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研究

2023-08-20文玉燕

关键词:双减学校服务

摘 要:“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存在课后服务观念较为保守、课后服务内容不够丰富、课后服务方式较为单一、课后服务师资不足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课后服务政策尚不完善、课后服务配套保障制度建设不健全、主体责任不明等。提升路径包括:完善课后服务政策制度,促进课后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课后服务交流培训,更新课后服务观念;坚持课后服务育人价值,优化课后服务内容;各相关主体明晰职责,拓宽课后服务方式;完善配套服务保障,拓展课后服务师资来源。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 课后服务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60

“双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深入了解“双减”所带来的各种变动。从课后服务着手,积极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课后服务的辅助作用和价值,弥补学生的短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尽管比较基础,但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深远持久的影响。教师需要结合“双减”政策进一步優化教学内容,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认知,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以及发展保驾护航。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背景

“双减”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教学创新和教学优化,逐步提升我国的综合教育实力,夯实教育教学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全面推进“双减”的政策过程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被反复提起,这一教育教学板块与当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密切的联系。

首先。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劳动力逐步增加,家庭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变动,女性参与劳动的意愿更足,同时所占有的比重有所提升。这一点使得家庭教育的时间不断缩短,孩子的课后服务备受瞩目,因此,我国“双减”政策提出了提供课后服务的相关要求。其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多,有的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忽略对学生的恰当管理,就会导致学生天马行空,出现许多的消极情绪和偏差行为,因此,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势在必行。最后,在教育培训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公平和教育成本备受关注。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回归正常轨道,凸显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学校需要提供课后服务,借助这一形式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课后服务观念较为保守

部分小学利益相关方课后服务观念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学校管理者认知局限,认为课后服务是常规课程的补充。这是由于学校管理者对课后服务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理清常规课程和课后服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课后服务沦为常规课程的“加时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后服务的育人价值,未充分认识到课后服务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家长仍将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是由于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家长产生“成绩至上”的错误教育观念。受功利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小学课后服务的开展以成绩导向为主,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将课后服务看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此做法违背课后服务政策的初衷。因此,课后服务相关人员观念亟须更新,以推动课后服务政策的落地,实现课后服务的育人价值。

2.课后服务师资薄弱,缺乏主动性

在教师访谈中了解到,课后服务师资在农村、城乡 接合部学校仅限于本校教师,县直学校在课后服务社团中聘请1—2位校外有资质的人员带领。校外资源利用情况几乎没有。教师主动参与课后服务的比率只占1/5,约有1/2的教师表示自己不愿意上课后服务。(如访谈1、访谈问题2)

访谈1:您是否愿意参加课后服务,对您生活和工作方面有什么影响?

在访谈的县直学校10位教师中,5位教师表示自己不愿意参加。因为一天下来身体非常疲惫,自己希望休息或者专心备课。3位教师表示无所谓,但是表示课后服务时间上课意义不大,学生也非常累。2位教师表示愿意上课后服务,因为可以守着学生把作业做完,而且质量比放学后学生在家做的质量高。

访谈问题2:我校课后服务工作有校外人员参与吗?有,都是哪些人员?没有,为什么?

教师1(农村):我们这里没有,都是自己的教师上,语文和数学教师居多,可以对学生不会的知识进行辅导,语文数学教师也可以很好地管理学生纪律,有安全保障。请校外教师需要一定的资金,资金对农村学校来说很难解决。

教师2(城乡接合部):我们这里也没有,这个片区的孩子家长大都经商,且家长的学历比较低,对孩子的关注较少,学生习惯不是太好。校外教师来开课,同样需要学校教师看管。

教师3(县直):我们这里的社团请了2位校外教师,一位是有资质的教师,义务教授学生太极拳,他年龄大了,喜欢教孩子们,但是需要学校教师维持纪律。

如上所述,虽然很多小学体育课也开设过太极拳的教学内容,但是并没有重视起太极拳的教与学,而是仍将跑步、跳远等内容作为体育课程的考核项目。因此,让太极拳真正走进体育课堂,需要配以相应的考核方式,这不仅是对学生的督促,也是对教师的督促。

例如,在进行“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后,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灵活掌握考试时间,当学生觉得自己完全掌握动作后,就可以找教师进行考试,不必设定固定的考核时间。如果成绩不理想,学生可以在再次学习后,重新进行考试,直至期末课程结束。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程度督促学生进行太极拳的学习。考核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终极评判,而是鼓励学生投入太极拳的学习中。

