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字地名命名与神话思维
——基于宜宾县192个“龙”字地名的调研与普查

2023-08-21谢美英

关键词:宜宾县

谢美英

(宜宾学院 文学与音乐艺术学部,四川 宜宾 644007)

地名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综合性记忆,最初由人们约定而成,后来结合历史文化、民俗民情、风俗习惯,成为记录地点名称的词汇系统,承载着当地的地理环境特色以及物质精神文化。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在华夏境内具备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负载着人们精神上“奉龙为尊,接龙为安,迎龙为吉”的寄托和追求。华夏儿女自称“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和历代帝王或有龙之名,或自称为“真龙天子”。《广雅·释诂一》云:“龙,君也。”《论衡》载:“祖,人之本也;龙,人君之象也。”汉代以来,与帝王相关之事常冠以“龙”字,如“龙颜”“龙体”“龙威”“龙种”“龙袍”等,皇帝出生曰“龙诞”,帝王登基称“龙袍加身”,未即位时为“龙潜”,登基之后是“龙飞”。帝王的崇龙之举直接助推民间大力弘扬龙文化,民间一些值得敬仰的人被誉为“人中龙凤”“人中之龙”。同时,龙被赋予高贵、神圣、权威、平安、吉祥、幸福等多重文化意义。

由于对龙的热爱与崇拜,中华大地上涌现了数以万计带“龙”字的地名。这些地名遍布全国,覆盖各类,有省名、市名、县名、镇名、村名,还有山名、丘名、河名、泉名、溪名等。现有县级以上行政区中带龙字的地名就有46个。[1](P23)根据《全国乡镇地名录》统计,截至1985年,全国乡镇地名中带“龙”字的多达2367个。[2]

借助地名,龙文化的丰富内涵得到固化与弘扬。“龙”字地名成为中国龙文化的重要载体。四川南部宜宾市下属的宜宾县(1)2018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四川省调整宜宾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8〕89号)撤销宜宾县,设立宜宾市叙州区。由于“龙”字地名统计是依照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2014)的结果,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撤县并区前的宜宾县,含23个镇3个乡。也不例外。在进行横向课题“宜宾县地名故事”编撰时,笔者发现,宜宾县含“龙”字的地名多达192个。这些地名或因该地地形地貌与龙的形象吻合,或因流传龙的传说,或因本地出了才子而得名。在一个普通的市属县,出现如此众多的“龙”字地名,在全国也属罕见。有趣之余,应该有值得深入整理和挖掘的价值。尤其是其中富含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事象等,是先民神话思维内化于民俗生活的体现。对宜宾县“龙”字地名故事的研究或有助于我们了解宜宾先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一、宜宾县“龙”字地名的量化统计

宜宾县建县已有两千多年,古称僰道县。据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初步统计,宜宾县“龙”字地名有192个。其中,乡镇级地名4个:双龙镇、复龙镇、龙池乡、隆(龙)兴乡。村级(含社区)地名24个:接龙社区、玉龙社区、宰龙社区、新龙村、龙沱村、伏龙村、九龙村、发龙村、龙头村、会龙村、双龙社区、双龙村、龙川村、黄龙社区、白龙社区、龙华村、兴龙社区、复龙社区、青龙村、龙塘村、石龙村、光龙村、龙井村、大龙社区。其他街巷、行政区域及山、河、洞等“龙”字地名164个。“龙”作为一种象征吉祥、高尚的文化符号,频繁出现在宜宾县地名中,凸显出先民对“龙”的尊崇与喜爱。

