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国际研究回顾及其当代启示
2023-08-21孔海娥
孔海娥
(江汉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0)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将其列为基本目标之一。回顾全球经济的发展历程和乡村治理实践,一些发达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起即推行乡村复兴运动(1)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很多国家乡村的衰落,各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乡村发展,其名称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这一系列举措,日本称为“农村振兴战略”或“新农村建设”,英国称为“乡村复兴”(Rural Revival)或“乡村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美国称为“乡村发展”(Rural Development),韩国称为“新村运动”(Saemaeul Undong),德国称为“村庄更新”(Dorferneuerung),法国称为“乡村运动”(Le mouvement de la ruralité)。本文所梳理的文献中,由于研究者的翻译习惯,用词略有不同,其内涵基本一致。,成功实现了乡村振兴,在其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其中,乡村振兴国际经验研究成为这些国家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探索的重要支持力量。这些研究对国外乡村振兴的理论、发展模式、作用机制、经验与启示等做出深入探索,及时指导乡村振兴实践,对我国当前乡村振兴的实践与研究具有积极参考价值,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经验的理论梳理
西方经济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的理论都曾对本国的乡村复兴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也具有启发意义。国内学者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叶敬忠等认为,“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是兼容多维理论元素的国家治理实践,基础理论涵括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新古典/新制度经济学、后现代/后结构主义以及生计框架五大理论中的诸多元素,而这些理论元素因关涉农业、农村、农民和农地的不同结构关系而包容于乡村振兴的不同政策话语中。”[1]国内学者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大多是在这些理论范畴下开展的。如,安虎森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乡村振兴理论展开梳理,认为国外乡村振兴中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分享空间模式强调城乡双向的资源有效配置,城镇发展模式强调城乡联系、城乡综合发展、乡村创业,城乡一体化模式强调城乡一体的社会结构、居民社会福利的“等值”,并特别指出,日本“六次产业化强调的是整体化的生产链条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2]许汉泽在对乡村振兴理论的梳理中,强调国际社会“农政问题”研究的传统,认为其将“三农”问题放到宏观的政治、经济结构背景之下进行研究,并纳入农地问题以及更加宏大的理论视野和微观的分析框架,代表学者有马克思、列宁、考茨基、恰亚诺夫、提奥多·沙宁、亨利·伯恩斯坦、扬·杜威·范德普勒格以及国内的黄宗智、叶敬忠等。他认为,“农政问题”在理论脉络上与叶敬忠提到的五种理论是一致的。[3]
另有学者结合国内外乡村振兴的实践,对相关理论展开反思。李谋监在我国台湾地区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中,总结了乡村振兴的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及体验经济理论。[4]张秋菊、张超锋,顾鸿雁对日本乡村振兴中的内生发展理论展开分析,并对政府主导型乡村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指出日本乡村振兴注重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建设,城乡交流进入更深层次的协作阶段,由此产生了新内生发展理论。[5,6]胡霞、刘晓君指出,内生式发展是日本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7]
二、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理论形态研究
(一)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研究
伴随着工业社会的持续发展,乡村开始逐渐进入衰落期,主要发达国家在上世纪40年代便陆续开展了乡村复兴运动以及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建设。
部分学者就单一国家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美国形成了立法先行、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自上而下的城乡共生发展模式[8];英国在乡村发展中凸显出政府的自上而下行政管理以及硬软件、多主体的支持模式[9],同时呈现出共生型治理的发展形态[10];日本形成了立法先行、多样态发展、制度配套与多元主体协同的立体化发展模式[11],注重多重功能,挖掘多元价值的产业融合发展[12];德国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形成了自下而上的资源共享和区域一体化的网络协同发展模式[13],并且发起了“村庄更新”运动,强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保留村庄特色及传统优势[14],同时,在乡村复兴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城乡等值化的发展模式[15];韩国的“新村运动”是政府主导下的以农村开发为核心的国家战略[16],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和发展模式[17];法国“依托合作化政策、重视立法、推进城乡融合、加强土地管理、促进三产融合、强化人才培养等,形成了以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为核心,推动乡村多维度、深层次、高标准发展的综合型模式”[18]。
(二)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研究
王林龙等对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新村建设”、德国的“乡村地区发展”等模式加以梳理,认为国外乡村振兴可分为农村基层设施转变阶段、乡村发展方式转变阶段和乡村思想转变阶段三个阶段。[25]胡月、田志宏指出,美国乡村振兴经历了保障农产品供给,农业支持制度化,整合机构职能、构建管理体系三个阶段。[26]常烃等在对西方国家乡村发展的历史回顾中指出,西方乡村发展理念早期经历了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阶段,乡村发展机制从自上而下的外生式发展逐渐演变为自下而上的内生式发展。[27]郭笑然等指出,日本乡村振兴经历了农业规模化生产起步、基础设施提升、多元融合提升阶段。[28]
(三)发达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组织方式研究
世界各国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乡村复兴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组织方式,大多数国家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少数欧盟国家采取自下而上的地方驱动组织方式[23],既强调国家、政府在其间的主导作用,也突出强调民众的主体作用[16],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强调政府在立法与顶层设计、战略协调、示范工程等方面的主导作用[29]。
三、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发展研究
