁的地域文化”“咸宁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研究”等研究课题进行了表彰。
举办学术讲座。除学习校本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外,我校2018年创设“鄂高大讲堂”“校友讲坛”等系列品牌活动,不定期邀请国内各知名高校、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和各行各业优秀校友来校讲学,为我校师生及全市优秀青少年创建走近学术前沿,领略名校、名师、名家风采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与大咖的对话交流中了解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激励学子更好地成人成才。
近年来,在“学术治校”理念的引领下,我校大力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大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学术实践活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实力和社会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
践行“学术治校”理念,在提升教师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和高端学术讲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高效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近年来,我校学子在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各项学术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作者单位:湖南省鄂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