从地名构成看,它们多以三个字命名,其中以“龙”为首字的地名数为88个,“龙”为第二字的地名数为98个,“龙”为第三字的地名数为6个。以“龙”+描述地形地貌字词(口、咀、岩、埂、坳、凼、窝、槽、岔、桥、街、场、坡、坝、扁、垇、冲等)的地名有76个;“龙”+身体部位和龙本身有关的字词的地名有12个;“龙”+山水有关字词(山、水、池、洞、湾、塝、井、塘、沟、溪)的地名有52个;“龙”+宗教寺庙有关字词(寺、庙、庵)的地名有8个;包含龙的形态、种类有关字词的地名有10个;“龙”与其他词语(家、植物、动物)组合的地名有34个,如龙家岔、橙龙湾、龙虎溪。

二、地名命名理据与神话思维

在中国古代,龙被认为是天神之一,是天地之间的桥梁,也是皇帝的象征。大凡有“龙”字地名的地方,都传诵着与龙相关的美妙传说,寄托着人们对龙神灵的褒扬和对美好未来的展望。从命名理据看,宜宾可查的192个“龙”字地名,大致可以分为5类。

一是基于地形地貌其状如龙而命名。原始思维的视角具象直观,多数以“龙”命名的地名与其地形地貌特征相关。众所周知,古老先民具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描述事物的特性。受此习惯影响,人们在对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时,往往将该地的地貌特征、生活环境通过具体物象表现出来,让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有最直观的反应或感受。加之当地人们觉得龙应生活在有山水的地方,且当地起伏盘旋的山脉和蜿蜒的河流与龙的形象非常吻合,因此在给具有这些地形地貌的地方命名时,人们会把对龙的想象及一些神话故事融合于其中。这类地名比较多。比如,按龙的形态分,有双龙(油坊沟、黄鳝沟两溪蜿蜒从西北流来汇于场镇,状若游龙)、盘龙湾(相传曾有一条龙盘踞于此)、回龙湾(地理环境与地形地貌像一条盘曲的龙)、回龙咀(因地形奇特,远远看去就像龙回头)、龙潭坡(有形似龙形的水潭)、伏龙口(该地山势像一条伏着的龙,龙口伸向河中)、龙溪河(其河道蜿蜒曲折,河谷束放相间,两岸阶地发育,形似龙形);按龙的颜色、种类分,有青龙背(因该山蜿蜒曲折,如青龙盘旋一般)、石龙湾(此山湾处原有一块石头形似卧龙)、土龙坝(传说此地曾有土龙出现)、青龙咀(此处有一块石头,下雨的时候上面会显现一条青龙);按龙与其他动物的组合分,有龙虎溪(这个地方有一条形状像龙又像虎的小溪)。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百姓把自己周围的生存环境看作龙虎气象的体现,讲究与龙首、龙尾、龙背等身体部位相似地形的文化想象:龙头村(境内有一山形似龙)、龙嘴巴(形似龙的嘴巴)、龙耳朵(因山上有岩石形似龙耳朵)、龙颈子(形似一条龙的颈部)、龙背上(其外形像龙的背)、龙冠子(似龙头上的雄冠)。诸如此类,依据相似性原则,人们将山水的外部特征和龙或龙的某部位联系起来命名,凸显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二是由于地表延绵起伏的山脉像舞动的龙,故人们从风水视角,将山脉称为“龙脉”,将有关龙的传说,特别是龙脉的传说附会于地名故事中。清代叶九升在《地理全书·山法大成》中提到:“龙者何?山之脉也。……石为龙之骨,土乃龙之肉,水乃龙之血脉,草木乃龙之皮毛。”[3](P115)宰龙村的来历就与“龙脉”传说有关:

传说在南宋理宗绍定年间,有一个叫陆成本的叙州府官员到民间巡访,途经此地,发现一处墓穴风水极佳,正好葬在青龙虎口穴位,经仔细推算得知,如若不断其龙脉,不出三年,墓主的后人就将出草莽,乱天下,屠戮生灵。为保一方安宁,陆成本组织了数十名壮年劳力到关键的地方,试图挖掘龙脉,一直到夕阳西下,挖土深达十余丈也没有任何发现,工人们便组织收工。刚走不久,一位工人发现了自己忘了拿草鞋,于是折返回去。到了工地,他依稀听见说话的声音,仔细看了看四周,却发现并没有人在。工人竖起耳朵仔细一听,确实有对话的声音从地底传来。一个说:“好危险,再挖两尺深就挖到我的背了。”另一个声音说:“挖到我都不怕,就怕一拉一扯。”工人吓得掉头就跑,赶上工友们便叙说一番。工头听说后,赶紧带上工友们返回,继续往下挖,不到半个时辰便发现两根粗如木桶的地瓜藤并排于地下,一阵斧砍锄挖却不见伤痕。之前找鞋的工人突然想到“就怕一拉一扯”这句话,于是找来了木工铁锯,和工友们你拉我扯地锯了起来,不一会儿地瓜藤便被锯断,周围的竹子也跟着像放鞭炮一般响起来,而被锯断的地瓜根也持续三天三夜流出不明液体。从此,人们都说这是挖到了真龙,于是便有了“宰龙”的说法。(2)宜宾县资料卷编委会:《四川省宜宾县民间故事集成》,第82页,内部资料,1987年。

老人们还说这根地瓜藤是赤龙的化身。赤龙是黄龙(雄性)和青龙(雌性)的媒婆。两龙得到赤龙被杀的噩耗,勃然大怒,在地下摆动起来,这样就把李家坡背后的山坡弄崩裂了,一坡分为两段,中间出现一条大沟槽,人们就称它为龙崩槽,将穿过槽地的山嘴称为青龙嘴。人们向往富贵,希望生在龙地,葬在龙穴,养出龙子龙孙,但却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实现,只留下一个个古老的传说。关于泥溪镇毁龙寺的来历,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

从前,越溪河边有一个姓张的阴阳,替人看了一辈子风水。

张阴阳临到晚年之时,自知天命难违。有一天,他把妻子和三个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年纪大了,离入土的时间不久了。我死后,你们要抬着我的棺材,顺着大路,转着圈走,直走到绳子断了,你们就把我停放在那里,等到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才把棺材打开。你们照我说的这样办了,将来就能当官发财。”

不久,张阴阳果真生病死了。出殡的那天,他的三个儿子按照他生前的说法,亲自抬着棺材顺着大路,转着圈走。走了一里多路,绳子陡然断了。他们遵照父亲的交代,就地挖了一个坑,把棺材放进坑里。而后,三个儿子轮流看守,一直守候了四十八天。这时候,三兄弟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心想只差一天没关系,便去把棺材打开。哪晓得棺材盖一打开,他们顿时惊呆了。

原来,棺材里的尸体不见了,只见里面睡着一条活生生的龙。可是,棺材一敞开,一股风吹进棺材里去,那条活生生的龙,一转眼功夫就变僵硬了。后来,人们担心这条僵龙作怪,造成灾难,便将棺材盖好,用铁钉钉牢,再挖深坑埋掉,还在上面修了一座寺庙镇住它,让它永世不得翻身。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寺庙取名毁龙寺。(3)宜宾县资料卷编委会:《四川省宜宾县民间故事集成》,第76页,内部资料,1987年。

永兴镇九龙滩也流传着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不同的是,阴阳先生有九个儿子,他临死前吩咐儿子们要在家守孝一百天才可出门,但儿子们在第九十九天时违背父亲的遗嘱,一齐进城玩耍,结果被梦到九龙闹县城的知府抓到,知府将其斩首示众,尸体丢到长江后,出现了九个滩口,就取名九龙滩。

三是人们一直认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神之一,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既能降福于人,又能为人排忧解难。[4](P72)因而古地名的命名者以一种联想的合理性,将龙与为百姓造福、保一方平安的文化神灵联系起来,通过美妙传说或故事,寄托人们对龙的褒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传说洗龙湾的水是龙水,用龙水洗浴可以得到龙神的保护,不长热疮热痱,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越溪河有个深水沱,当地人称为“龙沱”。传说吃了龙沱水,百病不生,长生不老。又传说兴龙湾曾有神龙出没,天空常出现祥云,村庄因此而繁荣兴盛起来,为纪念神龙,故名兴龙湾。