大力发展农业是诸多国家乡村振兴的重要经验。加拿大政府强调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30],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加拿大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需要[31],土地规模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农业、农业政策以及农民教育培训是加拿大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32]。美国以规模经营为基础的农业政策实现了“农业强”,以生态保护为特色的农村治理体系呈现了“农村美”,以全面覆盖为目标的收入保障机制确保了“农民富”。[33]
(二)乡村振兴中法律、政策的作用研究
学者们强调,法律、政策在各国乡村振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王密兰指出,美国农村政策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立法工作贯穿农业政策的始终,注重城乡融合与国际视野。[34]芦千文等认为,美国农村政策经历了从关注各自问题到相互融合,从关注单一问题到关注多元问题的演变过程。[35]胡月等认为,美国的乡村政策经历了从关注农业生产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解决乡村贫困问题,再到培育乡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26]
部分学者对欧盟的相关法律、政策开展研究。芦千文等指出,欧盟的农业农村政策经历了从注重建设共同农业市场,推进农业现代化,到广泛关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就业和生活、资源环境保护,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演变过程。[35]宗义湘等从政策目标、运行机制、资金预算、政策体系等4个维度探究了欧盟农村发展政策体系的演进逻辑及特点。[36]孙娟娟指出,欧盟的农业政策经历了从单一的农业部门政策到综合性农村地区政策,从外生性发展模式到内生性发展模式,从监管部门自上而下干预到多元主体自下而上共治等阶段。[37]
(三)乡村振兴中的财政、金融支持研究
财政、金融支持是发达国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肖卫东认为,美国、日本完善的法律法规为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的制度保障,支持的工具非常多样。[38]吴盛光强调,国外注重支持农业产业链、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普惠金融,普及金融教育等措施。[39]吴本健等从农业信贷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和资本市场等4个维度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乡村振兴中的财政支持开展研究。[40]郑军等指出,美国的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制度创新是实现高效率服务的保证。[41]张海军等指出,美国、日本的金融政策对支持“三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是其成功的关键。[42]陆俊亚指出,日本采取发展合作金融,完善政策性金融,建立农业信用保证保险等措施推进农村金融发展。[43]程惠霞的研究也强调,日本普惠金融体系将自身打造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平台。[44]
(四)乡村振兴中的社区建设研究
学者们认为,乡村社区衰落是现代化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但也企图通过乡村社区文化的复兴来重建农村。陈旭堂等指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社区难逃衰落的命运,乡村复兴依赖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45]王珩指出,日本通过村庄合并,组建成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社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使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46]武小龙等研究发现,澳大利亚立足乡村本位,以上下互动的社区自助理念为核心,通过“区能人”的积极培育和“社区文化共同体”的有效构建,促进乡村社区的善治与秩序均衡。[47]日本通过“一村一品”的造村战略改变了乡村衰弱的状况。[48]
(五)乡村振兴中的其他综合性策略研究
发达国家的乡村振兴是通过多种策略并行而取得较好效果。相当多的学者关注了与中国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是推动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农业协同工会在协助推动乡村振兴运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立法、规划配套、农地改革、三产融合、服务配套、资金保障、人才培养和基建等,是日本乡村实现复兴的重要原因[49];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治理体系构建等,是日本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50];日本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式,实现了乡村的复兴计划[51]。
为此,他接下来将就大型医疗装备,维保服务规范化招标采购后的相关院内、地区行业内效益变化,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对比。“这个时代适合用数据说话。”何斌深知。
周应华指出,英国在资金、自主权、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经营、农民职业培训、农业产业扶持等方面的支持,是其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52];卫桂玲强调,英国坚持乡村保护性治理理念,并成立英格兰乡村保护委员会[53];沈费伟从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区层面的赋权探讨了英国乡村振兴的实践[54]。
德国作为最早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家,其发展经验已经先后被复制到欧洲及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有学者指出,乡村基础建设、农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乡土文化建设是其成功经验,形成了其乡村振兴的民生基础、经济基础、环境基础和文化基础。[55]叶兴庆等指出,德国以产业的逆城市化增加乡村就业机会,以村庄更新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以欧盟引领项目促进乡村地区综合发展,以创新发展推动乡村再振兴。[56]廖青、邹宝玲在对亚欧美等六个国家的乡村产业发展战略加以梳理后指出,乡村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有效互补,形成了宏观调控有度、市场经济运行有效的乡村产业发展环境。[57]冯永财、李婧、郭利伟在对美英法日等国家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后建议:以法律为支撑,坚持系统发展观念以促进城乡双向流动;合理开发乡村文化,发挥乡村文化治理中村民的主体地位;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乡村文化治理模式现代化,进而推动乡村建设现代化。[58]
另有学者借鉴日、美、荷兰等数智化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数智赋能乡村振兴的举措[59]、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60]。
四、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经验的当代启示
学者们梳理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时强调,要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创新农村发展模式,也强调要积极探索本土化的乡村振兴战略。
(一)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启示
