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深刻认识党百年奋斗的基本经验

2023-08-21张越陈江波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

张越 陈江波

摘 要: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以及切实考虑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十三五”“十四五”两个五年规划,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起点,深刻认识总结出党的百年奋斗和新时代五年规划具体经验,即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确保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这有助于推动更好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关键词:党百年奋斗;基本经验;五年规划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02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出了历史性的成就硕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取得这一系列成就的根源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而“五年规划”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举措的重中之重,不仅仅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更是一项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生产力的合理分布、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动员、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的调整及平衡等作出的长期计划,为国民经济以及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是将党的思想转化为国家战略并付诸实际的重要途径,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

1 “五年规划”的来源及时代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及其弊端的探析,提出了“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即经济运行必须依照计划、听命组织领导以及按照需求比例分配社会资源。这一思想的问世,恰恰为未来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五年规划(计划)最早可追溯到苏联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为在生产力落后的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深刻吸收马克思恩格斯的“有计划的社会生产”这一思想,并在大会中制定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用以解决市场现存桎梏和弊端,从而推动发展工业化,这同时也标志着五年计划在苏联的首次诞生。截至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之时,彼时的苏联经济模式发展发生转化,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鉴于苏联取得的现实成果,五年计划也因此被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这其中也不乏中国。中国自1953年开始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党的领导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五年规划(计划)由此在中国的土壤埋下种子。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在中国“两会”召开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电邮采访时说,“坚持制定五年规划让中国受益匪浅,这一经验值得西方学习。”回望过去,“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以及实施成效,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独到智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道路方向和理论指引,面临新时代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强权政治等频频抬头的激烈形势,以及国内所面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加之受各方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但国际总体环境仍处于和平演进。在如此国内外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正确认识问题短板,审时度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把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身处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紧要关头,脚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了“十四五”发展规划。

2 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特点被马克思终生将其置于首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民”,自然也深刻影响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细数党的历次会议,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一次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人民中心立场时表明“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是始终不渝、毫不动摇。”新时代两个五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理念,科学的把握了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扭住了中心工作,肩负起其历史使命。从近两次规划的主要内容来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变化,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并且首次强调“人民性”,重点部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把彻底消除贫困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在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又满足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大对民生的保障力度,提出公共服务要做到均等化、多样化,本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的理念,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同时从法治层面完善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这一系列举措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总结过去10年,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更好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深入调研,广泛吸纳民意,听取人民群众的切实呼声,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接的关键之时制定“十四五”规划,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强调要拓宽居民收入增长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再分配机制。相较“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突破管理壁垒,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将服务人民做到更加精准化精细化,再一次敲响将人民置于上之锤,为2035年顺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吹响集结号,立足新发展阶段念好联字经、贯彻新发展理念架起连心桥、构建新发展格局铺就致富路,不断为增进民生福祉奏响和谐曲。

3 确保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百年历史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当今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在不断的改革、摸索与发展中,党的领导能力也愈发成熟,在处理各类棘手问题以及制度规划中日臻有理、有据、有效。从五年规划制定的视角来看,一方面,制定五年规划和远景发展目标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党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以来,“十三五”“十四五”两个五年规划都把党的初心、目标以及执政理念,通过规划加以实施和抒展,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的规划举措必然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阶段高度契合,与党的指导思想高度贴合。另一方面,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通过五年规划得以有效实施。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明确的是,马克思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而生产关系同上层建筑间又相互作用。基于上述理论,回观党的百年奋斗史,党的理论、指导思想通过我国具体实际得以上升总结,成为理论指导,而理论指导又进一步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前景作出科学预测,从而用来指导社会发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全面小康社会由“建设”升华为“建成”,并且对从“建设”到“建成”作出了一系列具体指标要求,此举正是将现实基础加以总结从而更新理论指导,又将新的科学理论用来指引实践,以经济现状升华为党的指导理论,进而制定阶段规划用来指引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最后,党的全面领导也体现在了为五年规划的建设定方向、定战略。深入了解西方国家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在某些历史节点下也曾出现过对经济进行发展规划的举措,但由于其体制特点,政党轮换、立场对立等问题使得规划长期执行只能变为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的空想。反观中国,由于科学独特的社会体制,在中国共产党的保证下,五年规划的实施自然也就具备了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得全国可以下一盘棋,力可以往一处使,这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具备的组织保障。“十四五”时期,也标志着我们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加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我们的独特优势,扬弃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轴,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4 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恩格斯早期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自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开始,西方撕开了现代化对于环境破坏的口子,传统工业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大多以环境破坏和掠夺自然资源为代价,纵观西方国家工业进程发展的历史,这一点不难看出。以“雾都”伦敦为例,其20世纪50年代因煤烟污染而造成的危机大面积暴发,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曾确定一条原则,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也表明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责任造成西方国家占据主要成分。《道德经》有云:“飘风不终朝,骤雨无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抛开任何一方无疑就会打破发展的天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将生态文明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从而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也是我们党为人民、为世界、为自然所履行的责任和担当。“十三五”规划期间,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着重建立健全生态风险防控保障机制,以大力发展绿色和环保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十四五”规划中,将绿色作为新发展理念其中一项,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中之一,强调要“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各类“红线保护”,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补齐和延伸产业链、规范发展再创造产业,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等,这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生态文明保护和建设的态度及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在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无论是曾经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是未来向联合国作出“双碳”承诺都是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是在以自身切实行动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前进中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5 结论

“五年规划”已经成为我们党与时俱进谋划国家发展大局的一项中国智慧,是中国在探索未来发展道路上创造的伟大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伟大实践和创新发展。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十四五”规划也必将顺应时代的步伐开启再创华夏盛世的新征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艘巍巍巨轮也必将在新的世界发展大势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在全面推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6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02).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中国共产党开展民主生活会的基本经验
论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经验
努力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