在人们的观念中,龙是一种生活在水中并掌管水中生物、赐福降祸的神兽。[5](P33)隆兴乡,清乾隆时名龙兴场。龙兴,顾名思义,是因龙而兴旺起来的。相传在远古时代,越溪河流经此处,河底有座水龙王的宫殿。这里的山川风物,分别由龙王的太子和小龙女掌管。龙太子掌管大龙窝,小龙女护持小龙窝。龙太子与小龙女尽心尽职,一年四季依据人世间的农时需要兴风布雨,这里因此五谷丰登,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美化,百姓得到繁衍生息,商贾贸易也随之兴盛,乡场集镇也自然而然地形成,故得名龙兴。

古人以为龙是掌管云雨河泽的神兽,拥有行云布雨、赐福降祸的功能,雷电交加是龙王爷在呼风唤雨。每当天旱,民间便通过祭祀活动祈求龙王降雨,庇佑未来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心理促使人们将龙神美化并以“龙”字地名表达,宜宾县龙井村和青龙咀的传说就是该观念很好的印证:

传说远古时代,该地不叫龙井坝,整个坝子没有水,更没有田,农民就种点玉米,都经常遭到干旱,辛苦一年下来,收获的粮食很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贫困潦倒。有一年,更是天干,农民种的庄稼几乎是颗粒无收。在月半的时候,全体农民就点着香烛,跪哭哀求上天保佑赐水。在当天晚上,有个农民梦见玉皇大帝吩咐南海龙王负责解决该坝的水,南海龙王马上承诺在山包脚下开一个泉眼。第二天早晨,这个农民果然在山包脚下发现了一个较大的出水孔,出水孔出来的水,清澈透明,源源不断。从此以后,这里的农民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人们就把这个出水孔叫作“龙井”,这个坝叫龙井坝,这个村也叫龙井村。(4)郑启友口述,李云权记录整理。

双谊镇堰丰村青龙咀,曾经是一个贫瘠之地。一个炎热的夏夜,忽然狂风呼啸,电闪雷鸣,一道白刀般的闪电劈在山顶上,然后砰的一声,在半山腰处散落下一些石头的碎片,碎片内部有着鳞片般的质感。一位村民好奇地拾起碎片打算好好揣摩一番,还没半分钟,忽然从人群背后窜出一条龙,它如同烟雾一般升上天空,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当地一位老人对大家说,天降神龙乃祥瑞之兆。当地风水先生则说,要想来年能取得好收成,那么每月十五就要祭拜一次神龙,最好是将活猪、活牛、活羊堆放在山上的坑洞里。在祭祀后不得擅自入洞,影响神龙的修炼。如果按时祭祀,这个地方长期都能风调雨顺,农作物也会广受欢迎。虽说从未有人亲眼见过这条龙,但村民都相信它的存在,按时祭祀,因此,神龙让此地植被茂密,水源充足。

石龙过江则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感情的向往。相传东汉永和三年(138年),牛仙和狐仙相会,要经过湍急的河水,很是危险。小龙在此身搭两岸成为龙桥,让牛仙与狐仙如愿以偿。后来,小龙干脆将两岸山崖拉近,方便人们出行。小龙的美名被传开,后人为了记住小龙的美德,将此处取名为石龙过江。

四是在先民的认知里,龙亦是他们不愿面对的降灾恶物。在他们看来,频繁的洪水灾难就是“恶龙”作怪的结果。《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6](P145)在民间,先民们则演绎出神或英雄战胜恶龙的传说,附会在一定的自然物上,形成具体的地名,并借助地名故事,表明“恶龙”和“戾龙”不再是呼风唤雨的神物,而是制造水灾,危害一方的罪魁,它们势必受到神力或英雄的制裁或反抗。