学者们在梳理国外乡村振兴经验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发展情况,给出了诸多建议。如,周应华在总结英国经验的基础上指出,要坚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发展宏观调控,多措并举消除地区贫困,大力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2]潘启龙等指出,中国农村当前处于由加速发展向法治化发展转换的阶段,可通过乡村振兴政策法治化,提高农民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科学开展农村规划与建设等策略推动农村发展。[61]芦千文等在研究美国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指出,要建立城乡平等的发展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框定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自下而上激发各方参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不同政策之间的互补性。[35]
部分学者梳理了韩国的经验后指出,中国乡村振兴要在推进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加强农村从业人才的引进等方面有所行动[62],要结合自身国情,从扶持政策、发挥农业农村的多元力量以及金融等方面支持乡村振兴[63],要建立人才回流的分类分步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等多维协同作用模式[64]。
龙晓柏等强调乡村振兴规划的系统性管理、乡村发展要素禀赋的可持续性,鼓励发展现代乡村产业新型业态,激活乡村企业多样化经营,促进乡村基础性公共服务均等化。[9]程良波认为,政府在乡村振兴中担当重要角色,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大背景下政府主导的城乡融合运动。[65]冯勇等在对日韩、欧盟的研究中强调,要立足乡村本位和主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顶层设计、制度供给和政策创设、特色产业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公共服务及医疗等方面构建内生式发展动力。[66]安虎森等强调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2]黄季焜、陈丘借鉴国外农村发展经验,认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要关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与机制,要合理规划农村人口布局,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区和农民的各自优势和作用,同时要采取从下至上的参与式模式[67]。王国峰、邓祥征分别总结了美国的人力资本提升型、韩国的生态效率提升型和日本的组织效率提升型等产业富民模式,并指出,其对中国的产业富民具有借鉴意义。[68]年猛强调,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源,构建“以城带乡”的城乡利益共同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69]
此外,部分学者从科技支农政策[70]、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研究了国外的相关经验[71]。
(二)关于乡村振兴国际经验本土化问题的探讨
赵广帅等通过对日本生态村建设、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特点、主要内容和模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认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之路。[72]李燕琴在欧洲一体化乡村旅游(IRT)框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创新必须尊重本土制度框架与文化逻辑,立足我国国情与乡村实际,走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之路。[73]胡军指出,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要尊重中国的国情、民情,也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避免可能的风险。[74]
五、结语
当前学界对国际乡村振兴经验的多维度梳理,为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随着国家乡村振兴策略的提出及发展,当前对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拓展与深入,在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理论、发展模式、作用机制及对中国的借鉴作用等四个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和不足,特别是研究成果同质性较强,缺乏对国际乡村发展的海外研究等,具体有如下几点。
其一,在理论研究上,从知网数据库的统计来看,当前国外乡村振兴理论梳理的文章较少。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复兴是基于农村、农业发展的实践提出的,并在多种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成功,对我国的乡村振兴探索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未来需要有更多的对国外乡村振兴理论的探索,可开展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对话,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其二,在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的梳理研究中,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已实现乡村复兴,并因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环境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但当前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以国别为单位的对主要发达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特点及发展模式的更为深入与系统性的梳理。
其三,在国外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已有的研究从政策、法律、金融、农业、人才等角度开展了梳理,较好地呈现了各国乡村复兴中的主要策略,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结合各国的发展背景与发展过程来探讨这些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差异与历史的特殊性所带来的方法与路径的差异,也要根据我国国情有选择性地借鉴其策略。
其四,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与启发方面,现有研究一般都是在介绍别国的经验后提到给我国带来的借鉴与启发,但多是寥寥数语,未来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沟通交流,推动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并向国内引介海外相关研究成果,鼓励中国学者围绕国际乡村发展经验开展海外田野调查,支持国际学者到中国开展合作研究,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开展国际乡村发展比较研究,从而拓展乡村振兴研究的视野与面向”[75]。
由于国家层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时间较短,学界的研究还有一定的迟滞性,特别是对西方相关经验的总结和梳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相信随着译界材料的丰富,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将不断扩大。展望未来,乡村振兴问题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政府想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议题,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视野等方面予以深化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