教师4(音乐教师):社团课程会在期末的时候进行一次展演,根据展演参与情况打出等级。但是评委教师一般都是学校教师,看整齐和熟练程度。评价不是很客观。

从古至今,优美的古代诗歌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汉“乐府”。诗歌本身的节奏与艺术相结合,原来苍白直观的语句立即变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想象力。古代中国人的思维远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所以唐诗的抒情方式比较隐晦,更多是运用象征、隐喻等文学技巧,不存在直截了当的表达,尽管真实但没有内涵。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曲已经能够展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在音乐上却获得很多古典音乐和传统文化研究人员的青睐,这些量身定做的歌曲让邓丽君等歌手脱颖而出,每一首新歌都能够被广为传唱。比如《独上西楼》的创作灵感来自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但愿人长久》歌词引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这些歌曲的歌词一般具有深刻的意义和艺术价值,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在精神上也能受到积极的影响,传统文化素材和音乐之间的流行元素相结合,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3.课后服务家长满意度较低

通过问卷,家长对目前课后服务的满意度不是很高,满意度53.8%,不满意度的占到41.7%。在后期的访谈中也了解到,课后服务并没有减轻家长的焦虑程度,家长对“双减”后,课后服务收费这一环节不支持的占比对多。(见表2、图1)

4.课后服务课程覆盖面窄

在学生访谈中发现,学生对目前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上课、做作业感到不满足,对课后服务后仍然布置作业感到厌烦。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喜欢的社团课程无法入选,学生喜欢的社团学校开设的数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就可以依据小学生日常学习内容来开展更多的社团,结合书法、戏曲等各种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按照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的基础原则,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

从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论入手,将传统文化知识巧妙融入其中,有效提高语文教育的趣味性,并使其具有更多的人文內涵。所以,教师在教授汉字的时候,要对汉字的构字原理、背后的故事等作详尽说明,从而激发同学们对汉字内涵的认识。例如,汉字常用的造字方式是“象形”,即仿造物体的外形。在研究《日月水火》时,发现文章里所包含的生字都是以“日、月”等象形文字为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将阳光图像展现给同学,并指导学生比较汉字和图画,理解汉字产生的历程,有助于同学们真正体会古代的文化内涵。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优化措施

1.更新课后服务观念

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第一步在于更新课后服务观念。课后服务观念转变主要依靠两种方式。其一,开展课后服务培训。政府应寻求专家的帮助,开展讲座和培训帮助小学管理者、教师更新人才培养观,有效缓解小学课后服务观念保守化的问题。参加课后服务培训,有助于引导小学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形成对课后服务的正确认知,认识课后服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处理好课后服务与课内教学的关系,发挥二者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二,组织课后服务实施交流会。小学与小学之间交流课后服务工作心得,学习开展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小学的宝贵经验,总结低质量课后服务教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水平。在小学内部,各教师之间沟通课后服务心得,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升课后服务能力。

2.优化课后服务内容

课后服务内容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课后服务内容的编排要考虑“课内”与“课后”的连续性,考虑“学科”与“活动”的差异性这两点要求。一方面,在课后服务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体验间接知识的形成过程。保持“课内”与“课后”内容的连续性,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搭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桥梁,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科”与“活动”的差异性,课后服务在选择内容时要突出学生直接情感体验活动,可以考虑从跨学段和跨学科视域等方面不断拓宽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引起学生的“自然冲动”,让课后“活动”内容与课内“学科”内容形成互补。课后服务活动设计要坚持以生为本,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沟通和协调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拓宽课后服务方式

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各相关主体应协同合作,共同助力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首先,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制定完善的课后服务政策,阐明课后服务的定位、属性及主体权责。同时,政府积极引入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等社会力量来缓解课后服务师资缺乏,硬件不到位的问题,保障课后服务顺利开展。其次,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承担有限而非无限责任。相关政策保障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层面的相关权益,激发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如可以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美术馆等展开合作开展校外活动;充分利用优秀网络资源为学生定制线上课后服务学习资源,促进线上与线下学习资源的深度融合。再次,本校教师是课后服务实施者之一而非唯一。学校应引入高校专家学者、优秀师生,与小学共建课后服务团队,减轻本校教师工作负担。家长除了要充分支持与配合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以外,还可以积极加入课后服务队伍中来。

综上所述,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备受瞩目,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主动参与其中,站在宏观发展的视角进一步剖析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具体情况。根据当前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条件进行调整以及改进,从整体上提升小学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准,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付卫东、郭三伟《“双减”格局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1期。

[2] 陈平、曹文栋、张兴峰《“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多元化设计》,《西部素质教育》2022年第4期。

[3] 宋向颖、田鸿《“双减”政策下对小学课后服务策略的研究——以L市第一实验小学为例》,《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科研》2022年第6期。

[4] 谷亚丽《“双减”背景下推进小学课后服务健康发展的路径研究》,《新智慧》2022年第24期。

[5] 马学林《“双减”政策下提高农村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实践与研究》,《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26期。

[6] 严安平《“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中课外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研究》,《新智慧》2022年第10期。

[7] 张全瑞《“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世纪之星—小学版》2021年第1期。

[8] 柴小琳《“双减”之下,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课后服务》,《湖北教育》2022年第6期。

(文玉燕,1982年生,女,汉族,山东阳信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课后服务)

猜你喜欢

双减学校服务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