宜宾为三江汇合之处,先民们经常要与洪水猛兽展开搏斗,自然而然就孕育出降龙的故事,最为典型的是,哪吒敢于同龙王斗争,不仅降伏了龙王的爪牙独角龙,而且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逼使东海龙王将海水从九湾河口(宜宾民间传说为今岷江与金沙江的合流处,即合江门一带)往东退去一万里,变泽国为良田。据传,宜宾县喜捷镇龙漩子和中坝子之间江面之所以很宽阔,就是哪吒与独角恶龙打斗翻滚的结果。又传宜宾大观楼下是阴传河,常有恶龙肆虐,将宜宾化为一片汪洋。故而经术士指点,建了大观楼以镇龙头,又在县府街修建了小鼓楼以镇龙尾,另在东街修了九道牌坊以镇龙身。

龙池乡是由“龙角池”的简称而得名的。而关于“龙角池”的来历,传说是这样的:有一条戾龙祸害人间,玉皇大帝派二郎神捉拿这条戾龙,戾龙躲进水潭里不出来,二郎神追到水潭边,一斧劈下去,劈掉了戾龙的一只龙角;戾龙为了逃命,直接往西方逃去,在逃的过程中,把水潭壁拉开了一道沟,水潭中的水从沟里流出后就干枯了,只剩下最深处还有一个三四亩大池子有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子叫作“龙角池”,被二郎神劈下的龙角也露了出来,化作了一个小山包。

五是因英才俊杰而命名。以龙赞人,将出类拔萃之人称龙、名龙、比龙的传统古已有之。《庄子·天运》记载孔子称老子为龙:“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脅,予又何规老聃哉?”[7](P171)三国魏名士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8](P185)。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亦常被人称为“伏龙”“卧龙”“人中龙凤”“龙蟠凤逸”。三国时的蜀国军师诸葛亮,人称卧龙:“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8](P411)郭沫若曾誉司马迁:“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9](P506)科举时代以“鱼化为龙”“鱼跃龙门”“鱼升龙门”比喻寒门学子举业高升,飞黄腾达。《艺文类聚》卷九六引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大鱼积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为鱼),故云曝鳃龙门。”现代则有“望子成龙”表达家长对孩子前程的期冀。宜宾县柏溪镇长沙村和杨湾村,各有一地,因人杰地灵,出了很多才子,分别名为龙洞和龙水溪。

三、结语:“龙”字地名的文化密码

宜宾人本着祈求祥瑞的美好愿望,有祭龙、舞龙、赛龙、雕龙、生肖龙等大量与“龙”相关的民间习俗和民间活动,更有以“龙”字命名的192处地名。它们或基于地形地貌其状如龙而得名,或因龙脉传说、降龙传说而得名,或因英才俊杰而得名。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命名,地名总是包含着先民对于该地域的某种认识、记录或者情感。

“龙”字地名作为中国龙文化的集体记忆,对于激活文化认同和地域认同,助力人民群众记住乡名、村名,传扬龙文化,传诵龙故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宜宾人将神话故事融入“龙”字地名中,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可信性的民间传说,存在于宜宾人民的现实生活和集体记忆中;使龙的符号及其所象征的意义从远古流传至今,并深入到当地人的心灵深处。这其中,通过和神话学研究密切相关的龙神话的活态显现,它们或者是以堪舆风水的实用想象面貌显现,或是体现在民间仪式中,或是因龙带来的福祉或灾害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如此种种,凸显出先民对龙所怀的敬畏、崇拜及喜爱之情,从而使龙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断。

猜你喜欢

宜宾县
保健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影响
宜宾县:“干部访廉”促“廉”风
宜宾县携手中国经济林协会共建油樟名县
宜宾县森林公安局解救一批画眉鸟类
小小少年
宜宾县人民对肾结石的知晓率与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